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主题作文下的“小”与“我”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20063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宏大主题作文下的“小”与“我”,认为宏大主题作文的写法要从具体的材料和事例出发,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拓展;要关注生活,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的观察和思考阐发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从文字上体现有“我”,从灵魂上把“我”融入进去,凸显自我,帮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凸显主题,获得自身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宏大主题作文 化大为小 凸显自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70-03
  面对社会的蓬勃发展,我们应该用文字记录下社会的繁荣气象。可是,面对大气象、大风范、大背景,很多学生却无从下手。口号化的赞美,呼吁式的论述,虽然能够将考场作文打扮得花枝招展,但表达的思想又怎能深刻?这时,学生就需要调整写作的思路,将双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用双眼去探索深邃的星空,将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同频共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找到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再以轻松的笔触、细腻的情怀,去揭示丰富的哲理,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达到思维发展和提升的教学目标。
  一、化大为小—— 寻载体
  宏大主题作文的写法,它直面大主题,需要“大处着眼”,但不能一味大而无当地发表议论,否则就会陷入空喊口号,标语式写作的窠臼。笔者认为,作文写作切入的角度要小,需要借助“载体”,从具体的“载体”出发,讲究“大处着眼”与“小处入手”的统一,正确处理好大视野、小角度和大主题、小切口的关系。如下题:
  颐和园“强势”推出彩妆,让人眼前一亮;故宫首次夜间灯光“首秀”,让人领略了紫禁城上元之夜;某老字号与生鲜电商牵手,成为参与新零售的一员;还有不少看似无关的品牌跨界合作,成为营销的经典案例……有人说,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能碰出什么火花?有人说,跨界是一种时髦,不跨界怎么博得眼球?还有人说,跨界是创新,是主动开放。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你认为跨界这种行为怎么样?
  这道题的背景材料比较新颖,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深度融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之路。此背景材料前部分是列举事实,颐和园彩妆是颐和园与美妆品牌CATKIN卡婷合作,推出一系列美妆产品,其中联合定制的“百年朝凤”系列共有四个品类,分别是口红、气垫、眼影和面膜,灵感设计源自颐和园乐寿堂内慈溪所喜欢的“百鸟朝凤”粤绣屏风,取绣品中“祥云神鸟”“桃花双碟”等纹理及颜色为元素,将古典雅韵与潮流色彩相结合。故宫夜场首秀“灯光秀”,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在古城墙上闪耀展示,让最大的四合院亮起来,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进一步激发了文物在当代的传承教育意义。京城老字号“百年义利”依托“北冰洋”“义利”两块金字招牌,发展到130多家连锁店,开卖瓜果生鲜,升级为便民综合店,极大地方便了市民采购,在购买面包點心时,顺便就把当天需要的瓜果海鲜一站式购齐。后半部分是三种观点,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跨界不是一种好事,应该一心一意抓好主流发展;有人认为是博眼球,有炒作的成分;有人认为是改革创新之举,是主动开放的意识和心态。这三种观点,让考生进行思考,任务驱动比较明显:你认为跨界这种行为怎么样?并对此选好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作文题虽然列举的是几件跨界合作产生的商业效果,但是以管窥豹,上升到我们时代发展的主题上,那就是要继续坚持创新的思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来审视问题,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来破解难题。说的是跨界的小事,谈的是创新的大主题。材料中说的“看似无关的品牌组合”也暗示了世界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从跨界当中受到启发,进而对现状进行改变与提升。
  学生在写作时,容易产生的问题有:一是对这种成功了的跨界一棒子打死,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或者是批判这种纯粹博取顾客眼球的做法,而忽视了第三种态度的正确性。正如鲁迅《拿来主义》中所说的,我们对新事物的态度是首先“拿来”,再进行甄别、收藏和利用。如有学生写道:“对这种跨界合作,我们是坚持否定态度的。古语有云‘干一行,爱一行’,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天津老字号‘二嫂子煎饼果子’,从1908年到现在,迄今已有110年,从1988开始加了自制的果篦,到如今已经是第四代。从最开始的红桥墙子河胡同到现在的卫津路,一个小小的煎饼能坚持一个世纪,也是一个传奇。”这实际上是走了极端,该材料并未否定自我坚持的不正确,相反,跨界融合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自我。
  还有学生对审题不够严谨,认为跨界仅是一种合作,重点去写合作双赢,没有一个较高的站位。如学生原作写道:“合作双赢,唯有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战国纷争时代,廉颇蔺相如将相合作,才挽救了赵国于强秦的进攻之中;楚汉争夺天下,张良和韩信合作,才有了‘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美谈。在当今,‘互联网+’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网上预订、网上购物、网上教育,一切都改变了我们不曾奢望的梦想。”此段落的书写仅仅停留在合作上,没有上升到我们时代的宏大主题之一——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理念。我们可以做以下升格:“面对秦国的现状和实力,商鞅大胆创新改革,内立法度,外联诸侯,使秦国国力大增;张居正一条鞭法,挽救大明王朝于颓塌之际;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迈进新时代,我们又有新作为。港珠澳大桥历时八年,在茫茫伶仃洋海面上架起55公里长龙,集岛、隧、桥三位一体,攻克了数以千计的难题。古往今来,改革创新一直是不断变革生产,提振国力的不二法门。”
