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拉金诗歌中的不确定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菲利普·拉金是二战后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反对以艾略特、庞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风潮,主张回归英国本土诗歌传统,在诗歌题材、表现方式、语言风格等多方面进行革新。拉金对于现代派诗歌的“反叛”及其个人化与当代性并具的创作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核心观念“不确定性”有诸多相合之处。本文主要借助美国后现代理论家伊哈布·哈桑的论述,从主题意义和诗学的角度剖析拉金诗歌中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菲利普·拉金;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伊哈布·哈桑
  作者简介:万雅洁,女,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2
  在《后现代转向》中,伊哈布·哈桑将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概括为两点: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和内在性(immanence)。(哈桑,2015:110)不确定性试图表达对传统的同一性和确定性原则的一种彻底的反叛态度。不确定性渗透在现代人的行为、思想、解释中,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在文学层面,“不确定性”反映了后现代作家放弃对作品终极意义和传统二元对立的追求,用以对抗这个多元的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是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精神品格。
  作为英国战后的代表诗人及“运动派”领袖,菲利普·拉金反对美国现代派诗歌精英化的风格理念,崇尚18世纪英国诗歌精神,推崇以托马斯·哈代为代表的英国本土诗歌传统,着重书写个人经验与情感。与此同时,拉金于诗歌语言、题材、修辞等方面的创新,也体现了对现代主义诗歌风潮的“反叛”。拉金的诗歌展现了资本主义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社会与思想亂象,其诗歌的主题也常表现出一种含混、矛盾、不确定的倾向,这一特征正与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词“不确定性”不谋而合。
  (一)人生的荒诞性及拉金的生命时间观
  德里达指出,西方哲学传统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基础,在此逻辑下,“生”与“死”对立矛盾,界限分明。而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否认中心与结构的存在,认为存在的只有“差异”。后现代文学的典型特征之一,即否定“终极”与对“终极意义”的追求,拒绝意义,拒绝深度,通过表现生活的荒诞性,来揭示世界的混乱性与人生的悲剧性。这一主题在《多克瑞和儿子》《有个洞的生活》等多首拉金诗歌中反复出现。试举一例:
  那些用来作证/或生孩子的时间,也同样/缓慢地迈向死亡。/说这些,对一些人/毫无意义;对另一些人/无话可说。(《无话可说》)
  这首诗以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的典型画面开篇,工厂里“灰头土脸的部落”作为后现代世界的人物群像,活着如同死亡,“生”代表的活力盎然与“死”暗喻的终结之间不再有清晰的分野,世界是“荒草一样模糊的国度”,意义消解,只余荒诞和虚无。
  现代主义文学通过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反映外在世界的真实。而到后现代主义,“真实”本身的存在受到挑战,“认识”被视为不可能,文学开始“转向自身,渴望沉默”,后现代力图推翻现代及之前那种主张探究“深层意义”的思维逻辑模式。拉金诗歌中呈现出的不思进取、颓废度日的自我形象,体现出一种对挖掘人生意义的不感兴趣或无能为力,正切合后现代主义的“削平深度模式”,不再探究深度价值与意义。
  (二)宗教不可知论与信仰的缺失
  二战后西方社会政治剧烈变化,知识分子普遍有种深切的受骗感和世事无常感。拉金的第二部诗集《较少受骗者》(The Less Deceived),取名于乔治·奥威尔的社论文,可以窥见拉金对于现代西方社会与文明的不确定感。正如《无知》一诗中的表达:
  奇怪的是一无所知,从未确定/什么是真,是对,是实,/然而,把一生都花费在不确定的事物上,/直到我们即将死去,/也不明白是为什么。
  这种不确定感必然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破灭和精神信仰危机,突出体现于宗教上的怀疑主义乃至彻底鄙弃。在拉金看来,宗教是一副“巨大的回荡着乐音的虫蛇锦缎/只为装作我们长生不老”(Booth,2005:23)。在《上教堂》中,他对宗教的怀疑态度近乎赤裸——“明知灵魂的泥沙已经溃散”,而教堂这一神圣之所以被 形容为“装配齐全的霉臭的谷仓”。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尼采以“上帝死了”宣告最高价值的废黜。德里达将上帝描述为“他者”,“不是任何在者或在场”,不会在人们记忆中有任何留存(德里达,2015:26)。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失去依托,陷入茫然“无家可归”的境地,这也是后现代文学常见的母题,正如拉金在《上教堂》中有力的发问:但是迷信,如同信仰,必将消亡,/当不信仰已经离去,还有什么能够存留?
