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推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预设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合理组织使用教学材料,科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所不可缺少的三要素。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44-2
随着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推进,新理念、新方案在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能否真正有效直接关系着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一定要提高有效性。新课堂背景下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预设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教学的有效、无效,首先是由教学目标决定”。[1]因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要上好一节课应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只有理解了教学目标的价值,才能根据它的价值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领教学设计等。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科学。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过程,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笔者在制定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目标时,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以及其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采用先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再理解这些制度的影响作用,进而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引领整节课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结合实际。课程标准中《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高一的大多数学生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较强的分析能力。主要围绕能够掌握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不要期盼学生能够把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或者能够理解实行这些制度的经济基础。否则,学生无从谈起,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既决定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影响教学设计的个性”。《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强调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这个目标就有了中心,在教学时就能根据这个中心梳理教学线索,组织教学活动,开发教学资源。要了解夏商周时期这些距离今天较为遥远的政治制度就要组织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图片、产生联想、分析讨论,围绕这些来设计教学方能达到有效目的。一节没有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方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合理使用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节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灵魂,更需要诸多的教学材料承载。历史课堂教学材料内容的选取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等,其中能否围绕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材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更多地承载着能否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材要做到:1.学会整合教材。为了需要,历史教材整合需要在必修模块之间、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的整合,更需要对一节教材内容的内部整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笔者主要把它整合为三个问题:夏商的政治制度内容、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对于分封制可以按照实行时间、目的、过程、内容、特点、实质、作用、结果及原因来整合分析。2.学会补舍教材。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简单的、不利于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由学生自己阅读。如禅让制、夏商的一套行政管理制度。由于高一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学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课之前就要帮助学生弥补时间概念,否则学生就不能体会制度建立与人类社会发展、生产斗争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托、解读教材,而绝对不是依赖教材。
按照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合理选取使用其他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材料如何有效使用要取决于教学过程设计。
三、科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抓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就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自主探究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因此,教学设计既要注重人文性、开放性,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应该力求作到以学生的学习线索作为明线来设计教学环节,而把知识的线索作为暗线,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两线来连接运用所选取的教学材料。《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可以采用创设情境“大禹治水”传说导入新课。学生思考大禹治水有功建立夏,为什么说“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部落联盟有什么区别?理解人类社会进入有阶级社会,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开始。第二步,引入资料:①《礼记·礼运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②《西周分封示意图》③《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第三步,出示分封制下的等级结构示意图、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的树型示意图,学生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创设情境:“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长子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红楼梦》。
问:这段材料能反映出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通过这样明线和暗线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引领,合理组织使用教学材料,科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所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当然,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和反思,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从目标开始:新课程设计的切入点.新课程远程研修第2期,2007.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44-2
随着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推进,新理念、新方案在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能否真正有效直接关系着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一定要提高有效性。新课堂背景下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预设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教学的有效、无效,首先是由教学目标决定”。[1]因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要上好一节课应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只有理解了教学目标的价值,才能根据它的价值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领教学设计等。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科学。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过程,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笔者在制定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目标时,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以及其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采用先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再理解这些制度的影响作用,进而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引领整节课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结合实际。课程标准中《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高一的大多数学生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较强的分析能力。主要围绕能够掌握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不要期盼学生能够把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或者能够理解实行这些制度的经济基础。否则,学生无从谈起,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既决定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影响教学设计的个性”。《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强调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这个目标就有了中心,在教学时就能根据这个中心梳理教学线索,组织教学活动,开发教学资源。要了解夏商周时期这些距离今天较为遥远的政治制度就要组织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图片、产生联想、分析讨论,围绕这些来设计教学方能达到有效目的。一节没有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方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合理使用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节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灵魂,更需要诸多的教学材料承载。历史课堂教学材料内容的选取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等,其中能否围绕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材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更多地承载着能否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材要做到:1.学会整合教材。为了需要,历史教材整合需要在必修模块之间、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的整合,更需要对一节教材内容的内部整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笔者主要把它整合为三个问题:夏商的政治制度内容、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对于分封制可以按照实行时间、目的、过程、内容、特点、实质、作用、结果及原因来整合分析。2.学会补舍教材。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简单的、不利于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由学生自己阅读。如禅让制、夏商的一套行政管理制度。由于高一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学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课之前就要帮助学生弥补时间概念,否则学生就不能体会制度建立与人类社会发展、生产斗争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托、解读教材,而绝对不是依赖教材。
按照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合理选取使用其他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材料如何有效使用要取决于教学过程设计。
三、科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抓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就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自主探究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因此,教学设计既要注重人文性、开放性,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应该力求作到以学生的学习线索作为明线来设计教学环节,而把知识的线索作为暗线,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两线来连接运用所选取的教学材料。《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可以采用创设情境“大禹治水”传说导入新课。学生思考大禹治水有功建立夏,为什么说“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部落联盟有什么区别?理解人类社会进入有阶级社会,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开始。第二步,引入资料:①《礼记·礼运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②《西周分封示意图》③《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第三步,出示分封制下的等级结构示意图、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的树型示意图,学生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创设情境:“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长子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红楼梦》。
问:这段材料能反映出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通过这样明线和暗线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引领,合理组织使用教学材料,科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所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当然,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和反思,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从目标开始:新课程设计的切入点.新课程远程研修第2期,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