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是学校一项神圣又艰巨的使命,教育不同于法治,法治依赖强制的手段,而教育则是依靠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和谐的氛围使教育更有成效,更顺利地开展。而尊重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一针强力催化剂,它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从而使教育更有力量。所以教育专家指出: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诗经》中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在自古以来的礼尚往来中,体现人与人之间应有尊重。互相尊重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基础。尊重不分长幼,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和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生五大需要。尊重需求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里,教师渴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中收获满意的教育效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尊重是相互的,师生心灵与心灵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的差距,而在人格和尊严方面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同样的尊重。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尊人者,人尊之。”
但是,今天仍有一些教师高高在上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教育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育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占据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缺乏“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他们往往无视学生的人格,甚至动辄就通过诉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对学生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这种专制教育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把教师推向学生的对立面,从而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渴望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模式推广开来,而尊重学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如何尊重学生呢?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话题。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并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处理事情时容易出现过错,教师对学生应采取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过错的危害,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名誉。尊重学生心灵,维护学生自尊,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嘲笑学生,平等对待他们,不得有歧视的目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成绩有高低,生活有贫富,但在人格面前人人平等。不尊重学生人格,你的教育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第二,给学生多一些关心和爱护。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爱使教育变得容易起来。爱生如子,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及和谐氛围。如果教师诚心诚意爱护关心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受到你没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方面对你采取冷淡、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所以充分尊重学生可以帮助教师打开学生的心扉,从而在师生心灵间架设起一道情感沟通的桥梁,这种爱使学生有了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因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第三,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一种尊重,是宽阔的胸怀,是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无完人,孰能无过”,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生,由于他们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犯错误。如果学生犯了错,教师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给学生足够尊重,学生就会自知廉耻,明白事理,不好意思再犯同样的错误,以新的面貌报答老师的那颗宽容的心。
当然,宽容不是纵容,宽容要讲原则,讲是非,宽容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对学生要多点表扬少点批评。表扬是一种肯定,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励他们朝良好的方面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我任教班级有一个叫刘善金的学生,他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后进生,不但学习差,而且纪律也很差。一些老师把他当作“典型”,经常批评他,惩罚他,从而激发他的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对着干。一般教育对他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
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具体分析了他的心理特点和现状,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有一点就是挖掘他的闪光点经常表扬他,甚至是制造让他得到表扬的机会。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和纪律都有了很好的转变。他在周记中写道:我多么感谢我的数学老师(我任教数学科),她给我尊严,给我希望,使我认识到我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重燃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总之,尊重学生,以人为本,才能为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尊重是教育的灵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坚信这个信念: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责任编辑 袁妮)
《诗经》中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在自古以来的礼尚往来中,体现人与人之间应有尊重。互相尊重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基础。尊重不分长幼,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和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生五大需要。尊重需求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里,教师渴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中收获满意的教育效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尊重是相互的,师生心灵与心灵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的差距,而在人格和尊严方面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同样的尊重。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尊人者,人尊之。”
但是,今天仍有一些教师高高在上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教育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育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占据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缺乏“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他们往往无视学生的人格,甚至动辄就通过诉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对学生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这种专制教育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把教师推向学生的对立面,从而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渴望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模式推广开来,而尊重学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如何尊重学生呢?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话题。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并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处理事情时容易出现过错,教师对学生应采取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过错的危害,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名誉。尊重学生心灵,维护学生自尊,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嘲笑学生,平等对待他们,不得有歧视的目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成绩有高低,生活有贫富,但在人格面前人人平等。不尊重学生人格,你的教育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第二,给学生多一些关心和爱护。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爱使教育变得容易起来。爱生如子,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及和谐氛围。如果教师诚心诚意爱护关心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受到你没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方面对你采取冷淡、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所以充分尊重学生可以帮助教师打开学生的心扉,从而在师生心灵间架设起一道情感沟通的桥梁,这种爱使学生有了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因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第三,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一种尊重,是宽阔的胸怀,是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无完人,孰能无过”,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学生,由于他们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犯错误。如果学生犯了错,教师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给学生足够尊重,学生就会自知廉耻,明白事理,不好意思再犯同样的错误,以新的面貌报答老师的那颗宽容的心。
当然,宽容不是纵容,宽容要讲原则,讲是非,宽容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对学生要多点表扬少点批评。表扬是一种肯定,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励他们朝良好的方面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我任教班级有一个叫刘善金的学生,他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后进生,不但学习差,而且纪律也很差。一些老师把他当作“典型”,经常批评他,惩罚他,从而激发他的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对着干。一般教育对他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
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具体分析了他的心理特点和现状,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有一点就是挖掘他的闪光点经常表扬他,甚至是制造让他得到表扬的机会。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和纪律都有了很好的转变。他在周记中写道:我多么感谢我的数学老师(我任教数学科),她给我尊严,给我希望,使我认识到我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重燃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总之,尊重学生,以人为本,才能为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尊重是教育的灵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坚信这个信念: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