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描写了一个富家子弟拒绝进入伪善、虚假的成人世界,愿做一个精神家园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去守望人类纯真的童年,去守望这一块自由、欢快还未曾污染的麦田。由此,充分隐含了作者渴望回归童年、回归美好大自然的良好愿望,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健康的精神生态思想。
关键词 自然 童年 生态批评 精神生态
一、引言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主人公富家子弟霍尔顿,在寻找纯真及纯洁的爱与现实肮脏、虚假、伪善的冲突中,拒绝进入伪善虚假的成人世界。最后,试图建立有益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自然环境,精神环境:做麦田里的守望者。本小说象征地表达主人公在这个混乱的、精神匮乏世界中,向往着一种含有双重意义的“回归”,一是对美丽自然世界的回归,另一个是对纯真的童心世界的回归。并且,希望通过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孩子的纯真及自然界的真谛来拯救自己,拯救这个世界。由此隐含了作者深深渴望回归人类的童年、回归美好大自然的良好愿望,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健康的精神生态思想。
二、精神生态界说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和戕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濒临崩溃的边缘。尽管已经做出种种努力,但生态危机的严重局面仍在日益加剧。那么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什么?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因为人类只有在思想上去认识。在精神上去改变自己,才能回归“人类内部的自然”(nature),即我们人的自然天性。鲁枢元先生认为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
根据鲁枢元先生对精神生态的界定,精神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分以下三方面:第一,在自然生态中实现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即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第二,在社会生态中实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生态和谐,即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和谐。第三,在个体思维和内环境生态中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生态和谐,即精神生态主体的自我和谐。如果我们用精神生态学的这面镜子,映照现今精神困乏的时代,就会看出:地球上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污染所造成。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偏狭,情感世界苍白,人性扭曲变异,灵魂苦苦守望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
三、和谐人文精神生态的向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盛,现代化的推进,物质生活的富裕,都市的繁荣,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的破坏,更重要的是信仰的丢失,精神文化的衰落,情感生活的贫乏,艺术的衰败等。物质生活不断增长,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导致主体精神世界的紊乱:另一方面,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增长的同时,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价值盛行,人的观念和品质不断市场化,从而导致对物的依赖和人的贬值等“人的异化”现象,从而造成人类精神生态紊乱和丢失。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对堕落腐朽的物质社会的描绘,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健康、和谐的人文精神生态的向往。
