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初中武术项目的教学改革实验,采用文献资料、教学干预、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武术实验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产生的效果,提出在初中体育武术教学实施过程的要点和建议,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初中;武术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06-0029-03
Experimental Study on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Ren Haido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out experiments on teaching reforms of martial ar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together with such research methods as litera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en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effects of martial arts experiment teach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which aims to put forward key point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and provides sports’ teaching reforms with some references.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s;teaching of martial arts;creative ability
Author’s address Wenzho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Wenzhou, Zhejiang325000
1 实验背景与意义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强身健体自卫防身武学技术运动。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武术教育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爱国主义思想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造就,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传统强体健身方法的掌握。
传统的武术课堂教育教学,一般都以教师示范表演、学生模仿见习的方法来传授,以反复训练来达到学生对所授武术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这种单纯的武学技术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日久生厌,使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颁布与实施,给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体育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思考:如何在初中武术课堂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和培养学生自主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创新精神?如何注重均衡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与能力?笔者自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进行关于初中体育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根据武术课的教学特点,探讨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在原有的武术教法基础上,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会教师所教的规定动作,还要动脑、动手创编出自己喜欢的套路。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及时间
实验对象:七年级(2006届)九班、十班男生,八年级(2005届)一至四班男生。
实验时间:2006年11月(5课时),2006年12月布置创编任务(限期2周完成)。
2.2 实验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论文、著作和文献资料。
2)教学干预法:任课教师根据实验前设计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
3)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和有关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拟订调查问卷和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设制简单、易操作,所以有效回收率较高)。
4)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表格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 实验步骤与要求
3.1 先学习,后创作先组织学生学习一套基本的达标拳,全套18个动作,授课时数为5课时,并进行套路考核。要求掌握以下基本功:1)基本手型:拳、掌、钩;2)基本步型:弓、马、仆、歇、虚;3)基本腿法:弹、踢、蹬、踹。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与所学套路相关拳术录像及阅读有关书籍。在这个基础上,布置学生(两人一组)创作编排一套新的武术套路。要求共创编武术套路2段,动作不得少于18个。
3.2 边创编,边辅导创编的时间规定为两周,要求运用描画的方法来完成。第一周编、描完毕后,每组都与教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师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每组创编、描画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如纠正不准确的动作、指正衔接不畅的动作过程和错误的动作方向等,然后让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进行交流,可以多次往返交流,并要求于第二稿完成定稿。
3.3 边修改,边讨论在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中,教师发动各组学生进行多角度讨论,为学习和创造创设交流环境,让“独立思考”与“集体智慧”得到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进行“再发现”。
3.4 及时评价,鼓励创造对学生创作完成的作品,不采取传统的上交批改方法,而是采用集体展示,组织评委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对所有作品都进行褒扬,对优秀作品进行剖析,给出多角度的实际评价。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一个自主的、活泼的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情景交融的氛围和动手用脑的活泼学习空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
实验的结果表明:
4.1 激发兴趣,为创新储备良好的心理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经过实验教学后,笔者对学生的武术课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表1~表2)。
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持持久稳定的学习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动力。上表的结果基本上能说明这一点。
4.2 设疑引趣,培养创新意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思维的动力是问题,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力。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智力的高级表现。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训练。学生有了质疑才能产生兴趣,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实验通过自编、自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自由展开,充分展示个体的创造性。通过具体的形象思维和表象的概括,使他们的思维在亲身的实践中受到锻炼,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从而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表3是实验过程学生对武术套路编排情况结果的统计。
注:一类:符合编排原则,内容全面,衔接好,方向准确。
二类:基本符合编排原则,内容全面,衔接较好,方向准确。
三类:不符合编排原则,内容不全面衔接差。
实验结果表明,七年级95.3%的学生、八年级81.87%的学生(一类、二类)达到创新要求。由于中学武术主要是拳术套路,是以踢、打、摔、拿、击等各种动作为素材,套路中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其实战用途,对防身自卫有一定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列举套路中某个动作,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拆解其他动作。学生经过思考、研究后仍未拆解开的动作,教师给予帮助。如缠腕震脚马步冲拳、戈挡冲拳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灵敏、协调与应变能力。就认识过程而言,学生学习武术和研究武术有相通之处,同样是从未知走向已知,差别主要在深浅程度上。所以学生从小接触一下“创造”,感受一下“创造”,破除“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探索事物的科学过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4.3 培养学生互助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两人一组的创编过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学、互进的学习精神。信心是创新的前提,有了信心才会有智慧和力量,才会有创新。教师的鼓励给予学生力量,不断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学生做自己编、描的套路既新鲜又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的力度也比往日增强了。