  诚然,一件很平凡的事情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小的东西也可能蕴藏着巨大财富。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心品味,就会从平淡中发现醇厚,从常见中发现不寻常,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因此,要写好宏大主题作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大处着眼。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必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行业领袖成长意识,关注时事热点,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民生实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我们站得高,方能望得远,方能落笔宏大。其二,小处着手。这就要求我们写作切入口的角度要小,需要从具体的材料中挖掘或者出发,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拓展纵深,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来折射时代的大背景,大背景和小事件是有必然联系的,正如一点水滴便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其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个点连成线、攒成面,立体式来展示我们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由一件事上升到事理成面,不同于就事论事,而是侧重于就事论理。   二、凸显自我
  高考阅卷为了鼓励学生创作“凸显自我”的文章,在评分细则上还专设“发展等级”的加分项:语言上有文采,写出个性化语言风格,加分;思想上有深度,写出独到的个人见解,加分;内容上能够触类旁通,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内化他者的经验与知识,加分;情感上能够突破口号式表达,写出内心深处的真挚体验,加分。由此可见,现行的高考作文要求我们关注生活,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的观察和思考阐述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实现“我”的确认?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文字上,里边有“我”;二是从灵魂上,把“我”融入进去。
  (一)在“字里行间”融入“我”—— 建支架
  论述类文章的语言讲究概括性、逻辑性,要求概念准确,表达严密,文脉清晰。而恰当合理的语言支架将有助于价值的引导以及“我”的确认与融入。具体支架如下。
  1.概念准确,内涵、外延前后一致。
  2.多用双音词、成语,运用书面语来写作。
  3.词句的感情色彩鲜明,理性地交流、对话,增强读者意识。
  4.多用表示论述严密、周全的词语,把握语言的分寸感,善用定语、状语,增加必要的限制(“一般来说、将、仅、大都、已经、基本上、对……来说、对某某而言……”)。
  5.不用描写句、无主句,多用判断句、主谓句;关联词语使用得当,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逻辑性强。
  6.适当运用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增强感染力、说服力。
  7.多用表示文脉的进程、过渡、深化、转折的词语,“给你的论证设置路标”。
  借助下面的题目,我们一起来感受语文支架是如何体现思维品质的。
  让美的细雨滋润生活的土壤(节选)
  美是什么?首先,美是尝遍生活滋味后体验到的愉悦,来自对生活的反复咀嚼。“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是生活中江月之景展现的宏大之美;“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是生活中丝丝离愁道出的缠绵之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是生活中豪情伟业刻出的壮阔之美。无处不在的美,好似天仙织成的雨丝,弥天盖地,润物无声。其次,美是忍受苦痛后心智觉醒的时刻,学者高建平有言:“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诚哉斯言,生活的土壤有时不免苦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因此低头,更不意味着我们向苦难献上谄媚。当我们的心灵之海终于卷起觉悟的浪花之时,美的涟漪也悄然宕开。可见是生活的土壤蒸发出或甜或咸的水气,凝结为美的雨丝。美,来自生活。
  美在哪里?美是生活中的客观实体,可若我们无法发现,便实在可惜。正如周国平说:“功利注重对物质的占有和官能享乐,审美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寻找美,需要我们暂放下物质性的初级快乐,走向精神性的朴素愉悦。人总是能吃饱的话,何不用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呢?与朋友看过都市的霓虹后,何不找个机会独处,感受生命的律动呢?当我们挣脱功利与尘世的桎梏时,便可“无所待”地“游无穷”,迎接美的自然回归。蓦然回首,只见美闪烁在黑夜的昏黄中;美游走在流霞的灿烂边;美跳跃在一笔一画、字里行间。踏上寻美之路时,美已然错落在脚印的深浅里,不知不觉,美的雨丝已润湿了生活的土壤。寻美之时,美,亦造就生活。
  原文是一篇规范且文质兼美的议论文。一看到标题瞬间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作者先对审美的内涵、过程等进行思辨性思考,理性判断,最终辨识了真伪,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思考:美,来自生活;美,造就生活。在分析说理的过程中通过适当举例和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形式上,看似采用并列论证,其实是运用了递进论证的形式,使得文章的行文思路特别清晰。同时通过运用多种句式,如排比句、反问句等,凸显了语言的变化多姿。这可不是一般的学生能做到的,需要作者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做一个有“心”的人,处处发现、思考美的语言,时时学习、积累美的语言。
  (二)在“怎么做”里彰显“我”—— 列任务
  优秀的文章总能见解精辟,思考问题深刻。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审问之”和“明辨之”,主要是沿着“质疑—回答—辨析—反思—质疑”的思路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经历这番过程之后,我们认识问题自然会比一般的思维方式深刻得多。而一名学生关键性的“成长”,便在于是否可以在问题中学习思考,是否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与突破能力。但目前学生写作的现状多是急刹车型,行文思路僵硬呆板,简单收束全文。为此,笔者在学生原有的行文思路上特别强调增加一个“倒数第二段”,以深化、升华主旨,提升全文的思想境界,彰显作者思维力。笔者给学生列出了以下任务清单。
  1.以“让步”的形式,再次集中强化中心论点。
  2.在忧患里学习坚强,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集中表达“我”的反思。
  3.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社会反思。
