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亭送别》中的“折绕”修辞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ing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厢记》(《长亭送别·快活三》)运用“折绕”修辞,“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给人留下一种别致新颖的印象。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有些借鉴之处。
  【关键词】《长亭送别》;戏曲;“折绕”;修辞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古典戏曲单元,选进了王实甫的杂剧《长亭送别·快活三》一曲,该段对饯别的宴会场景的描写,可以说是“词句警人,满口余香”。当老夫人让红娘替张生把盏饯行时,莺莺唱出了这样的词句“将来的酒共食,尝看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和张生都是没有任何心思去品尝这些美味佳肴的,而相思的痛苦只有作为当事人的莺莺才能感知,而即使尝一点也觉得像土和泥巴一样,退一步说,如果真的就是泥土的话,也应该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由此可以看出莺莺内心所受的煎熬。这只曲子的潜台词“相思的滋味”尽管没有说出来,但作者独具匠心的运用“折绕”修辞,我们读后完全可以体会出来。
  修辞学上的“折绕”格是指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却要故意绕个圈子。有如剥笋,用迂回曲折的话来表现。恰当运用“折绕”修辞格,不仅可以启发读者去思索、体会.而且常能给人留下一种别致新颖的印象。
  《随园诗话》卷2载,“诗贵翻案:一片杨花,飘荡物也,而昔人云‘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有一春忙’。长沙,远地也,而昔人云‘昨夜與君思贾谊,长沙犹在洞庭南’。……皆所谓‘更进层也”’。袁枚所谓的“更进一层”,我认为运用的就是“折绕”修辞格。
  这种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常运用,下面略举几例试析: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词云“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里,作者以“芳草”代指“家乡”,暗寓离情,“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远在天际的斜阳尚可看见,而故乡却更在斜阳之外,想望也望不见,因此倍觉伤怀。词人用一个“更”字,不仅加重了语气,而且蕴涵着深深的感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两句既自然.又精巧,抒情迂回往复,曲折多变,正是运用了“折绕”修辞格,才把离情表达得这样细腻而深刻。
  欧阳修《踏莎行》词中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也是运用了“折绕”修辞格。词人在词的下片设想他妻子登楼远望,柔肠寸断,妆泪盈盈,这已是进了一层,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高楼倚栏,凝神远望了。因为人已经走得很远,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原野,即使望到了原野的尽头,又还有春山挡住视线,而人更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见呢?而这简短的几句,却婉曲之致,层层深入,有如剥笋.收到了不尽的艺术效果。
  这种修辞方式有时是通过整篇作品来表现的。如宋代诗人李觏《乡思》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整首诗层层递进,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色调由明而暗,而乡思之情却愈来愈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典诗词中运用“折绕”修辞格,在内容上常常表现的是内心希望达到的某种境界,遣词上却又极力说明客观情况远在这种境界之外。而且,表现形式上喜欢用“更”字等来表示递进关系,从而更加有力突出作者要表现的某种心境。由于它表情达意的独特性,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多少有些借鉴之处。
  【作者简介】裴良,甘肃省庄浪县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东晋时代,“表著”是不作名词用的,解释为把衣服、鞋袜、帽子等穿戴在身上,与今天“衣著”词义不同。
针对由一个风险厌恶型制造商和一个风险厌恶型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分别建立了低碳减排约束下零售商为主导者和制造商为主导者的供应链模型。当制造商在碳限额交易政策下
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仓储作业运作效率低下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除网络与计算机安全问题以外的自身设备安全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系统的结构及工作流程,在分析了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RFID技术应用于食品企业物流仓储安全解决方法,以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提高自动化管理的质量。
苏轼的词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调,那就是对人生不断的思考。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儒释道三家积极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苏轼对人生境界不懈追求的结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文章,它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
语文教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阅读教学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拓宽思路,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使有限的
古典文学教学时语文教学中的一项特殊的认知活动,要把握古典文学的真正丰富的内蕴,更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悟其内在的底蕴,本文拟以体悟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引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