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有效资源,而课本插图即是其中一种。实际上,课本插图中蕴含着许多隐性知识,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发挥想象力,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提高其对课文的阅读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开发课本插图资源。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运用插图资源,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本插图;人教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插图实际上是文本的不同表现形式,教材编写者使用插图来直接表达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再创造,旨在通过直观又形象的方法来提高文本内容的魅力,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感性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来表示、传递其中蕴含的知识与信息,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和文本、插图进行深入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功能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实际上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迎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典的美文,汲取丰富又实用的语文知识。而插图是教材中的重要资源,是促进学生读懂文本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教学资源。具体而言,课本插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插图的文字注释与补充功能。这主要是因为课本插图既形象又直观,同时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并且让学生感到一定的趣味性。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文字教学具有较强的枯燥乏味性,在长久以来的课堂教学中,都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本插图的作用越发受到重视,它能够满足新课改对学生的培育要求,比如想象力、观察力、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课本插图是文本内容的一种注解,也是一种文字的补充,是可以提高文本内容内在品质的重要教学工具,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文字表达不足的问题可以由课本插图来弥补,学生利用插图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就充分体现了插图在文字注解与补充方面的功能。
其次,是课本插图的互动功能。课本插图除了可以服务于文本内容,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够传达文本内容以外的信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等。在教材中的诗词教学中,蕴含的意境类插图就体现了这一功能,能够让学生将插图、诗词内容、诗词意境等进行交汇,让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来提高自身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插图的有效运用策略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展开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依托人教版教材,探寻直观影响学生视觉的教学方法,将课本插图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一)把插图的分析纳入语文阅读教学备课环节
新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必须立足于三个教学维度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在课本插图的挖掘与利用这方面,则要求教师能够在备课阶段就针对课文内容,对其插图进行深入分析,为教学环节课本插图的使用做好准备。就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就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对课本的插图进行分析。
文中总共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就放在课文的右上角,是作者海伦·凯勒本人的肖像图。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解读插图,搜索与海伦·凯勒相关的资料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甚至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海伦·凯勒是一个聋、哑、盲集于一身的人,当学生了解到她充满苦难却又励志的一生,都不由得对作者产生敬佩之情。此时,学生会愿意走进文本中,了解一个残疾人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感悟她人生中的重大变化。第二幅插图则是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从图中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在凝望着海伦,喻示着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生命中充当的重要角色。正如“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些感叹,海伦能够感到生命的力量,是莎莉文老师带给她的启示,也点燃了海伦求知的热情,世界万物的一个名称都能够启发她的新思想。简而言之,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对插图进行解读与分析,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指导。
(二)利用课本插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可以亲近文本,并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这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课本插图资源,包括情境类、人物形象类、意境类等多种插图资源。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插图中获取知识与信息,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之下,将阅读的目光落在文本内容上,然后走进文本世界。这是学生亲近文本和走进文本必不可缺的一个过程。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浏览课本插图。在这一插图中,描绘了作者史铁生本人的肖像图。在插图中,史铁生含着笑脸,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插图洋溢出来的惬意与爽朗。
