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引导学生学习几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分别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陆蠡的《囚绿记》。这些文章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也都是很好的写作例文,学后我做了一个整理,从中悟出一些写景的方法来了。说实话,写文章是需要人有天赋的,这个天赋就是对人、情、事、物有特别的感受能力、超人的想象能力和真实的动情能力,文章是“发之于心、动之以情”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方法都是对学生思维、情智的禁锢或模式化。但是,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作家的毕竟是少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许才算是我们教者的目的,为此,我的这些小方法也似乎不显得多余了。
1.“绘图”意识当确立。写景首先要确立一个“绘图”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写景时就有了目标,就不会提笔犯憷。朱自清在《春》中就是精描细绘了五幅可视可感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就像是放幻灯片一样,分别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明丽可爱,感受到春的神韵。在老舍的眼中,在冬天,济南是一块难得的宝地,他绘山景、描水色,展现了四幅风格迥异的两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卧雪、冬天的一色的水天。作者寓情于景,再现济南的冬天的山水之美,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挚爱之情。描绘画面,就可以尽情地抒写所要写的景色,于是创作的思维也就大开了。在初中课文《秋魂》一文中,作者逐一描绘了“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等几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再现了“秋魂”的魅力。绘图意识是写景的宏观要求,有了这个宏观意识上的导向,写景时就不会感到茫然。
2.选取意象造意境。有了绘图意识,接着就是怎么“绘”的问题了。绘图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富有特征的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选取秋晨民居小院儿所见的“很高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底下“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被称作“北国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儿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来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精心选取荷塘周围的小煤屑路、树木、树影、树缝灯光、蝉鸣以及荷塘里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还有笼罩荷塘的云天、月光等各种意象,突显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意境。欧阳修在《秋声赋》中选取霏烟、高日、冽气、寂寥的山川等意象写出了秋天清爽和冷峭的特点。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抓住万山、层林、漫江、百舸竞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富有生机勃勃的意象来描绘“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景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3.动静结合多视角。《荷塘月色》一文对荷塘的描绘,其中荷叶、荷花是静景,荷香、荷波是动景;《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态描绘,“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动态描绘。这种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能够扩大描写的视角,而且能使描写富于变化。另外,动静结合的描写,还可以收到“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例如: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薄暮鉴明月,清风吹我衣。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就是很好的“以动衬静”的例子,诗中借用“清风、鸿号、鸟鸣”富有动态的意象来表现诗人“夜深人静、孤独不安”的忧思。
4.开放五官来感受。郭风曾经主张,写作要开放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个主张在写景之中更为适宜,感情就是感觉加情绪,没有感觉,何来感情,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各路感官来感触景物,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来触,才能把景物写得更具体逼真,更生动、形象,更深刻、动情。《故都的秋》一文中:“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段文字调动了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的感官。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欣喜而寂寞的心境就照见出来了。“早晨起来,泡一杯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开放了视觉和听觉,写出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表现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写景的文字很多,几乎所有写景的文字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这种方法。
5.由物及人来联想。人或许是一幅画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意象。如:描绘一片希望的田野,除了抓住一些自然景物加以描绘外,还可以描写一农人在田间小憩或劳作,不仅会增添画面的内涵,而且能让画面活起来。再如:描绘一间老屋,如果联想到老屋曾经住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情,情韵就会随之而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有了人,画面也就有了情。
6.多种修辞来帮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些比喻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秋天像顽皮的精灵,静静地飞过每一个角落,冬天像可爱的婴孩,甜美的沉睡在母亲的怀抱,春天像淘气的孩子,欢乐的奔跑在无边的大地”“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这些鲜活的比拟,极大程度地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事物,形象生动,加深了文字的内涵。在写景的文段中,无论是比喻、拟人还是象征、引用、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让写景更加细腻、真实而且会让文章增添不少文采和神韵来。
7.抒情议论增光辉。“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中,或者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也是写景文的必须。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借此抒发作者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再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在写景之后,自然生发议论:“……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这些议论的句子隐隐地透露出作者悲凉的感觉和心境,很大程度地突现了文章的主题。写景文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抒情、议论,是文章的血肉和灵魂,会让文章更加丰润、深邃。