在这篇巨著里,塞林格通过对16岁的少年霍尔顿离家出走两天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二战后经济繁荣而精神匮乏的美国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生活空前繁荣,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则空虚贫乏。每况愈下。政府当局奉行遏制进步力量的麦卡锡主义,在国内实施高压政策。一些人粉饰太平,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而另外一些人则对现实不满,看透了虚伪、庸俗、丑陋的社会,但又缺乏光辉的理想,只能保持沉默,作消极的反抗,霍尔顿正是这一时代的一个代表。他的态度是对现代社会精神生态匮乏的反抗,同时,又是对和谐健康人文精神的向往。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只有16岁。他生活在一个庸俗、情欲、肮脏、污秽、撒谎的时代,在这个精神生态危机的社会里,年少的他不能逃脱肮脏社会的影响。所以16岁的他,不仅满嘴脏话,开口“混账”、闭口“他妈的”,而且,还一人一条烟地猛抽,酗酒。因此,霍尔顿因道德败坏,四次被学校开除。作者通过对这个被社会污染的少年的描绘让读者看到了一代青少年的徬徨、苦闷、寂寞、孤独。然而。霍尔顿这种人在行动上是一个小丑,而在精神上却是一个叛逆,他厌恶被异化的社会,他厌恶丑恶的人文关系。
霍尔顿对整个教育制度极为反感,对他所在的潘西学校恨之入骨。他认为潘西学校说“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他说:“在潘西也象在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材。而且在那里我也没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时候就是那样的人。”他抱怨道:“要你干的就是读书上学,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这个世界已是一个物质至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早已被物质和金钱所取代。人们“都把汽车当宝贝看待,如果车上划上一道子,就心痛得要死”,人已沦为物质、金钱的奴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霍尔顿之所以无心读书、不思进取是因为他看不到周围的同学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看不到和谐向上的道德文明社会。相反,他看到的是他的同学们“一天到晚干的都是谈女人、酒和性,人人都在搞下流的小集团”。面对现实,霍尔顿感到无限寂寞孤独和沮丧。同龄人也都是只顾满足私欲,自我膨胀、无所顾忌的家伙。
他无比愤怒地发现室友斯特拉德莱塔这个好色之徒竟然在打他的女友琴的主意,而琴在霍尔顿心目中则是天真无瑕、纯洁爱情的化身。斯特拉德莱塔关于同琴约会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对霍尔顿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摧毁了他对童贞之爱的美好遐想。在学校里,人们不再说实话,正义更是无处伸张。瘦小孱弱的同学凯瑟尔因为不肯收回他对另一同学“自高自大”的评语而被逼跳楼身亡。主人公为此愤愤不平:“那些到他房间里迫害他的家伙只给开除出校,他们甚至都没进监牢”霍尔顿心情沉重,痛苦之至,“想从窗户跳出去”,以死来结束眼前的一切。
这便是塞林格笔下的一个艺术个性、一个艺术典型:庸俗、肮脏、孤独、寂寞中寓含着对那个冷寂、虚伪的、沉沦了的社会的无情揭露与批判。这种批判实际上是对人文精神生态匮乏、紊乱的社会的鞭笞,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和谐、温馨的人文精神生态的向往。
四、和谐精神生态的根本体现——对自然、对童年的向往
美好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故乡,是美的象征。是人类的永恒归宿。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为它赋诗作画、吟咏歌唱、称赞大 自然、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惠特曼认为人类应当回归自然,与自然拥抱,他吟唱道“给我一座早晨芳香扑鼻、鲜花盛开的花园…给我一个完美的儿童,给我一个远离尘嚣的田园式的家庭生活…给我以孤独。给我大自然,还有大自然啊你原始的聪明!”由此可见。渴望回归自然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与生态意识自古有之,并贯穿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健康精神生态的最根本体现。
首先,从作品的标题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其优美的意境蕴含着诗情画意般的自然美。小说的标题来自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诗《从麦田里走过来》,说的是诗人自己站在悬崖之颠,望着一群孩子在田野里嬉戏。他写道:“我整人就这么做。我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很笨,但这是我真正喜欢做的惟一的事情塞林格从这首诗得到启发,选用《麦田里的守望者》作标题,意在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对儿童的热爱,对童真的赞美。”
