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吉林省社会发展工作紧紧抓住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这一历史机遇,启动了全省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工作,全省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受到教育部等部门的表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验收工作受到国家好评,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优质服务万里行活动经验在全国作为典型经验推广。社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11位,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科教兴省”战略,各级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和针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全省每学期有44万名贫困中小学生得到资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造了173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和4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5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实施《2004—2007年吉林省职业教育建设规划》,重点打造25所市、县级职教中心,增加在校生14000人左右,促进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全省高校共争取国家级立项297项。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省属普通高校实际招生116124人,其中本科招生76261人。高考录取比例达到75%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居于全国前列。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全部完成,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结核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积极实施计划免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间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启动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点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并在全国首批开展了农村县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试点面进一步扩大,覆盖农业人口达到全省农业人口的24%。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 日益丰富。继续推进长影、出版集团和全省广电网络资源整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长影世纪城正式开园。文学艺术创作不断取得进步,各类演出市场较为活跃。深入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展开,基层文化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启动实施延边朝鲜语广播电视覆盖纳入“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97%和98%。竞技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吉林省夺得10枚金牌,创1项全国纪录。
——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特色优势产业。旅游产品体系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完成投资近40亿元,相继建成和完善了一批旅游景区和交通、通讯等设施。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888万人次,同比增长10.2%。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国内旅游者2850.69万人次,同比增长10.2%。旅游业总收入22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国内旅游收入219.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相当于GDP的6.88%。
——人口增长保持平稳态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城乡协调推进“三结合”和“五关爱”活动,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和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等工程,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扩大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0以内,全省总人口控制在2715万人以内。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建设继续加强。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城市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稳步推进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积极促进残疾人扶贫解困、劳动就业和康复等工作,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社区建设稳步推进,长春、吉林两市社区基础设施国债试点项目建设全部完工。
2006年,全省社会事业发展应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继续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增加投入,完善发展政策,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重点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加大教育投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教育发展的首要地位,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工作,组织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专项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及资源配置,为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坚持适度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原则,调整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对“211”学校建设的支持。着力建设好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吸引、培养和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扶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2.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及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精神卫生工作,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整和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加大力度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过快上涨。
3.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农村乡镇文化站建设,推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抓好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运营工作,促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和数字化节目、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出版管理,加速推进新闻出版业改革。加快实施长春综合文化科学中心工程、省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做好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二期工程和渤海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省速滑馆、北大湖等体育设施建设。
4.积极推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革命历史遗产,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继续改善“绿色”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旅游精品和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搞好东部长白山旅游区、中部两大中心城市、西部湿地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民俗旅游三大旅游区域建设,把旅游业培育成吉林省新的特色产业。
5.坚定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以县级和中心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加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6.努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业在方便群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一丁)
——围绕“科教兴省”战略,各级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和针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全省每学期有44万名贫困中小学生得到资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造了173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和4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5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实施《2004—2007年吉林省职业教育建设规划》,重点打造25所市、县级职教中心,增加在校生14000人左右,促进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全省高校共争取国家级立项297项。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省属普通高校实际招生116124人,其中本科招生76261人。高考录取比例达到75%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居于全国前列。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全部完成,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结核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积极实施计划免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间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启动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点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并在全国首批开展了农村县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试点面进一步扩大,覆盖农业人口达到全省农业人口的24%。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 日益丰富。继续推进长影、出版集团和全省广电网络资源整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长影世纪城正式开园。文学艺术创作不断取得进步,各类演出市场较为活跃。深入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展开,基层文化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启动实施延边朝鲜语广播电视覆盖纳入“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97%和98%。竞技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吉林省夺得10枚金牌,创1项全国纪录。
——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特色优势产业。旅游产品体系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完成投资近40亿元,相继建成和完善了一批旅游景区和交通、通讯等设施。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888万人次,同比增长10.2%。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国内旅游者2850.69万人次,同比增长10.2%。旅游业总收入22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国内旅游收入219.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相当于GDP的6.88%。
——人口增长保持平稳态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城乡协调推进“三结合”和“五关爱”活动,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和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等工程,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扩大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0以内,全省总人口控制在2715万人以内。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建设继续加强。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城市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稳步推进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积极促进残疾人扶贫解困、劳动就业和康复等工作,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社区建设稳步推进,长春、吉林两市社区基础设施国债试点项目建设全部完工。
2006年,全省社会事业发展应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继续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增加投入,完善发展政策,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重点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加大教育投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教育发展的首要地位,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工作,组织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专项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及资源配置,为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坚持适度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原则,调整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对“211”学校建设的支持。着力建设好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吸引、培养和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扶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2.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及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精神卫生工作,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整和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加大力度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过快上涨。
3.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农村乡镇文化站建设,推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抓好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运营工作,促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和数字化节目、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出版管理,加速推进新闻出版业改革。加快实施长春综合文化科学中心工程、省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做好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二期工程和渤海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省速滑馆、北大湖等体育设施建设。
4.积极推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革命历史遗产,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继续改善“绿色”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旅游精品和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搞好东部长白山旅游区、中部两大中心城市、西部湿地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民俗旅游三大旅游区域建设,把旅游业培育成吉林省新的特色产业。
5.坚定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以县级和中心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加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6.努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业在方便群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