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插图的有效运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有效资源,而课本插图即是其中一种。实际上,课本插图中蕴含着许多隐性知识,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发挥想象力,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提高其对课文的阅读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开发课本插图资源。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运用插图资源,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本插图;人教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插图实际上是文本的不同表现形式,教材编写者使用插图来直接表达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再创造,旨在通过直观又形象的方法来提高文本内容的魅力,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感性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来表示、传递其中蕴含的知识与信息,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和文本、插图进行深入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功能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实际上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迎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典的美文,汲取丰富又实用的语文知识。而插图是教材中的重要资源,是促进学生读懂文本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教学资源。具体而言,课本插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插图的文字注释与补充功能。这主要是因为课本插图既形象又直观,同时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并且让学生感到一定的趣味性。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文字教学具有较强的枯燥乏味性,在长久以来的课堂教学中,都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本插图的作用越发受到重视,它能够满足新课改对学生的培育要求,比如想象力、观察力、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课本插图是文本内容的一种注解,也是一种文字的补充,是可以提高文本内容内在品质的重要教学工具,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文字表达不足的问题可以由课本插图来弥补,学生利用插图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就充分体现了插图在文字注解与补充方面的功能。
  其次,是课本插图的互动功能。课本插图除了可以服务于文本内容,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够传达文本内容以外的信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等。在教材中的诗词教学中,蕴含的意境类插图就体现了这一功能,能够让学生将插图、诗词内容、诗词意境等进行交汇,让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来提高自身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插图的有效运用策略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展开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依托人教版教材,探寻直观影响学生视觉的教学方法,将课本插图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一)把插图的分析纳入语文阅读教学备课环节
  新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必须立足于三个教学维度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在课本插图的挖掘与利用这方面,则要求教师能够在备课阶段就针对课文内容,对其插图进行深入分析,为教学环节课本插图的使用做好准备。就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就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对课本的插图进行分析。
  文中总共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就放在课文的右上角,是作者海伦·凯勒本人的肖像图。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解读插图,搜索与海伦·凯勒相关的资料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甚至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海伦·凯勒是一个聋、哑、盲集于一身的人,当学生了解到她充满苦难却又励志的一生,都不由得对作者产生敬佩之情。此时,学生会愿意走进文本中,了解一个残疾人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感悟她人生中的重大变化。第二幅插图则是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从图中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在凝望着海伦,喻示着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生命中充当的重要角色。正如“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些感叹,海伦能够感到生命的力量,是莎莉文老师带给她的启示,也点燃了海伦求知的热情,世界万物的一个名称都能够启发她的新思想。简而言之,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对插图进行解读与分析,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指导。
  (二)利用课本插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可以亲近文本,并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这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课本插图资源,包括情境类、人物形象类、意境类等多种插图资源。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插图中获取知识与信息,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之下,将阅读的目光落在文本内容上,然后走进文本世界。这是学生亲近文本和走进文本必不可缺的一个过程。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浏览课本插图。在这一插图中,描绘了作者史铁生本人的肖像图。在插图中,史铁生含着笑脸,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插图洋溢出来的惬意与爽朗。
  当学生在浏览插图之后,再深入到文本之中,从整体上去感知文本内容与文本中传达的情感。当阅读到“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这些句子时,学生感觉到文中的“我”性格暴躁,與插图上的他截然不同,迅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的性格变化了?”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看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些句子时,学生就能够在脑海中浮现一个温柔关怀着儿子的母亲形象,尤其是其中的“悄悄”和“偷偷”等词语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暴躁情绪的体贴与照顾。当“我”自暴自弃的时候,“母亲”又忍住哭声劝诫“我”和她一起好好地活。“母亲”为了“我”,付出了太多的关怀,再加上“母亲”身上的病越来越重,她变得憔悴,却依旧央求“我”能够去北海看花,缓解“我”的暴躁、自卑情绪。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母亲”对踩、跑等字眼比“我”还敏感。但是最终“母亲”病重过世,她承诺的一起去北海看花这件事再也实现不了。文本内容中所描述的“母亲”对儿子的爱已经溢出了文字之外,辅以课本插图,更是让人能够深刻体会到浓浓的母子亲情,领悟到“我”的变化和温柔的母亲脱不开关系,也遂了母亲的心愿,好好地活下去。
其他文献
【摘要】中年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合理利用教材,二度开发单元习作,通过“微话题”“微积累”“微情境”“微写作”“微点评”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原动力,激起学生习作的头脑风暴,轻叩习作教学大门。  【关键词】微话题;微积累;微情境;微写作;微点评;习作原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中年级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将从低年级的
【摘要】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核心思想是: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国文的学习,阅读是习惯的事情,必须要养成。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需要教师深入领会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教学理念,践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习惯;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叶圣陶阅读教学理论  叶圣陶是语文教育学界的
【摘要】通过借物喻人的范例教学,体会、发现“物”与“人”的相似点,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能对“物”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并由此迁移其中的情感,去认识更多的“人”,突破文本原生价值。  【关键词】借物喻人;品词析句;迁移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中两棵樟树的外形及生长特点,
【摘要】《葡萄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四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课文第一段先介绍葡萄沟的地理位置和葡萄沟出产水果;接着第二段对葡萄沟的葡萄进行了特写——葡萄颜色多、品种多、结得也多,点出这里不仅景色美,人也热情好客;第三段接着写了正是因为葡萄沟的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动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格外重要。  【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产,一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
【摘要】自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很多以前并未放在第一位的课程渐渐以一种新的形势出现在课堂中、书本上。在初中语文教  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始得到系统的训练。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写作能力应该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综合学习水平的很好的衡量标准,虽然很多老师用多样化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写作依旧是很多学生长期以来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当然,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语文老师,虽然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写作的难题,但
【摘要】对于词语来说,其本身和在具体言语作品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将其称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对词语的言语意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学语言;言语意义;语言能力;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最新课标”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定义
【摘要】在推进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过程中,现阶段缺乏对当下畅销类小说的有效阅读指导。针对小说文本,大多教师仍然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学生对此已经疲乏,潜意识中会抵触文本,所以本文试图打破以往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以畅销类外国小说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一书为例,从构建一个探究数字“7”文化内涵的脚手架,寻求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突破口,以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等几个方面,探究当下畅销小说整本书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研究由来已久,如何让阅读更高效,不仅是家长担心的,也是教师努力实践的。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走入迷途:阅读不够自主、书目种类单一、量多而效率低。在“互联网 ”时代,笔者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课堂延伸到课外,开发实践探索“悦读课程”,坚持“趣”字当头,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丰富趣化课外阅读材料,完善阅读的有效方式,优化教师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现状;策略;悦读课
【摘要】初中文言文的考试中考题型由课内转向课外,在面临着新中考的这种格局下,我们尝试探索一种适应中考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字词;教学原则;讲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7-0104-02  【本文著录格式】陈红冰.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新中考背景下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