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向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基础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以及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在慢性鼻窦炎、鼻腔鼻窦肿瘤性疾病和颅底外科的应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课题4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会不断发现各种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王向东看来,从临床中寻找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又服务于患者,让患者的呼吸更加顺畅,摆脱鼻部疾病困扰,是他从事临床科研的原动力。
记者:我们知道鼻炎患者会经常出现打喷嚏、鼻塞的现象,那么,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向东:我们的鼻子一天24小时不停地呼吸,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灰尘、各类过敏原、化学物质、汽车废气等就随呼吸进入鼻腔,破坏鼻腔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鼻腔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也就是鼻炎和鼻窦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和鼻塞。鼻炎和鼻窦炎会产生大量分泌物,即我们所俗称的鼻涕;鼻黏膜的神经受到刺激还会出现反射性动作——鼻痒和打喷嚏。炎症造成的黏膜充血和肿胀造成鼻腔堵塞,呼吸就不顺畅,而且因为堵塞和炎症改变,使得空气无法到达鼻腔最上部的嗅觉神经区,所以有些鼻炎患者就会出现嗅觉不灵敏或丧失的症状。另外,因为堵塞就容易供氧不足和鼻窦引流口堵塞,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哮喘。
记者:就目前而言,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困扰的鼻部炎性疾病主要有哪些?相关疾病的诊治难点又是什么?
从客观角度讲,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是常见多发疾病,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左右,并且处于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和研究经费高度关注的慢性疾病。
尽管遗传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已经大大加深了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但是在疾病发病机制方面仍然有诸多困惑亟待解决。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在面对这些患者的时候一方面能为改善患者的病痛而高兴,同时碰到的很多棘手病例也促使我学习和采用现代医学理论技术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探求其中的机制,能够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寻找对策。对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正确诊断和规范合理的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疗效,使患者避免因误诊误治导致疾病加重。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入选新星计划时所依托的项目,通过新星计划的支持,该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果,是否得到了实际应用?
王向东:2005年,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变应原(过敏原)Toll样受体识别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的资助,在该项目依托下,入选了2006年度新星计划。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新星计划的支持,我们采用功能基因芯片技术对过敏原刺激后人体细胞Toll样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几种Toll样受体和下游信号分子表达上调。这些发现拓展了对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今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记者:目前,您相关研究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王向东:我现在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诊断方法的评价和筛选以及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慢性鼻炎的鉴别诊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理分型、免疫学机制以及病毒细菌的入侵机制、上下呼吸道炎症的相关性等。
以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代表的炎性疾病治疗的难点是易复发性,主要是由于对其发病机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过敏性鼻炎常用的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过敏原疫苗免疫治疗之外,针对关键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新的免疫治疗手段已经引起学者的重视;近20年来鼻内镜外科技术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主要手段,而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将来有可能采用IgE单克隆抗体等新的手段治疗过敏性鼻炎和鼻息肉。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会不断发现各种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王向东看来,从临床中寻找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又服务于患者,让患者的呼吸更加顺畅,摆脱鼻部疾病困扰,是他从事临床科研的原动力。
记者:我们知道鼻炎患者会经常出现打喷嚏、鼻塞的现象,那么,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向东:我们的鼻子一天24小时不停地呼吸,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灰尘、各类过敏原、化学物质、汽车废气等就随呼吸进入鼻腔,破坏鼻腔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鼻腔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也就是鼻炎和鼻窦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和鼻塞。鼻炎和鼻窦炎会产生大量分泌物,即我们所俗称的鼻涕;鼻黏膜的神经受到刺激还会出现反射性动作——鼻痒和打喷嚏。炎症造成的黏膜充血和肿胀造成鼻腔堵塞,呼吸就不顺畅,而且因为堵塞和炎症改变,使得空气无法到达鼻腔最上部的嗅觉神经区,所以有些鼻炎患者就会出现嗅觉不灵敏或丧失的症状。另外,因为堵塞就容易供氧不足和鼻窦引流口堵塞,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哮喘。
记者:就目前而言,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困扰的鼻部炎性疾病主要有哪些?相关疾病的诊治难点又是什么?
从客观角度讲,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是常见多发疾病,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左右,并且处于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和研究经费高度关注的慢性疾病。
尽管遗传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已经大大加深了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但是在疾病发病机制方面仍然有诸多困惑亟待解决。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在面对这些患者的时候一方面能为改善患者的病痛而高兴,同时碰到的很多棘手病例也促使我学习和采用现代医学理论技术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探求其中的机制,能够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寻找对策。对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正确诊断和规范合理的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疗效,使患者避免因误诊误治导致疾病加重。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入选新星计划时所依托的项目,通过新星计划的支持,该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果,是否得到了实际应用?
王向东:2005年,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变应原(过敏原)Toll样受体识别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的资助,在该项目依托下,入选了2006年度新星计划。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新星计划的支持,我们采用功能基因芯片技术对过敏原刺激后人体细胞Toll样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几种Toll样受体和下游信号分子表达上调。这些发现拓展了对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今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记者:目前,您相关研究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王向东:我现在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诊断方法的评价和筛选以及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慢性鼻炎的鉴别诊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理分型、免疫学机制以及病毒细菌的入侵机制、上下呼吸道炎症的相关性等。
以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代表的炎性疾病治疗的难点是易复发性,主要是由于对其发病机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过敏性鼻炎常用的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过敏原疫苗免疫治疗之外,针对关键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新的免疫治疗手段已经引起学者的重视;近20年来鼻内镜外科技术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主要手段,而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将来有可能采用IgE单克隆抗体等新的手段治疗过敏性鼻炎和鼻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