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选择。其中“变式法”就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围绕数学概念提供各种“数学材料”,并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使其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恒在的一种方法教学。
关键词:学生;被动学习;主动求知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69-01
一 运用“变式法”掌握概念,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选择。其中“变式法”就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围绕数学概念提供各种“数学材料”,并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使其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恒在的一种方法教学。
如在学习了数的整除、倍数、约数等概念后,接着学习能被2、3、5 整除的数的特征。在进行“能被2、3、5 同时整除的数”的练习时,将其变式为:①能被2、3、5 同时整除的数;②既含有约数2、3,又有约数5 的数;③既是2 的倍数,又是3 和5 的倍数的数;④既是3 的倍数,又含有约数2,还能被5 整除的数。说法不同,而本质相同,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种“变式法”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还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题打好基础。
二 利用新旧知识的关系,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探究,如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各组通过操作,汇报出四种不同的转化方法:①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②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正)方形;③剪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④剪一个梯形,沿两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图形转化后,我问:“通过所拼成的图形能算出原梯形的面积吗?”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到答案。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三 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手段,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一些课本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牵强附会地讲解这些知识点,结果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而把现代化教学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思考多,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教学“认识时间”,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 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 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 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 时等于60 分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对练习题目第1 题的4 幅图,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一个小学生一天作息时间的生活情境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四 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
游戏是儿童的乐园。数学知识抽象枯燥,教师如果一味地传授知识、讲解理论,学生只能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无奈地接受知识,学习成为一件很苦很累的事。教学中,若能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必能让学生将“要我学”的压力转变为“我要学”的热情。
如:教学《5 的乘法》时,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个“寻找笑眯眯”的游戏,让学生熟练运用5 的乘法口诀,计算出笑眯眯。如果练习仍以平常计算的形式出现,必将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此时设计“寻找笑眯眯”的游戏,必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因为有了笑眯眯这样有趣的名字,就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五 体验生活过程,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虽然枯燥乏味,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几乎每个数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我们不妨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寻找身边的数学”活动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在做纸盒的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长方体有12 条棱、8 个顶点、6 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就都了解了。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了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这样利用生活现象引入对新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六 “数形结合”教学法
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 副单杠、3 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并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杠?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关键词:学生;被动学习;主动求知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69-01
一 运用“变式法”掌握概念,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选择。其中“变式法”就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围绕数学概念提供各种“数学材料”,并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使其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恒在的一种方法教学。
如在学习了数的整除、倍数、约数等概念后,接着学习能被2、3、5 整除的数的特征。在进行“能被2、3、5 同时整除的数”的练习时,将其变式为:①能被2、3、5 同时整除的数;②既含有约数2、3,又有约数5 的数;③既是2 的倍数,又是3 和5 的倍数的数;④既是3 的倍数,又含有约数2,还能被5 整除的数。说法不同,而本质相同,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种“变式法”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还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题打好基础。
二 利用新旧知识的关系,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探究,如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各组通过操作,汇报出四种不同的转化方法:①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②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正)方形;③剪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④剪一个梯形,沿两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图形转化后,我问:“通过所拼成的图形能算出原梯形的面积吗?”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到答案。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三 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手段,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一些课本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牵强附会地讲解这些知识点,结果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而把现代化教学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思考多,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教学“认识时间”,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 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 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 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 时等于60 分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对练习题目第1 题的4 幅图,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一个小学生一天作息时间的生活情境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四 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
游戏是儿童的乐园。数学知识抽象枯燥,教师如果一味地传授知识、讲解理论,学生只能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无奈地接受知识,学习成为一件很苦很累的事。教学中,若能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必能让学生将“要我学”的压力转变为“我要学”的热情。
如:教学《5 的乘法》时,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个“寻找笑眯眯”的游戏,让学生熟练运用5 的乘法口诀,计算出笑眯眯。如果练习仍以平常计算的形式出现,必将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此时设计“寻找笑眯眯”的游戏,必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因为有了笑眯眯这样有趣的名字,就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五 体验生活过程,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虽然枯燥乏味,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几乎每个数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我们不妨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寻找身边的数学”活动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在做纸盒的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长方体有12 条棱、8 个顶点、6 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就都了解了。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了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这样利用生活现象引入对新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六 “数形结合”教学法
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 副单杠、3 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并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杠?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