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看不到细节,就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从细节处提高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实验取材要可见度高,周期性短,有利于课堂教学
例如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第四节《电动机》这一节中的“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是放在磁铁中间的金属杆受到磁场的力的作用会滚起来。但是,实验室配置的器材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现象并不是很明显,主要的原因是金属杆太重,而磁场产生的力也不是很大,所以效果不明显。为了获得可见度更高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地改进一下,在化学实验室中有一些很轻的铝箔,我们可以把铝箔卷成圆形的金属筒代替原来的金属杆,效果十分明显。不过,实验过程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简便直观,而忽视了实验的真实性。
我在某市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老师为了提高实验的进度和使实验更直观,把检测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的实验器材石棉网换成了铁丝网,好像经过这样的改进提高了效率,其实不然,我们的教师虽然在实验上花了很多工夫和精力,但并没留意到某些细节已经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如:经过酒精灯加热后的泥土变黑了,给我们的感觉是泥土中的有机物被燃烧了才变黑,其实也有可能是换了铁丝网后,由于火焰和泥土直接接触,酒精可能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碳把泥土给熏黑的。还有,在这个实验中要把泥土的质量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用天平称质量的方法作比较,但在实验过程中,我观察了所有的组别,换成了铁丝网后,学生把泥土放到铁丝网上的时候已经有好多漏下了,这样的情况前后质量又如何比较呢?看来,我们在设置实验的同时,除了能让实验更简单、更直观、操作更方便,还要考虑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不能误导学生。所以,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平时设置实验内容的时候考虑问题更细致,更完善。
二、实验的设置要具有广泛性、操作简单性
某市教研活动,展示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上课开始后,授课教师请了一位学生上来,握住该学生的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在他的手背上按了一下,问:老师刚才用手按了下你的手背,你发现手背上的肉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我手背上的肉陷下去了。
老师问:这可以用我们上节课哪个知识来解释呢?
下面很多同学已经喊出来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然后该教师又采用握手并摇该学生的手复习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些知识点。最后,该教师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动,问: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我的手好像被粘住了。
由此,该老师就引出了这节课的内容——摩擦。
该教师通过对学生手的按、握、摇等动作,来复习已学的知识和引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无疑是成功的。该实验不但覆盖的范围广,而且操作简单实用,实验效果也并没有降低。
三、实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阶段性的,我们设置的实验不能高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掌握实验本身所蕴涵的科学知识和规律。下面的两个情景,就是在实验教学中有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所造成实验教学结果不一样的比较。
情景一:2010年浙江省初中科学教研活动在余姚市举行,有一节示范课的题目是《磁生电》,主要的内容就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授课教师是这样安排了实验教学的:① 器材:开关1只,导线若干、较粗导体1根、电流表1只、蹄形磁铁1快;② 要求:比较哪一组同学先找到电流,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实验结果当然是失败的,没有一组同学找到电流,唯一找到的一组也不是利用上述器材找到的,而是借用了放在抽屉中的线圈才找到的。我分析了一下,除了器材的原因外,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把握好。磁生电的内容初中有,高中也有,而且在高中的教学要求中,磁生电的实验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实验,而是在一定的操作步骤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学生在现阶段的认知能力下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切割磁感线,是总结不出磁生电的条件的,更加探究不出电流的大小、电流的方向和什么有关了。而下面的一位老师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情景二:某市教研活动,展示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探究的实验是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该教师把一根橡皮筋套在手上,然后把手放在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的背面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拉,正面展示给学生看。在拉手的过程中,通过橡皮筋位置的改变形象地得到了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该教师在设置实验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点的认知能力,借助于直观、明显的橡皮筋位置的变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十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许学生会长期记住该实验,对以后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还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精心安排,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教学指导
新课标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改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个体均有发展的空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杂乱的思绪及时指导点拨,紧要处扶学生一把,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实现自主发展,以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点拨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手段,点拨:在紧要處点明主旨,使之明也,即给学生疏通思路、拨开疑难、剔除障碍,使之正也。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诱导、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五、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课文中的理论学习缺乏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法,而理论又是指导实验的最好依据。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了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又创造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重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也是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安全的解释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实验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安全因素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事实告诉我们,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疏忽造成的,安全隐患是可以防范的。研究是对科学的探索,因此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在实验过程里面研究和证明,发生出乎意料的问题也是难免的,这些风险都可以通过安全操作来降到最低。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实际上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所以我们要通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和充分准备,在实验中精心操作和严格要求,取得成功,学生高兴,教师也满意这样。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仅供大家参考,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实验教学必须进行科学、细致地观察和研究,才能防患于未然,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有一个关于细节的式子:100-1≠99,100-1=0。这就说明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失败,小看不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城关中学)
