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以来,保康县推行乡镇干部以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联心为主要内容的“三在”机制,架起干群连心桥,畅通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宗旨
地处秦巴山脉深处的保康县,如何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取得实效?县委把目光聚焦到了基层干部的作用发挥上。
“乡镇干部处在党执政根基的最前沿,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县委认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就是要推行乡镇干部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联心,实现干部驻村工作规范化、为民服务实效化、联系群众常态化,让“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三在”,如同一道无声的战斗令,在保康3225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迅速吹响。
荆山南北,聚水河畔,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到处都留下了乡镇干部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匆匆脚步和忙碌身影。
“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宗旨。”黄堡镇驻村干部刘光文说, 虽然我们的岗位由政府机关转到了村里,但是为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变。
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忧
王建学是保康县两峪乡芭桃村的困难户,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上初中,每年两万多的费用压得老王喘不过气来。自己的右腿三年前又患上了股骨头坏死,老王只好常年拖着带病的右腿,把全部的心血押在10亩烟叶上。
“老王现在是困难时期,靠种烟叶供娃子读书,维持生活。如果我们再不搭把手,这个家庭或许就散了。”正在帮老王打烟叶的两峪乡驻村干部郑明波说。
保康在推行乡镇干部“三在”机制中,要求乡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每年分别要有三分之一和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村工作,镇直单位干部要定期到村工作。干部驻村统一在村委会或周边农户家吃住,费用由驻村干部所在单位承担。
在工作内容上,该县实行“三在”包村驻点“五必帮”:调整产业结构必帮、保障改善民生必帮、化解矛盾纠纷必帮、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必帮、建强基层组织必帮,促使驻村干部与基层群众坐在一起、说在一起、干在一起、联在一起。
同时,该县将解决群众致富、行路、饮水、住房、上学、看病、就业、办证等“八难”问题纳入“三在”管理,对乡镇驻村干部分解任务,以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来实现全县“解八难”整体目标的完成。
城关镇土门村驻村干部龚元遂把解决群众增收难作为驻村工作的重点,引导群众发展蔬菜、袋料香菇产业。工作之余,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受惠菜农达135户,户均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
把麻烦留给干部,把方便让给群众
去年12月9日,城关镇陈家河村肖作珍老人找到驻村干部,诉说自己心里话。驻村干部马上与肖作珍的儿子、媳妇取得联系,并打开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电脑,一家人通过QQ视频聊天,远隔千里的亲人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团圆。
把麻烦留给干部,把方便让给群众。保康县把乡镇干部“三在”包村驻点工作纳入为民服务代理制体系,让干部服务群众成为常态和自觉。
该县在县级成立政务服务中心,乡镇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室,组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服务内容由原来的单一代办服务拓展到信息咨询、产业发展、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只要群众有需求,四级网络就代理;只要群众有反映,四级网络就服务。乡镇驻村干部兼任为民服务代理员,成为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中最重要一环。
保康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晓斌说:“‘三在’机制的推行,转变的是干部作风,受益的是基层群众,收获的是干部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我们要把‘三在’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让干部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
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宗旨
地处秦巴山脉深处的保康县,如何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取得实效?县委把目光聚焦到了基层干部的作用发挥上。
“乡镇干部处在党执政根基的最前沿,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县委认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就是要推行乡镇干部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联心,实现干部驻村工作规范化、为民服务实效化、联系群众常态化,让“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三在”,如同一道无声的战斗令,在保康3225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迅速吹响。
荆山南北,聚水河畔,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到处都留下了乡镇干部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匆匆脚步和忙碌身影。
“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宗旨。”黄堡镇驻村干部刘光文说, 虽然我们的岗位由政府机关转到了村里,但是为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变。
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忧
王建学是保康县两峪乡芭桃村的困难户,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上初中,每年两万多的费用压得老王喘不过气来。自己的右腿三年前又患上了股骨头坏死,老王只好常年拖着带病的右腿,把全部的心血押在10亩烟叶上。
“老王现在是困难时期,靠种烟叶供娃子读书,维持生活。如果我们再不搭把手,这个家庭或许就散了。”正在帮老王打烟叶的两峪乡驻村干部郑明波说。
保康在推行乡镇干部“三在”机制中,要求乡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每年分别要有三分之一和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村工作,镇直单位干部要定期到村工作。干部驻村统一在村委会或周边农户家吃住,费用由驻村干部所在单位承担。
在工作内容上,该县实行“三在”包村驻点“五必帮”:调整产业结构必帮、保障改善民生必帮、化解矛盾纠纷必帮、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必帮、建强基层组织必帮,促使驻村干部与基层群众坐在一起、说在一起、干在一起、联在一起。
同时,该县将解决群众致富、行路、饮水、住房、上学、看病、就业、办证等“八难”问题纳入“三在”管理,对乡镇驻村干部分解任务,以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来实现全县“解八难”整体目标的完成。
城关镇土门村驻村干部龚元遂把解决群众增收难作为驻村工作的重点,引导群众发展蔬菜、袋料香菇产业。工作之余,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受惠菜农达135户,户均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
把麻烦留给干部,把方便让给群众
去年12月9日,城关镇陈家河村肖作珍老人找到驻村干部,诉说自己心里话。驻村干部马上与肖作珍的儿子、媳妇取得联系,并打开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电脑,一家人通过QQ视频聊天,远隔千里的亲人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团圆。
把麻烦留给干部,把方便让给群众。保康县把乡镇干部“三在”包村驻点工作纳入为民服务代理制体系,让干部服务群众成为常态和自觉。
该县在县级成立政务服务中心,乡镇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室,组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服务内容由原来的单一代办服务拓展到信息咨询、产业发展、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只要群众有需求,四级网络就代理;只要群众有反映,四级网络就服务。乡镇驻村干部兼任为民服务代理员,成为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中最重要一环。
保康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晓斌说:“‘三在’机制的推行,转变的是干部作风,受益的是基层群众,收获的是干部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我们要把‘三在’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让干部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