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的教学设计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案例;单元目标;高贵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A)—0086—01
  
  《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上甘岭战役”中,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七天滴水未进,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生动地体现了战友之间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贵品质。
  根据教材内容与单元目标,本人认为本课的教学在落实读书、识字等常规目标的同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及当时的背景,深入理解、感受志愿军战士相互关怀的深厚感情和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情感主线,通过反复激发,让学生的情感升华,从而深入文本,贴近作者,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然而,从体裁上看,本篇课文属于小小说,因而内容结构比较复杂:小小的一个苹果在八个人之间转了两圈,每一圈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八个人物的出场几乎贯穿全文,而多数人物的出场又各自牵动着相应的插叙,使得故事的情节显得错综复杂,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志愿军当年所处的恶劣环境很难感同身受。虽然我提前让学生对朝鲜战争时期的有关知识,尤其对“上甘岭战役”作深入了解,但要让他们做到人情人境、感同身受还是比较困难。因而如何引导他们贴近时代、走近人物,深刻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将是对我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巨大考验。这需要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提供一个方向,设置一种梯度,引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进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广博的境界。
  故而,我先以电影《上甘岭》和战地记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引入课文。从学生们看电影短片时所表露出的紧张、敬佩、痛恨、同情的神态,以及他们在朗读魏巍写给志愿军战士赞歌时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绪都有所波动,这就为后面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比较真实的情感基础。
  接着,我以两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细节进行品味。第一组是:一个苹果在八个人手中转了整整两圈还剩下大半个,难道是他们不渴吗?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从而把学生引到了描写战士干渴程度的细节上来。学生通过找描写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等八位战士的形象、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到了此刻水对战士们生存极限的考验;体会到了在这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在这极其干渴的状态下,一个苹果就意味着生命。
  第二组是:既然战士们如此干渴,为什么他们不肯吃掉这个苹果?他们心里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我用特殊的句式:(谁)认为(谁)比自己更需要吃苹果,是因为一,于是他把苹果传给了一,从中我体会到了他是一个一的人。以开放的结果,让学生多角度说出对战士们的价值评价。结果是我预设之外的,学生们高涨的情绪、激动的话语和积极的参与,让我更加坚信他们在不自觉中受到了感染。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
  最后,我以“说一说”收尾:同学们,这些志愿军战士可爱吗?可敬吗?用你们最真挚的情、最敬佩的话说出对这些最可爱的人的肺腑之言。以情传情,唤起了学生对志愿军战士友爱之情的强烈共鸣,使他们内心的情感从理解发展到敬佩,从敬佩升华为感动,将他们内心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收尾,却在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中使本课情感目标的落实达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是,要想很好地体现教学理念和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与文本展开真诚的对话和真挚的情感交流,不仅需要教师人情入境、以情激情、巧妙构思、有利诱导,更需要教师疏密相间、贯穿全文的优美语言。
  
  编辑:刘立英
其他文献
SIFT算法具有旋转、平移、尺度缩放和亮度的变化保持不变性的优点,也有算法复杂、计算时间长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以街区距离代替欧式距离的新方法,来提高SIFT特征匹配效率,缩短匹配时间,提高SIFT算法的实时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持图像匹配率和算法鲁棒性的同时,可以减少运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