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代听境外广播,当时叫敌台,我不知道在全国知青当中普遍不普遍。这在云南知青中相当普遍。云南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不太清楚,报纸也要多少天后才运到山里,收藏在党支部书记家,卷烟抽的时候都是向支书手上撕条报纸。所以中央的电台和报纸,对听敌台的人来说,只能算参考消息。听敌台,并非只是关心政治消息,而主要是娱乐。我记得澳洲台播台湾的广播连续剧《小城故事》,因为短波会飘移,大家几台收音机凑在一起,将飘移范围占满,于是总有一台是声音饱满的。围在草房里的男男女女,哭得呀。尤其是邓丽君的歌声一起,杀人的心都有。第二天在山上,总要有一段时间剧情大讨论,昨天没顾上听的人,借机补课,总是矮人一截的样子,听过的人则都在发飙。
还有就是香港的宗教台:“主说……”“主,告诉我们……”“《以西结书》,第二十章,在旷野之违逆,这样,我就使他们出埃及地,领他们到旷野,将我的律例赐给他们……”我那时记忆力真好,过耳不忘,随时可诵。我也不会忘记听这个台的上海知青似乎睡着了,可是忽然就有眼泪流出。
台湾台,男播音员的声音有点干瘪;女播音员的声音———“大陆同胞……”有点妖,男知青说:听着挺好,可是不跟她上床。
苏联台,有一个播音员声音怪,好像是叛逃过去的人,可是听口音又辨不出是哪个省的人。“这里是莫斯科广播电台,啊(很短的一个“啊”),莫斯科广播电台……”好像瞟了一眼什么。
美国之音、英国BBC等等,多的是叽里哇啦的外语,所以每个知青的收音机短波線上,都刻上道儿标示出汉语台的位置。我有一个道儿刻的是BBC英语台,不是听英语,而是这个位置经常有音乐会实况转播。现场观众的噪音,乐队定音,咳嗽,鼓掌,大概是指挥出来了,慢慢静下去,咳嗽,安静,音乐起,不久又有咳嗽。音质相当好,有现场感。为了这个频道,70年代中,我特地在回北京路过上海的时候买了一台很贵的熊猫牌全波段晶体管收音机,需四个一号电池,160块钱(当时一块天津手表120块钱)。不很大,但一个书包放不进。我记得喇叭是椭圆形的,直径按长径算,挺大的,可以辨出定音鼓,邓丽君不在话下。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收音机成为晚11点前的公共收音机。11点一到,是我的音乐会实况转播时间,收归私有。
听敌台,思维材料就多了。思维材料多了,对世界的看法就不一样了。
还有就是香港的宗教台:“主说……”“主,告诉我们……”“《以西结书》,第二十章,在旷野之违逆,这样,我就使他们出埃及地,领他们到旷野,将我的律例赐给他们……”我那时记忆力真好,过耳不忘,随时可诵。我也不会忘记听这个台的上海知青似乎睡着了,可是忽然就有眼泪流出。
台湾台,男播音员的声音有点干瘪;女播音员的声音———“大陆同胞……”有点妖,男知青说:听着挺好,可是不跟她上床。
苏联台,有一个播音员声音怪,好像是叛逃过去的人,可是听口音又辨不出是哪个省的人。“这里是莫斯科广播电台,啊(很短的一个“啊”),莫斯科广播电台……”好像瞟了一眼什么。

美国之音、英国BBC等等,多的是叽里哇啦的外语,所以每个知青的收音机短波線上,都刻上道儿标示出汉语台的位置。我有一个道儿刻的是BBC英语台,不是听英语,而是这个位置经常有音乐会实况转播。现场观众的噪音,乐队定音,咳嗽,鼓掌,大概是指挥出来了,慢慢静下去,咳嗽,安静,音乐起,不久又有咳嗽。音质相当好,有现场感。为了这个频道,70年代中,我特地在回北京路过上海的时候买了一台很贵的熊猫牌全波段晶体管收音机,需四个一号电池,160块钱(当时一块天津手表120块钱)。不很大,但一个书包放不进。我记得喇叭是椭圆形的,直径按长径算,挺大的,可以辨出定音鼓,邓丽君不在话下。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收音机成为晚11点前的公共收音机。11点一到,是我的音乐会实况转播时间,收归私有。
听敌台,思维材料就多了。思维材料多了,对世界的看法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