  (三)题材的庸常化与拉金的美学观
  现代派诗歌典型特征之一是引文用典的学院派阐释,因此普遍艰深晦涩,拒普通读者于门外。拉金认为这鼓励“一种近乎机械的诗歌观,即每一首诗都必须包容所有以往的诗”,他说道:“对于我,所有这些古老的东西,古典的和圣经的神话都不值一提,我认为在今天的诗歌中用这些东西,不仅让诗歌充满了死的东西,还脱离了诗人创作性 的职责。” (傅浩,34)
  拉金的诗歌题材相对狭窄,基本不超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范围。以往的诗人,如艾略特等,虽然也描写现代景物及生活日常,但甚少像拉金这样,将工业文明下现代生活的零零总总 大量铺陈于诗行内。例如《又大又凉爽的商店》中,针织衫,夏日便服,长筒袜等如同摆在超市货架一样陈列在诗中;《星期六会展》里,有珠子摊位、气球人、“啤酒大帐篷半掩着一个帆布男厕”;《本质的美》“蛋奶糕遮蔽了坟墓,车用机油/和鲑鱼块的赞美掩盖了贫民窟”……
  拉金崇尚“平凡之美”,以对细节的准确如实描写为美,反对浪漫派和现代派的朦胧或变形。在拉金的诗歌世界中,极少有终极问题探索等“大题材”,更没有现代派标志性的神话典故和意象象征。这种美学被同时代某些批评者贬为“照相式美学”“新闻诗”,讽刺其诗歌题材的琐碎庸俗与艺术想象力的贫乏。然而如“工业废料”“废弃厂房”“乳制品和厨具”“凌晨去小便”等拉金诗中的典型景物与场景,正反映了后现代式的“卑微性”和“碎片化”,展现出后现代主义对于“宏大叙事”的消解和美学上的不确定性。
  拉金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当作诗歌题材的主要来源:“我写诗是为了保存我所见、所思、所感的事物。”(傅浩,1998:16),整体而论并不属于后现代派诗人。但由于拉金生活与创作的年代正值西方后现代主义论争纷起,“后现代性”在拉金的诗歌中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有所投射。二战后传统社会秩序瓦解,西方社会的“确定感”崩溃,在拉金笔下得到了多方面的呈现,拉金的诗歌在题材、语言、修辞、主题上均表现出后现代的“不确定性”,从后现代的角度审视拉金,有助于重新发现拉金诗歌中隐含的当代价值,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拉金平易近人、睿智幽默,同时也不乏悲观怀疑、嘲讽世相的多维诗歌世界。
  参考文献:
  [1]Booth, James. auth. Philip Larkin The Poet‘s Plight [C].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2005.
  [2]Larkin, Philip. Larkin Collected Poems[M]. PoemHunter.com-The World’s Poetry Archive, 2004.
  [3]德里达, 瓦蒂莫编. 宗教. 杜小真译. 香港:香港道风书社. 2005.
  [4]傅浩.英国运动派诗学[M].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8.
  [5]高宣扬. 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哈桑,伊哈布.后现代转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7]拉金,菲利普. 高窗. 舒丹丹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8]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其他文献
打开电脑,这首青春之歌的调子就悠扬地传来,无法去拒绝那回忆。  就这样在你目光的注视中一览无余地走着,走着。想走出去,那已是不可能。  我们从来都没有过花前月下,从来都没有过浪漫故事。甚至,连相识也只是天各一方。  但是那份由来已久的相知,已经把彼此的心事暴露无疑。寂静的夜空,那首空灵的曲调,再次飘过耳际……  是谁能听见童年的呼唤,是谁幻想夜空下乘着风儿飞。  岁月满山地开,一朵能释怀;岁月里,
期刊
目的:研究甲基化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其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05月至2016年11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摘 要:菲茨加拉德的短篇小说《富家子弟》讲述了一个富家公子安森的故事,他因富有而产生优越感,从而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以埃里希·弗罗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向读者揭示20世纪20年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异化。  关键词:异化;孤独;疏离;富家子弟  作者简介:宋明仙(1995-),女,山东省德州市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多少年来,我总是想  用我的笔画一条船,哪怕是  一苇小小的舢板  穿过地河幽冷的冥幕  去远海的远处,探望  我勤劳而又慈祥的母亲  多少年来,我总是听到  那远海的远处,春风般拂过  一声声叨念的泪珠  仿佛隆冬过后的第一场雨露  在峭冷的枝头  殷殷地眷顾着,我跋涉的脚步  梦里,我常常划着  一根又一根火柴,在幽旷的林间  草地,和魆影粼粼的街道  苦苦地寻找,或者  站在村口,田间,一洫
期刊
摘 要:《摸彩》是美国著名女作家雪莉·杰克逊所创作的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作品构思精巧,情节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出乎意料的结局引发了人们的众多关注。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摸彩》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反抗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義文学批评;悲剧命运  作者简介:吴艳芬(1994-),女,山东省泰安市人,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学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人间失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的绝笔之作,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庭叶藏因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精神与现实冲突,不断进行着真实性灵与人格面具的交替表演,最终陷入绝望深渊的艰难处境。此外,作者太宰治的个人现实遭际对小说主人公的观照,既反映了作者无意识心理对其作品风格的影响,也最终决定了作品本身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人间失格》;太宰治;人格结构理论;创作心理 
故乡老了。一如空置的老屋  时光又矮掉半截,大锁无人开启  藏满童年游戏的院落  干瘪的老人独自撑起一片空旷  秋天夹带旧时的欢笑退场  门前的河流就瘦了一圈  寒风掠过的原野,无人问津  小路两旁,荒草肆意蔓延  年轻的枝叶飘远。来不及怀念  村后的山岗又多出新的坟茔  盘根的老槐树立在原地  张望着远处,年复一年  父亲  像个走亲访友的客人  每来一回,住不了几天  便张罗着回去,看看就行 
期刊
当归  青山养活着她的儿女  一碗当归汤  调养饥年的黄皮瘦骨  也调理女人的春色  土屋瓦罐的药味  涩香成了我的一种记忆  山里的妹子多水灵  山里的泥娃多壯实  山野摇曳的当归  母亲的坟头就有一株  从她的膝间长出  每个清明,把子女招回  叩母亲,也拜当归  母亲在,每次我们出远门  都塞上一包当归  她的心思,做儿女的心里明白  一枚月亮,一包当归  总让外乡的我,泪水盈眶  中年的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