要写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无论是从观察的顺序入手还是从观察的地点出发,还是以观察的对象、观察的心理为切入点,写景的方法似乎很多很多,但是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实练,重要的不是窍门儿而是感悟,动人的不是景物而是情感。
蒋光利,董道琼,语文教师,现居湖北竹山。责任编校:洪 鸣
1.“绘图”意识当确立。写景首先要确立一个“绘图”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写景时就有了目标,就不会提笔犯憷。朱自清在《春》中就是精描细绘了五幅可视可感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就像是放幻灯片一样,分别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明丽可爱,感受到春的神韵。在老舍的眼中,在冬天,济南是一块难得的宝地,他绘山景、描水色,展现了四幅风格迥异的两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卧雪、冬天的一色的水天。作者寓情于景,再现济南的冬天的山水之美,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挚爱之情。描绘画面,就可以尽情地抒写所要写的景色,于是创作的思维也就大开了。在初中课文《秋魂》一文中,作者逐一描绘了“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等几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再现了“秋魂”的魅力。绘图意识是写景的宏观要求,有了这个宏观意识上的导向,写景时就不会感到茫然。
2.选取意象造意境。有了绘图意识,接着就是怎么“绘”的问题了。绘图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富有特征的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选取秋晨民居小院儿所见的“很高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底下“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被称作“北国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儿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来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精心选取荷塘周围的小煤屑路、树木、树影、树缝灯光、蝉鸣以及荷塘里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还有笼罩荷塘的云天、月光等各种意象,突显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意境。欧阳修在《秋声赋》中选取霏烟、高日、冽气、寂寥的山川等意象写出了秋天清爽和冷峭的特点。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抓住万山、层林、漫江、百舸竞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富有生机勃勃的意象来描绘“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景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3.动静结合多视角。《荷塘月色》一文对荷塘的描绘,其中荷叶、荷花是静景,荷香、荷波是动景;《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态描绘,“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动态描绘。这种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能够扩大描写的视角,而且能使描写富于变化。另外,动静结合的描写,还可以收到“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例如: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薄暮鉴明月,清风吹我衣。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就是很好的“以动衬静”的例子,诗中借用“清风、鸿号、鸟鸣”富有动态的意象来表现诗人“夜深人静、孤独不安”的忧思。
4.开放五官来感受。郭风曾经主张,写作要开放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个主张在写景之中更为适宜,感情就是感觉加情绪,没有感觉,何来感情,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各路感官来感触景物,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来触,才能把景物写得更具体逼真,更生动、形象,更深刻、动情。《故都的秋》一文中:“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段文字调动了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的感官。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欣喜而寂寞的心境就照见出来了。“早晨起来,泡一杯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开放了视觉和听觉,写出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表现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写景的文字很多,几乎所有写景的文字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这种方法。
5.由物及人来联想。人或许是一幅画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意象。如:描绘一片希望的田野,除了抓住一些自然景物加以描绘外,还可以描写一农人在田间小憩或劳作,不仅会增添画面的内涵,而且能让画面活起来。再如:描绘一间老屋,如果联想到老屋曾经住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情,情韵就会随之而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有了人,画面也就有了情。
6.多种修辞来帮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些比喻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秋天像顽皮的精灵,静静地飞过每一个角落,冬天像可爱的婴孩,甜美的沉睡在母亲的怀抱,春天像淘气的孩子,欢乐的奔跑在无边的大地”“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这些鲜活的比拟,极大程度地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事物,形象生动,加深了文字的内涵。在写景的文段中,无论是比喻、拟人还是象征、引用、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让写景更加细腻、真实而且会让文章增添不少文采和神韵来。
7.抒情议论增光辉。“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中,或者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也是写景文的必须。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借此抒发作者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再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在写景之后,自然生发议论:“……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这些议论的句子隐隐地透露出作者悲凉的感觉和心境,很大程度地突现了文章的主题。写景文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抒情、议论,是文章的血肉和灵魂,会让文章更加丰润、深邃。
要写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无论是从观察的顺序入手还是从观察的地点出发,还是以观察的对象、观察的心理为切入点,写景的方法似乎很多很多,但是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实练,重要的不是窍门儿而是感悟,动人的不是景物而是情感。
蒋光利,董道琼,语文教师,现居湖北竹山。责任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