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迁移策略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y43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知识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55—01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基础。教材本身的编排也十分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因此,在进行新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工作,重视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教学迁移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的正迁移
   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旧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知识的迁移。在平时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最佳衔接点,为新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打好基础。
   比如,“相似三角形”的学习中,因为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在知识结构、呈现形式类似,同时两者之间又有很密切的联系,故而,在教学时可以对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行深入比较,从定义到性质,再到判定都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有深刻理解,同时对于知识的正迁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联系实际生活,实现数学知识的正迁移
   1.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拉近数学概念与学生的距离。在对某些数学概念进行讲解时,可以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列举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
   2.利用生活中的道理将数学的结论进行有效迁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许多道理对数学的结论进行解释,实现数学知识的正迁移。比如,在讲“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时,可能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认为可以先对学生讲解多米诺骨牌原理,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数学归纳法。
   3.利用生活现象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生活现象来实现数学知识的正迁移。只要认真研究各种生活现象并加以提炼,再运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能很容易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联系起来。比如,讲解“集合的确定性”时,可以说一个人,他要么属于这个班级,要么不属于这个班级,这就是集合元素确定性的具体体现。
   4.利用做练习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迁移现象在知识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而知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知识的迁移量。一般说来,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寻找待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经验的相似性,尽可能找到一类题在解法上的共性,用于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在知识传授之后精心组织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进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例如,在讲授完重要不等式“a2+b2≥2ab(a>0, b>0)”之后,要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此不等式的实质:“一正二定三相等”,可设计如下题组进行练习:
   1.0   2.y=■+x(x>3)的最小值;
   3.a>0,b>0,c>0时,求证:■+■+■≥6
   这一组题在解法上的同一性体现在都要运用基本不等式“a2+b2≥2ab(a>0,b>0)”,那么就要启发学生概括出上述题目的共同点,灵活地把基本不等式“a2+b2≥2ab(a>0,b>0)”的知识迁移到问题的解决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迁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阻止逆向负迁移的发生,更好地促进数学知识正迁移,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编辑:谢颖丽
其他文献
本文撰稿于2013年6月,据同年5月笔者应邀赴广州海关作同题学术讲座的讲演提纲为基础,加以学术化的修订整理而成。以中国文献为主,与西方文献相印证。首先探讨广东十三行与粤
在北京市繁华的中关村大街上,当代商城几乎是北京人无人不晓的。这座毗邻当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商场,我曾去过多次,但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购物。而这一次踏进这座时尚天堂却是为了采访一个普通的财务文员——许静。  我和许静相约见面的地点就是当代商城一楼的服务台。刚到服务台的时候,我的眼球被一张报纸吸引住了,报纸是当代商城出版的内部读物,版面正中央刊登着一张图片,是当代商城的志愿者们为附近社区的一位90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