另外,小说里三番五次地提到离他家不远中央公园的浅水湖及湖里的鸭子。当霍尔顿和他的老师讨论他不及格的事时。他突然想起浅水湖及里面的鸭子。他想“……湖里的水大概已经结冰了,要是结了冰。那些野鸭到哪儿去了呢?……”此后,小说中还有几次提到霍尔顿对鸭子命运的思考。有两次霍尔顿向两个出租汽车司机打听湖里的鸭子,还有一次是他喝醉后半夜里独自一人乘车到中央公园,为寻找鸭子,险些掉进湖里。小说里的鸭子实际上有两个象征,第一象征他自己,所以当他寻找鸭子的下落实际上寻找自己的归宿。第二鸭子是自然的象征。他所希望的是鸭子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此我们可看出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一视角去表达他自己对美好自然生活的神往。
其次,在这篇小说里,塞林格给读者刻画了一个看似道德败坏而实际上是一个天真的、向往自然、向往童心的少年霍尔顿。他热爱人类,他爱父母、外婆和爷爷,特别爱着天真无邪的妹妹:他喜欢拎着旧提箱的那两位修女;他喜欢《还乡》和《伟大的盖茨比》他喜欢雪景,喜欢打雪仗;他喜欢跳舞、听音乐:他喜欢博物馆,喜欢那里的气味,喜欢那里的遥远、古朴和永恒。当然,他最喜欢的是孩子及童真的世界。死去的弟弟艾里,活着的小精灵菲瑟和幻想中那麦田里的孩子,构成了他爱的风景线。霍尔顿痛惜纯真童年时代的流逝,又拒绝进入虚假伪善的成人世界,所以他选择流浪、逃离肮脏的成人社会,同时不放弃自己的使命:保护孩子,建立有益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的自然环境。实际上这个虚幻的“乌托邦”是作者对和谐的、自然的、天真烂漫的童心世界的向往的表现。
最后,我们知道塞林格他本人就特别喜欢孩子,他说他最好的朋友全是孩子。因为孩子在道德上最纯洁,在人性上最自然,而成人则被文明社会的所谓“文明”所羁绊和腐蚀,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儿童那份纯真,而变得老于世故,而孩子如同自然一样。能孕育人纯净的灵魂。当儿童渐渐长大,他离神圣的明辉也就渐远,逐渐被世俗的杂务所侵蚀。及至长大成人,明辉泯灭。代之而来的只有暗淡流光,平儿日月。塞林格喜欢孩子,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也非常喜欢小孩子。他喜欢小妹妹菲瑟与弟弟艾里。霍尔顿也喜欢其他的小孩子,关心爱护他们,即使只是偶然遇见的。他曾经帮助一个小姑娘紧溜冰鞋,“她就向我道谢。她是一个很好、很懂礼貌的小姑娘。老天爷,我就喜欢那样的孩子,你给他们紧了溜冰鞋干什么,他们很懂礼貌,会向你道谢。大多数孩子都这样,一点不假。”
富家子弟霍尔顿只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去守望像他妹妹这样纯洁、天真的孩子在自由,欢快,真诚和美好的田地里快乐地成长,而不滑向虚伪、自私、谎言的成人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实际上是一个精神的守望者,去守望人类纯真的童年。去守望这一块自由,欢快还未曾污染的麦田。
关键词 自然 童年 生态批评 精神生态
一、引言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主人公富家子弟霍尔顿,在寻找纯真及纯洁的爱与现实肮脏、虚假、伪善的冲突中,拒绝进入伪善虚假的成人世界。最后,试图建立有益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自然环境,精神环境:做麦田里的守望者。本小说象征地表达主人公在这个混乱的、精神匮乏世界中,向往着一种含有双重意义的“回归”,一是对美丽自然世界的回归,另一个是对纯真的童心世界的回归。并且,希望通过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孩子的纯真及自然界的真谛来拯救自己,拯救这个世界。由此隐含了作者深深渴望回归人类的童年、回归美好大自然的良好愿望,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健康的精神生态思想。
二、精神生态界说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和戕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濒临崩溃的边缘。尽管已经做出种种努力,但生态危机的严重局面仍在日益加剧。那么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什么?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因为人类只有在思想上去认识。在精神上去改变自己,才能回归“人类内部的自然”(nature),即我们人的自然天性。鲁枢元先生认为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
