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及研究经历,探索出了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对题质疑,激发阅读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诱发阅读兴趣;创设情境,点燃学习激情;因材施教,让热情充溢这个课堂;拓展探究,培养阅读兴趣;开展竞赛,让激情荡漾于学习间。努力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关键词】语文 兴趣 题目 导语 情境
在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地课堂的语文教学之路。《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积累”、“读出情,读出趣”,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因此,教学总是达不到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未能调动学生读书的激情,无法让学生有想读书的欲望。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人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終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很有研究价值。
一、以题质疑,激发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心时,他便会兴趣盎然,不惜余力的进行探究学习。孩子更是这样,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导学,学新课文之前让学生先对题目质疑。如我教学《丑菊》这篇课文时:我先问孩子看到“丑菊”这两个字后,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有的孩子说:“丑菊真的丑吗?”有的说:“丑菊长什么样子?”还有的说“丑味臭吗”“作者为什么要写丑菊,而不写美丽的花?”……孩子小脑子里的问题真的说也说不完。当孩子好奇心正强时,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带着疑惑去课本里自己找答案,果然他们读的兴味十足。
二、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兴趣
教师需设计优美精彩而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心生向往,就能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去欣赏大自然的迷人的风光。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让古今中外的游客都误以为自己走进了迷人的画卷。那神奇秀丽山水风光让人叹为观止。同学们你想去看看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桂林来大饱眼福吧。”教师富有激情的几句描述,就形象鲜明说出了桂林山水的魅力,学生真恨不得马上飞到桂林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就会劲头十足的阅读课文内容,用心了解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
三、创设情境,点燃学习激情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共鸣,就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在教学《要下雨了》这课时,我有意选择一个要下雨的日子学习。课上,我叫所有孩子走出教室仔细观察自然现象,我对他们说:“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看到的现象,并把你们看到的记在心里,等会儿告诉大家,我要看看谁观察得最细心。”虽然在室外,可学生没有一胡闹的。观察十几分钟后,走进教室,学生很快就安静下来了。我问:“孩子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学生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刘慧说:“老师,我刚才看到燕子飞的很低都差点儿挨着我的头了,我以前很少看到燕子飞这么低的。”又有学生发言:“老师,我刚才还看到了水池子里的鱼,好像在吐泡泡呢!”安晓宁说:“老师,我看到天黑沉沉的,是不是要下雨了啊?”我微笑着答道:“孩子,那是要下雨了。”他们疑惑地坐下了。我赶紧抓住时机板书课题《要下雨了》,指导学生读课题,然后说:“孩子们,请你们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和我们刚才看到的一样的情景?”此时,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都想在文中去找到自己看到的情景。看到学生认真读书的样子,我感到特很欣慰。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情境,点燃学习的激情。如:播放音乐把学生引入佳境;播放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看视频,加深印象……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就一定能让学生学习热情洋溢。
四、因材施教,让热情充满课堂
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做得很出色。小学生天性好动、爱玩、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因材施教,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对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对适合分角色朗读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分组分角色,组内自由练习朗读——上台表演练习——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可以采用做游戏“猜猜我是谁”的方式复习,让一个学生头戴写大字的字牌,其他学生猜字音,猜对了全班学生拍掌鼓励。总之,根据教材的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教师可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新颖的教法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在笑声中复习。
五、拓展探究,培养阅读兴趣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的不同,教师可以适时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多方推测、假想、寻求新设想。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后,我就请学生来应聘做颐和园的导游,引领大家游览颐和园风景。我刚说完当导游的要求,说话的注意事项。全班孩子都跃跃欲试,埋头看课文做准备材料。这样即激发了学生复习课文内容的激情,又帮学生积累知识,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关键词】语文 兴趣 题目 导语 情境
在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地课堂的语文教学之路。《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积累”、“读出情,读出趣”,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因此,教学总是达不到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未能调动学生读书的激情,无法让学生有想读书的欲望。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人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終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很有研究价值。
一、以题质疑,激发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心时,他便会兴趣盎然,不惜余力的进行探究学习。孩子更是这样,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导学,学新课文之前让学生先对题目质疑。如我教学《丑菊》这篇课文时:我先问孩子看到“丑菊”这两个字后,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有的孩子说:“丑菊真的丑吗?”有的说:“丑菊长什么样子?”还有的说“丑味臭吗”“作者为什么要写丑菊,而不写美丽的花?”……孩子小脑子里的问题真的说也说不完。当孩子好奇心正强时,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带着疑惑去课本里自己找答案,果然他们读的兴味十足。
二、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兴趣
教师需设计优美精彩而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心生向往,就能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去欣赏大自然的迷人的风光。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让古今中外的游客都误以为自己走进了迷人的画卷。那神奇秀丽山水风光让人叹为观止。同学们你想去看看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桂林来大饱眼福吧。”教师富有激情的几句描述,就形象鲜明说出了桂林山水的魅力,学生真恨不得马上飞到桂林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就会劲头十足的阅读课文内容,用心了解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
三、创设情境,点燃学习激情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共鸣,就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在教学《要下雨了》这课时,我有意选择一个要下雨的日子学习。课上,我叫所有孩子走出教室仔细观察自然现象,我对他们说:“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看到的现象,并把你们看到的记在心里,等会儿告诉大家,我要看看谁观察得最细心。”虽然在室外,可学生没有一胡闹的。观察十几分钟后,走进教室,学生很快就安静下来了。我问:“孩子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学生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刘慧说:“老师,我刚才看到燕子飞的很低都差点儿挨着我的头了,我以前很少看到燕子飞这么低的。”又有学生发言:“老师,我刚才还看到了水池子里的鱼,好像在吐泡泡呢!”安晓宁说:“老师,我看到天黑沉沉的,是不是要下雨了啊?”我微笑着答道:“孩子,那是要下雨了。”他们疑惑地坐下了。我赶紧抓住时机板书课题《要下雨了》,指导学生读课题,然后说:“孩子们,请你们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和我们刚才看到的一样的情景?”此时,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都想在文中去找到自己看到的情景。看到学生认真读书的样子,我感到特很欣慰。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情境,点燃学习的激情。如:播放音乐把学生引入佳境;播放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看视频,加深印象……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就一定能让学生学习热情洋溢。
四、因材施教,让热情充满课堂
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做得很出色。小学生天性好动、爱玩、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因材施教,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对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对适合分角色朗读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分组分角色,组内自由练习朗读——上台表演练习——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可以采用做游戏“猜猜我是谁”的方式复习,让一个学生头戴写大字的字牌,其他学生猜字音,猜对了全班学生拍掌鼓励。总之,根据教材的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教师可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新颖的教法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在笑声中复习。
五、拓展探究,培养阅读兴趣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的不同,教师可以适时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多方推测、假想、寻求新设想。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后,我就请学生来应聘做颐和园的导游,引领大家游览颐和园风景。我刚说完当导游的要求,说话的注意事项。全班孩子都跃跃欲试,埋头看课文做准备材料。这样即激发了学生复习课文内容的激情,又帮学生积累知识,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