  4.在祖国的成就前,培养高远的志向。
  牛刀小试,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如下。
  日新月异盼归途 此心安处是吾乡(节选)
  诚然,家乡的“旧”气息让人眷恋,余光中也曾言“时间的乡愁无药可医”,可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时代进步的步伐不曾停歇,我輩又怎甘心让这方挚爱的热土落于人后呢?不囿于过往,不陷于乡愁,勇敢地去为家乡创造崭新的未来,方能化乡愁为心安,方为真正的热爱,方是我们归来的意义。
  自小读着先生的文字长大成人,承蒙先生的教诲,我自与先生一般,热爱这座小镇,只想自己或能在学成归来后为鲁镇发一分光热,尽一分力量;亦知许多深受先生影响的年轻人同我一样,怀揣满腔热情,或许能聚成一团火焰,有那燎原之势;更盼望将鲁镇的建设、发展融入时代进步的洪流、祖国发展的蓝图,方为不负故乡、不负家国!
  该文的小作者以“让步”的形式展开文字:“诚然,家乡的‘旧’气息让人眷恋……可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时代进步的步伐不曾停歇,我辈又怎甘心让这方挚爱的热土落于人后呢?”再次强化全文中心论点“勇敢地去为家乡创造崭新的未来,方能化乡愁为心安”。于是小作者“不囿于过往,不陷于乡愁”,一心想学成归来后为鲁镇发一分光热,尽一分力量。自然地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融入鲁镇的建设,融入时代进步的洪流。小作者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立志为之不懈努力,这便是一个孩子的思维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编 李 言)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内容和形式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教育方式落后和教育内容更新慢等问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视角,提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家庭美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实践为导向,组织丰富活动;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积极创新教学方
【摘 要】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论述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提出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作业生活化等做法,旨在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51-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程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建筑电工》课程的教学现状,基于“校行企”衔接,论述中职《建筑电工》课程“三教”改革的意义及对策,提出建设多元“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发新型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融入“1+X”证书制度体系等做法,旨在从教师、教材、教法上解决建筑电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行企”衔接 《建筑电工》课程 “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本文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措施:深读课文,提升思维的深刻性;解读群文,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审视生活,提升思维的批判性;动态思考,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创新表达,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思辨能力 思维品质 深刻性 批判性 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
【摘 要】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技艺人才培养中技艺传承出现断层、传承范围狭窄、传承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构建“非遗”传承创新人才“产教协同”育人模式,论述搭建“非遗”传承创新人才“产教协同”平台、建设“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课程、制订“非遗”技艺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建设“非遗”技艺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对策,以培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 要】本文分析传统网店运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1+X”证书制度的优势,论述网店运营岗位人才的培养路径,提出以专业发展为重要参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构建并完善课程体系、通过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推进项目落地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顶岗实训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健全学分银行制度以拓展学生“1+X”证书认证的考试渠道等做法,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摘 要】本文针对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等问题,提出实施深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以“学会理财和消費”教学为例,论述“依托情境,设问激趣—高度参与、合作探究—问题解决、实践创新—成果展示、迁移应用—评价”的实施步骤,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课堂 深度教学 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本文针对百色市农村中职生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的问题,提出强化道德教育、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数字资源建设、优化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职生 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19-03  美国的保罗·泽考斯基(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