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 电功”创新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88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体验活动“骑车发电”引入,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探究,归纳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生产,强化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电能;电功;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8-0052-0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08-506);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九届基础教育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H2018B2286).
  作者简介:陈青(1992-),女,贵州贵定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李建(1987-),男,安徽利导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李鸿(1971-),男,重庆涪陵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1 “标”“本”分析
  “标”“本”分析是指对课程标准和物理课本的深入分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教材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 电功”.本节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电流、电压、电阻以及电路的基本知识,还要结合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另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所讲的电能和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更是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体验,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归纳总结能力较弱.鉴于此本节课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学生的动手体验,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建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
  3 教学目标
  3.1 物理观念
  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了解不同用电器能量的转化.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能的仪表,了解电能表的参数.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知道电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通过学习本节课电能和电功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能量观,并能用所学知识描述、解释自然现象和实际问题.
  3.2 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电流所做的功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关系,知道电功是消耗电能的量度,建立物理概念,结合实验进行“质疑创新”和“科学论证”.初步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3.3 科学探究
  利用抽水装置,进一步认识影响电功因素,提高动手和探究能力.通过阅读课本,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阅读、看图、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对“1度电在生产、生活中用途”的认识,增强节能意识.通过使用电能表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能准确描述实验结果和探究过程.
  3.4 科学态度与责任
  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尊重自然规律,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养成规范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升总结成功、分析失败原因的能力;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成为愿意投入科学事业,敢于创新和实践,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创新型接班人.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
  难点:对电功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5 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骑车发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贯穿整个课堂.教师通过启发提问、思考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的过程,分步递进了解电能、电功的概念.通过课堂体验,认识电能表的发展史.通过了解生活中1度电的作用,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通过复习小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和规律的体系.
  6 教学过程
  6.1 模拟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重现动感单车发电,点亮智慧之灯.
  模拟生活中动感单车发电的场景(如图2所示),让学生在骑车的过程中挑战点亮LED灯.让学生在体验、挑战中思考电能的来去过程,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和挑战中感知物理的神奇与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6.2 层层深入,新课教学
  6.2.1 电能
  学生活动1:让玩具动起来.
  如图3所示为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拿到一个玩具(如图4所示),想办法让玩具工作,思考玩具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并汇报各个用电器在工作过程中电能的转化.
  通过学生展示和交流,分析归纳得到电能是从其他形式能转化而来,最终又应用到各种用电器上转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进一步提问:家里哪些用电器会消耗电能,这些电能从何而来?引导学生思考家用电器消耗电能的来源,即从各个发电厂输送而来.
  学以致用:解释引入实验骑车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引导学生用刚刚所学电能转化知识分析“骑车发电”中的能量转化规律,并思考能量是如何转化.同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和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进而引出电功的概念.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二是呼应新课引入,揭秘引入时的问题;三是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通过类比机械功引导学生建构电功的概念,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
  6.2.2 电功
  “电功”部分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5所示.教师首先通过讲授法,让学生知道电功的定义、物理符号及国际单位.知道电功是消耗电能的量度.
  演示实验2:利用抽水机抽水.
  教师介绍抽水装置并演示(如图6所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抽水量的多少可以反映电功的多少.并提出问题“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2:小组合作,利用抽水装置抽水,探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
  小组分工合作:将滑动变阻器分别置于最大阻值处和某一位置处,完成两次抽水,时间为20s,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以及抽水的水量.
  交流讨论:结合表1中数据,小组交流讨论:在两次抽水过程中,时间相同,抽水量如何变化?对应的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如何变化?这说明电功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析归纳:电功大小与电压、电流、时间有关.
  进一步思考:电功大小与电压、电流、时间存在什么定量关系呢?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引导,设计探究方案:
  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W与U、I、t的关系.
  演示实验3:探究W与U的关系.
  利用如图7所示实验装置,探究W与U的关系.将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串联,用数字交流电压表测出电压,用灯泡在相同时间内的亮暗程度反映电流做功的多少,从而对比分析电功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介绍串联实验装置,使学生认识到:通过灯泡的亮度反映电功的多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现象:闭合开关,两灯发光程度不一样,两灯的电压不一样.
  结论:当电流和时间一定时,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消耗的电能就越多,电功越大.
  演示实验4:探究W与I的关系.
  对于W与I的关系可用图8所示演示教具探究.教师介绍并联实验装置后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现象:闭合开关,两灯发光程度不一样,通过两灯的电流不一样.
  结论:当电压和时间一定时,电流越大,消耗的电能就越多,电功越大.
  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W与U、I、t之间的关系,结合物理学家的多年探索、研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学以致用:
  一个节能灯的两端加220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是0.5A,在这种情况下通电100s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焦?
  学生活动:结合学案,动手计算节能灯消耗的电能.
  设计意图:电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参与抽水的过程中,体验走向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解释、交流、分析能力,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6.2.3 电能的计算
  “电能的计量”教学设计思路如图9所示.首先引导学生会读电能表,并能计算电能表在一个月内消耗的电能.
  演示实验5:利用电能表测量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实验现象:用电能表测量吹风机10s消耗的电能,发现示数无变化.
  追问思考:如何计算短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学生活动3:学生自主学习,认识电能表的参数.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教师播放电能表表盘转动的视频帮助学生认识“600 revs/(kW · h)”的含义.
  学生活动4:利用电能表、秒表测量电吹风或烧水壶在20s内消耗的电能.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用电子式电能表测量吹风机或热水壶工作20s消耗的电能.
  并将数据记录到下列的表2中.
  观看视频了解1度电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从节能环保的角度思考如何节约用电.
  介绍为了强化居民的节能意识,设定阶梯电价收费和峰平谷收费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一度电的作用,并从中思考生活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节约用电,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6.3 课堂小结,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采用提问方式小结,并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知识网络(如图13所示).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记忆和印象,在课堂结束时用一首打油诗进行课堂的提炼和升华.
  电功电能电功实现能转换,
  电表计量定规范.
  电能应用生活中,
  节约能源记心间.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整理,提炼网络,一方面加深记忆,促进理解;另一方面提炼升华,培育科学态度与责任.
  7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电能 电功”整个课堂设计贴近生活,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新知.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不仅了解到电能、电功的知识,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也能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运用生活化素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阿运.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以“电功 电能”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26):49-50.
  [3]何秀敏.凸显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思维主线——“电能表和电功”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物理教师,2021,42(01):42-45.
  [4]张兴安.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电能表与电功”的教学为例[J].物理教學,2020,42(08):25-27.
  [5]周剑.学科核心素养下科学探究逻辑解析与突破策略——以苏科版“电能表与电功”为例[J].中学物理,2020,38(12):2-5.
  (收稿日期:2021-04-21)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调查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通过改进课堂观察量表,本研究定量分析了8节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常态课,发现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虽强调了知识点讲解、实际应用以及科学推理,但在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层面较少涉及.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善措施,包括“强化科学方法教育、重视任务驱动与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将科学态度与责任教育融入课堂”等方面,为一线教师改
摘 要:针对教材中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改进方案:首先,用重锤线和圆盘上的水平线,帮助准确判断杠杆是否处于水平状态;其次,通过探究直臂杠杆在水平和非水平位置平衡及曲臂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平衡条件能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再次,通过曲臂杠杆及改变直臂杠杆上的动力方向使两种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力臂的概念.最后,实验的改进在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促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育人过程中要秉承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学科为要的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从物理学科德育内涵、物理学科德育目标、物理学科德育内容、物理学科德育实施路径四个方面阐释如何充分挖掘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进行育人教育,积极挖掘和发挥物理学科德育功能,帮助学生习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