一、实验取材要可见度高,周期性短,有利于课堂教学
例如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第四节《电动机》这一节中的“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是放在磁铁中间的金属杆受到磁场的力的作用会滚起来。但是,实验室配置的器材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现象并不是很明显,主要的原因是金属杆太重,而磁场产生的力也不是很大,所以效果不明显。为了获得可见度更高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地改进一下,在化学实验室中有一些很轻的铝箔,我们可以把铝箔卷成圆形的金属筒代替原来的金属杆,效果十分明显。不过,实验过程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简便直观,而忽视了实验的真实性。
我在某市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老师为了提高实验的进度和使实验更直观,把检测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的实验器材石棉网换成了铁丝网,好像经过这样的改进提高了效率,其实不然,我们的教师虽然在实验上花了很多工夫和精力,但并没留意到某些细节已经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如:经过酒精灯加热后的泥土变黑了,给我们的感觉是泥土中的有机物被燃烧了才变黑,其实也有可能是换了铁丝网后,由于火焰和泥土直接接触,酒精可能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碳把泥土给熏黑的。还有,在这个实验中要把泥土的质量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用天平称质量的方法作比较,但在实验过程中,我观察了所有的组别,换成了铁丝网后,学生把泥土放到铁丝网上的时候已经有好多漏下了,这样的情况前后质量又如何比较呢?看来,我们在设置实验的同时,除了能让实验更简单、更直观、操作更方便,还要考虑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不能误导学生。所以,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平时设置实验内容的时候考虑问题更细致,更完善。
二、实验的设置要具有广泛性、操作简单性
某市教研活动,展示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上课开始后,授课教师请了一位学生上来,握住该学生的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在他的手背上按了一下,问:老师刚才用手按了下你的手背,你发现手背上的肉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我手背上的肉陷下去了。
老师问:这可以用我们上节课哪个知识来解释呢?
下面很多同学已经喊出来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然后该教师又采用握手并摇该学生的手复习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些知识点。最后,该教师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动,问: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我的手好像被粘住了。
由此,该老师就引出了这节课的内容——摩擦。
该教师通过对学生手的按、握、摇等动作,来复习已学的知识和引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无疑是成功的。该实验不但覆盖的范围广,而且操作简单实用,实验效果也并没有降低。
三、实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阶段性的,我们设置的实验不能高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掌握实验本身所蕴涵的科学知识和规律。下面的两个情景,就是在实验教学中有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所造成实验教学结果不一样的比较。
情景一:2010年浙江省初中科学教研活动在余姚市举行,有一节示范课的题目是《磁生电》,主要的内容就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授课教师是这样安排了实验教学的:① 器材:开关1只,导线若干、较粗导体1根、电流表1只、蹄形磁铁1快;② 要求:比较哪一组同学先找到电流,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实验结果当然是失败的,没有一组同学找到电流,唯一找到的一组也不是利用上述器材找到的,而是借用了放在抽屉中的线圈才找到的。我分析了一下,除了器材的原因外,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把握好。磁生电的内容初中有,高中也有,而且在高中的教学要求中,磁生电的实验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实验,而是在一定的操作步骤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学生在现阶段的认知能力下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切割磁感线,是总结不出磁生电的条件的,更加探究不出电流的大小、电流的方向和什么有关了。而下面的一位老师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情景二:某市教研活动,展示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探究的实验是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该教师把一根橡皮筋套在手上,然后把手放在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的背面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拉,正面展示给学生看。在拉手的过程中,通过橡皮筋位置的改变形象地得到了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该教师在设置实验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点的认知能力,借助于直观、明显的橡皮筋位置的变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十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许学生会长期记住该实验,对以后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还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精心安排,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教学指导
新课标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改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个体均有发展的空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杂乱的思绪及时指导点拨,紧要处扶学生一把,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实现自主发展,以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点拨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手段,点拨:在紧要處点明主旨,使之明也,即给学生疏通思路、拨开疑难、剔除障碍,使之正也。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诱导、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五、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课文中的理论学习缺乏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法,而理论又是指导实验的最好依据。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了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又创造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重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也是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安全的解释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实验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安全因素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事实告诉我们,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疏忽造成的,安全隐患是可以防范的。研究是对科学的探索,因此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在实验过程里面研究和证明,发生出乎意料的问题也是难免的,这些风险都可以通过安全操作来降到最低。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实际上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所以我们要通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和充分准备,在实验中精心操作和严格要求,取得成功,学生高兴,教师也满意这样。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仅供大家参考,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实验教学必须进行科学、细致地观察和研究,才能防患于未然,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有一个关于细节的式子:100-1≠99,100-1=0。这就说明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失败,小看不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