根据鲁枢元先生对精神生态的界定,精神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分以下三方面:第一,在自然生态中实现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即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第二,在社会生态中实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生态和谐,即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和谐。第三,在个体思维和内环境生态中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生态和谐,即精神生态主体的自我和谐。如果我们用精神生态学的这面镜子,映照现今精神困乏的时代,就会看出:地球上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污染所造成。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偏狭,情感世界苍白,人性扭曲变异,灵魂苦苦守望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
三、和谐人文精神生态的向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盛,现代化的推进,物质生活的富裕,都市的繁荣,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的破坏,更重要的是信仰的丢失,精神文化的衰落,情感生活的贫乏,艺术的衰败等。物质生活不断增长,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导致主体精神世界的紊乱:另一方面,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增长的同时,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价值盛行,人的观念和品质不断市场化,从而导致对物的依赖和人的贬值等“人的异化”现象,从而造成人类精神生态紊乱和丢失。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对堕落腐朽的物质社会的描绘,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健康、和谐的人文精神生态的向往。
在这篇巨著里,塞林格通过对16岁的少年霍尔顿离家出走两天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二战后经济繁荣而精神匮乏的美国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生活空前繁荣,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则空虚贫乏。每况愈下。政府当局奉行遏制进步力量的麦卡锡主义,在国内实施高压政策。一些人粉饰太平,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而另外一些人则对现实不满,看透了虚伪、庸俗、丑陋的社会,但又缺乏光辉的理想,只能保持沉默,作消极的反抗,霍尔顿正是这一时代的一个代表。他的态度是对现代社会精神生态匮乏的反抗,同时,又是对和谐健康人文精神的向往。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只有16岁。他生活在一个庸俗、情欲、肮脏、污秽、撒谎的时代,在这个精神生态危机的社会里,年少的他不能逃脱肮脏社会的影响。所以16岁的他,不仅满嘴脏话,开口“混账”、闭口“他妈的”,而且,还一人一条烟地猛抽,酗酒。因此,霍尔顿因道德败坏,四次被学校开除。作者通过对这个被社会污染的少年的描绘让读者看到了一代青少年的徬徨、苦闷、寂寞、孤独。然而。霍尔顿这种人在行动上是一个小丑,而在精神上却是一个叛逆,他厌恶被异化的社会,他厌恶丑恶的人文关系。
霍尔顿对整个教育制度极为反感,对他所在的潘西学校恨之入骨。他认为潘西学校说“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他说:“在潘西也象在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材。而且在那里我也没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时候就是那样的人。”他抱怨道:“要你干的就是读书上学,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这个世界已是一个物质至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早已被物质和金钱所取代。人们“都把汽车当宝贝看待,如果车上划上一道子,就心痛得要死”,人已沦为物质、金钱的奴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霍尔顿之所以无心读书、不思进取是因为他看不到周围的同学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看不到和谐向上的道德文明社会。相反,他看到的是他的同学们“一天到晚干的都是谈女人、酒和性,人人都在搞下流的小集团”。面对现实,霍尔顿感到无限寂寞孤独和沮丧。同龄人也都是只顾满足私欲,自我膨胀、无所顾忌的家伙。
他无比愤怒地发现室友斯特拉德莱塔这个好色之徒竟然在打他的女友琴的主意,而琴在霍尔顿心目中则是天真无瑕、纯洁爱情的化身。斯特拉德莱塔关于同琴约会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对霍尔顿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摧毁了他对童贞之爱的美好遐想。在学校里,人们不再说实话,正义更是无处伸张。瘦小孱弱的同学凯瑟尔因为不肯收回他对另一同学“自高自大”的评语而被逼跳楼身亡。主人公为此愤愤不平:“那些到他房间里迫害他的家伙只给开除出校,他们甚至都没进监牢”霍尔顿心情沉重,痛苦之至,“想从窗户跳出去”,以死来结束眼前的一切。