当学生在浏览插图之后,再深入到文本之中,从整体上去感知文本内容与文本中传达的情感。当阅读到“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这些句子时,学生感觉到文中的“我”性格暴躁,與插图上的他截然不同,迅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的性格变化了?”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看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些句子时,学生就能够在脑海中浮现一个温柔关怀着儿子的母亲形象,尤其是其中的“悄悄”和“偷偷”等词语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暴躁情绪的体贴与照顾。当“我”自暴自弃的时候,“母亲”又忍住哭声劝诫“我”和她一起好好地活。“母亲”为了“我”,付出了太多的关怀,再加上“母亲”身上的病越来越重,她变得憔悴,却依旧央求“我”能够去北海看花,缓解“我”的暴躁、自卑情绪。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母亲”对踩、跑等字眼比“我”还敏感。但是最终“母亲”病重过世,她承诺的一起去北海看花这件事再也实现不了。文本内容中所描述的“母亲”对儿子的爱已经溢出了文字之外,辅以课本插图,更是让人能够深刻体会到浓浓的母子亲情,领悟到“我”的变化和温柔的母亲脱不开关系,也遂了母亲的心愿,好好地活下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本插图;人教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插图实际上是文本的不同表现形式,教材编写者使用插图来直接表达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再创造,旨在通过直观又形象的方法来提高文本内容的魅力,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感性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来表示、传递其中蕴含的知识与信息,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和文本、插图进行深入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功能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实际上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迎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典的美文,汲取丰富又实用的语文知识。而插图是教材中的重要资源,是促进学生读懂文本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教学资源。具体而言,课本插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插图的文字注释与补充功能。这主要是因为课本插图既形象又直观,同时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并且让学生感到一定的趣味性。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文字教学具有较强的枯燥乏味性,在长久以来的课堂教学中,都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本插图的作用越发受到重视,它能够满足新课改对学生的培育要求,比如想象力、观察力、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课本插图是文本内容的一种注解,也是一种文字的补充,是可以提高文本内容内在品质的重要教学工具,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文字表达不足的问题可以由课本插图来弥补,学生利用插图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就充分体现了插图在文字注解与补充方面的功能。
其次,是课本插图的互动功能。课本插图除了可以服务于文本内容,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够传达文本内容以外的信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等。在教材中的诗词教学中,蕴含的意境类插图就体现了这一功能,能够让学生将插图、诗词内容、诗词意境等进行交汇,让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来提高自身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插图的有效运用策略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展开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依托人教版教材,探寻直观影响学生视觉的教学方法,将课本插图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一)把插图的分析纳入语文阅读教学备课环节
新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必须立足于三个教学维度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在课本插图的挖掘与利用这方面,则要求教师能够在备课阶段就针对课文内容,对其插图进行深入分析,为教学环节课本插图的使用做好准备。就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就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对课本的插图进行分析。
文中总共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就放在课文的右上角,是作者海伦·凯勒本人的肖像图。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解读插图,搜索与海伦·凯勒相关的资料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甚至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海伦·凯勒是一个聋、哑、盲集于一身的人,当学生了解到她充满苦难却又励志的一生,都不由得对作者产生敬佩之情。此时,学生会愿意走进文本中,了解一个残疾人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感悟她人生中的重大变化。第二幅插图则是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从图中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在凝望着海伦,喻示着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生命中充当的重要角色。正如“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些感叹,海伦能够感到生命的力量,是莎莉文老师带给她的启示,也点燃了海伦求知的热情,世界万物的一个名称都能够启发她的新思想。简而言之,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对插图进行解读与分析,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指导。
(二)利用课本插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可以亲近文本,并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这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课本插图资源,包括情境类、人物形象类、意境类等多种插图资源。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插图中获取知识与信息,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之下,将阅读的目光落在文本内容上,然后走进文本世界。这是学生亲近文本和走进文本必不可缺的一个过程。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浏览课本插图。在这一插图中,描绘了作者史铁生本人的肖像图。在插图中,史铁生含着笑脸,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插图洋溢出来的惬意与爽朗。
当学生在浏览插图之后,再深入到文本之中,从整体上去感知文本内容与文本中传达的情感。当阅读到“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这些句子时,学生感觉到文中的“我”性格暴躁,與插图上的他截然不同,迅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的性格变化了?”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看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些句子时,学生就能够在脑海中浮现一个温柔关怀着儿子的母亲形象,尤其是其中的“悄悄”和“偷偷”等词语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暴躁情绪的体贴与照顾。当“我”自暴自弃的时候,“母亲”又忍住哭声劝诫“我”和她一起好好地活。“母亲”为了“我”,付出了太多的关怀,再加上“母亲”身上的病越来越重,她变得憔悴,却依旧央求“我”能够去北海看花,缓解“我”的暴躁、自卑情绪。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母亲”对踩、跑等字眼比“我”还敏感。但是最终“母亲”病重过世,她承诺的一起去北海看花这件事再也实现不了。文本内容中所描述的“母亲”对儿子的爱已经溢出了文字之外,辅以课本插图,更是让人能够深刻体会到浓浓的母子亲情,领悟到“我”的变化和温柔的母亲脱不开关系,也遂了母亲的心愿,好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