4.4 集思广益,均衡发展思维在创作和修改作品的过程中,发动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讨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又能使发展不均衡的思维得到补益。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及体育锻炼的意识。
4.5 与传统教学比较,新的思路创造新的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模仿与练习,模仿与练习过后再进行考评,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学习之中,从根本上忽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而实验教学的方法,则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为他们创设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无限的联想天空,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仅学,而且学后还要自编、自创,使每个学生都活跃在快乐的体育学习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武术知识,提高了运动的技术技能,又加深了对武学技术的记忆和理解。
4.6 寓素质教育于体育教学实践之中由于实验教学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模仿与练习的框框,给学生创造出动手、使脑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素质训练与培养,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5 实施要点与建议
初中体育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40分钟或45分钟,一般需要安排2个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时间,把课时计划好、完成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给体育教师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武术教学。武术实验教学不但排除了体育课课堂教学的一些障碍,而且还能为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提出如下要点与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5.1 缩短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时间,延长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空间45分钟的上课时间不能让教师独占,还要给学生腾出学习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语言精炼、简单扼要、形象生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无限延长,先在课堂中作短时的模仿训练,再在课外继续自主学习。
纠正动作也不一定教师亲自去做,因为人数那么多,会耽误时间,降低学生练习密度。如果让学生自己去互相纠正,则省时高效。
5.2 打破教学常规,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打破“四阶段教学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纠正动作也不一定教师亲自去做,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互相纠正;平时的自主学习,可以让体育骨干分头去检查辅导;尽量将评价交流权利交给学生,允许尽可能多的形式参加评价交流。
5.3 加强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方案武术基本动作及套路组合动作是经过多次练习,反复刺激才能掌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要及时把握信息反馈,注意观察学生生理、心理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把课堂教学组织得有条不紊,活而不乱。
5.4 及时总结,不断提高总结是教学准备的延续,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及时地总结每次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才能有所改进和提高。用心去研究教与学中的各个环节,使之更趋合理,这样,教与学的质量才能不断在总结中逐步提高。
6 结束语
本次教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编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非常显著,方法是可行的。师生都有很大收获,为发挥学生的潜能提供机会和条件。学生在编排过程中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可挖掘性。在体育教学中还有许多运动项目也可参照来做,如体操—技巧组合动作等。
笔者认为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成绩的提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一种创新能力,通过提高不断刷新纪录。这与各国运动员在世锦赛、奥运会刷新纪录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建立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关键词 初中;武术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06-0029-03
Experimental Study on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Ren Haido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out experiments on teaching reforms of martial ar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together with such research methods as litera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en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effects of martial arts experiment teach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which aims to put forward key point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and provides sports’ teaching reforms with some references.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s;teaching of martial arts;creative ability
Author’s address Wenzho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Wenzhou, Zhejiang325000
1 实验背景与意义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强身健体自卫防身武学技术运动。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武术教育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爱国主义思想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造就,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传统强体健身方法的掌握。
传统的武术课堂教育教学,一般都以教师示范表演、学生模仿见习的方法来传授,以反复训练来达到学生对所授武术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这种单纯的武学技术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日久生厌,使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颁布与实施,给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体育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思考:如何在初中武术课堂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和培养学生自主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创新精神?如何注重均衡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与能力?笔者自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进行关于初中体育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根据武术课的教学特点,探讨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在原有的武术教法基础上,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会教师所教的规定动作,还要动脑、动手创编出自己喜欢的套路。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及时间
实验对象:七年级(2006届)九班、十班男生,八年级(2005届)一至四班男生。
实验时间:2006年11月(5课时),2006年12月布置创编任务(限期2周完成)。
2.2 实验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论文、著作和文献资料。
2)教学干预法:任课教师根据实验前设计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
3)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和有关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拟订调查问卷和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设制简单、易操作,所以有效回收率较高)。
4)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表格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 实验步骤与要求