这便是塞林格笔下的一个艺术个性、一个艺术典型:庸俗、肮脏、孤独、寂寞中寓含着对那个冷寂、虚伪的、沉沦了的社会的无情揭露与批判。这种批判实际上是对人文精神生态匮乏、紊乱的社会的鞭笞,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和谐、温馨的人文精神生态的向往。
四、和谐精神生态的根本体现——对自然、对童年的向往
美好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故乡,是美的象征。是人类的永恒归宿。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为它赋诗作画、吟咏歌唱、称赞大 自然、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惠特曼认为人类应当回归自然,与自然拥抱,他吟唱道“给我一座早晨芳香扑鼻、鲜花盛开的花园…给我一个完美的儿童,给我一个远离尘嚣的田园式的家庭生活…给我以孤独。给我大自然,还有大自然啊你原始的聪明!”由此可见。渴望回归自然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与生态意识自古有之,并贯穿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健康精神生态的最根本体现。
首先,从作品的标题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其优美的意境蕴含着诗情画意般的自然美。小说的标题来自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诗《从麦田里走过来》,说的是诗人自己站在悬崖之颠,望着一群孩子在田野里嬉戏。他写道:“我整人就这么做。我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很笨,但这是我真正喜欢做的惟一的事情塞林格从这首诗得到启发,选用《麦田里的守望者》作标题,意在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对儿童的热爱,对童真的赞美。”
另外,小说里三番五次地提到离他家不远中央公园的浅水湖及湖里的鸭子。当霍尔顿和他的老师讨论他不及格的事时。他突然想起浅水湖及里面的鸭子。他想“……湖里的水大概已经结冰了,要是结了冰。那些野鸭到哪儿去了呢?……”此后,小说中还有几次提到霍尔顿对鸭子命运的思考。有两次霍尔顿向两个出租汽车司机打听湖里的鸭子,还有一次是他喝醉后半夜里独自一人乘车到中央公园,为寻找鸭子,险些掉进湖里。小说里的鸭子实际上有两个象征,第一象征他自己,所以当他寻找鸭子的下落实际上寻找自己的归宿。第二鸭子是自然的象征。他所希望的是鸭子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此我们可看出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一视角去表达他自己对美好自然生活的神往。
其次,在这篇小说里,塞林格给读者刻画了一个看似道德败坏而实际上是一个天真的、向往自然、向往童心的少年霍尔顿。他热爱人类,他爱父母、外婆和爷爷,特别爱着天真无邪的妹妹:他喜欢拎着旧提箱的那两位修女;他喜欢《还乡》和《伟大的盖茨比》他喜欢雪景,喜欢打雪仗;他喜欢跳舞、听音乐:他喜欢博物馆,喜欢那里的气味,喜欢那里的遥远、古朴和永恒。当然,他最喜欢的是孩子及童真的世界。死去的弟弟艾里,活着的小精灵菲瑟和幻想中那麦田里的孩子,构成了他爱的风景线。霍尔顿痛惜纯真童年时代的流逝,又拒绝进入虚假伪善的成人世界,所以他选择流浪、逃离肮脏的成人社会,同时不放弃自己的使命:保护孩子,建立有益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的自然环境。实际上这个虚幻的“乌托邦”是作者对和谐的、自然的、天真烂漫的童心世界的向往的表现。
最后,我们知道塞林格他本人就特别喜欢孩子,他说他最好的朋友全是孩子。因为孩子在道德上最纯洁,在人性上最自然,而成人则被文明社会的所谓“文明”所羁绊和腐蚀,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儿童那份纯真,而变得老于世故,而孩子如同自然一样。能孕育人纯净的灵魂。当儿童渐渐长大,他离神圣的明辉也就渐远,逐渐被世俗的杂务所侵蚀。及至长大成人,明辉泯灭。代之而来的只有暗淡流光,平儿日月。塞林格喜欢孩子,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也非常喜欢小孩子。他喜欢小妹妹菲瑟与弟弟艾里。霍尔顿也喜欢其他的小孩子,关心爱护他们,即使只是偶然遇见的。他曾经帮助一个小姑娘紧溜冰鞋,“她就向我道谢。她是一个很好、很懂礼貌的小姑娘。老天爷,我就喜欢那样的孩子,你给他们紧了溜冰鞋干什么,他们很懂礼貌,会向你道谢。大多数孩子都这样,一点不假。”
富家子弟霍尔顿只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去守望像他妹妹这样纯洁、天真的孩子在自由,欢快,真诚和美好的田地里快乐地成长,而不滑向虚伪、自私、谎言的成人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实际上是一个精神的守望者,去守望人类纯真的童年。去守望这一块自由,欢快还未曾污染的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