3.1 先学习,后创作先组织学生学习一套基本的达标拳,全套18个动作,授课时数为5课时,并进行套路考核。要求掌握以下基本功:1)基本手型:拳、掌、钩;2)基本步型:弓、马、仆、歇、虚;3)基本腿法:弹、踢、蹬、踹。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与所学套路相关拳术录像及阅读有关书籍。在这个基础上,布置学生(两人一组)创作编排一套新的武术套路。要求共创编武术套路2段,动作不得少于18个。
3.2 边创编,边辅导创编的时间规定为两周,要求运用描画的方法来完成。第一周编、描完毕后,每组都与教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师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每组创编、描画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如纠正不准确的动作、指正衔接不畅的动作过程和错误的动作方向等,然后让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进行交流,可以多次往返交流,并要求于第二稿完成定稿。
3.3 边修改,边讨论在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中,教师发动各组学生进行多角度讨论,为学习和创造创设交流环境,让“独立思考”与“集体智慧”得到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进行“再发现”。
3.4 及时评价,鼓励创造对学生创作完成的作品,不采取传统的上交批改方法,而是采用集体展示,组织评委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对所有作品都进行褒扬,对优秀作品进行剖析,给出多角度的实际评价。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一个自主的、活泼的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情景交融的氛围和动手用脑的活泼学习空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
实验的结果表明:
4.1 激发兴趣,为创新储备良好的心理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经过实验教学后,笔者对学生的武术课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表1~表2)。
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持持久稳定的学习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动力。上表的结果基本上能说明这一点。
4.2 设疑引趣,培养创新意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思维的动力是问题,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力。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智力的高级表现。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训练。学生有了质疑才能产生兴趣,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实验通过自编、自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自由展开,充分展示个体的创造性。通过具体的形象思维和表象的概括,使他们的思维在亲身的实践中受到锻炼,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从而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表3是实验过程学生对武术套路编排情况结果的统计。
注:一类:符合编排原则,内容全面,衔接好,方向准确。
二类:基本符合编排原则,内容全面,衔接较好,方向准确。
三类:不符合编排原则,内容不全面衔接差。
实验结果表明,七年级95.3%的学生、八年级81.87%的学生(一类、二类)达到创新要求。由于中学武术主要是拳术套路,是以踢、打、摔、拿、击等各种动作为素材,套路中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其实战用途,对防身自卫有一定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列举套路中某个动作,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拆解其他动作。学生经过思考、研究后仍未拆解开的动作,教师给予帮助。如缠腕震脚马步冲拳、戈挡冲拳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灵敏、协调与应变能力。就认识过程而言,学生学习武术和研究武术有相通之处,同样是从未知走向已知,差别主要在深浅程度上。所以学生从小接触一下“创造”,感受一下“创造”,破除“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探索事物的科学过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4.3 培养学生互助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两人一组的创编过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学、互进的学习精神。信心是创新的前提,有了信心才会有智慧和力量,才会有创新。教师的鼓励给予学生力量,不断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学生做自己编、描的套路既新鲜又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的力度也比往日增强了。
4.4 集思广益,均衡发展思维在创作和修改作品的过程中,发动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讨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又能使发展不均衡的思维得到补益。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及体育锻炼的意识。
4.5 与传统教学比较,新的思路创造新的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模仿与练习,模仿与练习过后再进行考评,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学习之中,从根本上忽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而实验教学的方法,则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为他们创设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无限的联想天空,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仅学,而且学后还要自编、自创,使每个学生都活跃在快乐的体育学习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武术知识,提高了运动的技术技能,又加深了对武学技术的记忆和理解。
4.6 寓素质教育于体育教学实践之中由于实验教学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模仿与练习的框框,给学生创造出动手、使脑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素质训练与培养,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5 实施要点与建议
初中体育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40分钟或45分钟,一般需要安排2个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时间,把课时计划好、完成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给体育教师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武术教学。武术实验教学不但排除了体育课课堂教学的一些障碍,而且还能为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提出如下要点与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5.1 缩短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时间,延长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空间45分钟的上课时间不能让教师独占,还要给学生腾出学习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语言精炼、简单扼要、形象生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无限延长,先在课堂中作短时的模仿训练,再在课外继续自主学习。
纠正动作也不一定教师亲自去做,因为人数那么多,会耽误时间,降低学生练习密度。如果让学生自己去互相纠正,则省时高效。
5.2 打破教学常规,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打破“四阶段教学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纠正动作也不一定教师亲自去做,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互相纠正;平时的自主学习,可以让体育骨干分头去检查辅导;尽量将评价交流权利交给学生,允许尽可能多的形式参加评价交流。
5.3 加强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方案武术基本动作及套路组合动作是经过多次练习,反复刺激才能掌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要及时把握信息反馈,注意观察学生生理、心理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把课堂教学组织得有条不紊,活而不乱。
5.4 及时总结,不断提高总结是教学准备的延续,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及时地总结每次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才能有所改进和提高。用心去研究教与学中的各个环节,使之更趋合理,这样,教与学的质量才能不断在总结中逐步提高。
6 结束语
本次教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编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非常显著,方法是可行的。师生都有很大收获,为发挥学生的潜能提供机会和条件。学生在编排过程中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可挖掘性。在体育教学中还有许多运动项目也可参照来做,如体操—技巧组合动作等。
笔者认为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成绩的提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一种创新能力,通过提高不断刷新纪录。这与各国运动员在世锦赛、奥运会刷新纪录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建立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