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要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培养兴趣,诱发读书欲;创造条件,扩大读书量;教给方法,享受读书乐;实践运用,巩固读书情。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性;实施策略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要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培养兴趣,诱发读书欲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
1.故事引路。孩子们天生就是故事迷,教师可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进述一些益智、趣味性较强的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有时给他们揭示故事的结果,有时给他们特意留有空白,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不断引导,学生定会渐渐走上阅读之路。
2.巧借资源。网络资源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音响、绚丽的色彩,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心,在网上阅读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开心,这比单纯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
3.树立榜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讲中国古代学子克服困难、勤奋读书的故事以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学生中间也有许多热爱读书的,他们课堂上思维敏捷,回答问题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尤其是习作时词汇表达丰富,语言表达有条理、流畅,有一定的个性特色,而且知识面宽,经常能表现得很优秀。要给予这些学生适当鼓励,也可以让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此树立身边的榜样来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造条件,扩大读书量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问题,当然这不全是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老师、家长的责任。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学生想读没时间读,要读没书读。因此,只有不断创造条件,充分提供各种机会,学生才能多读书。
1.创设氛围。教师可利用班级图书角、教室布置等手段,创设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如每周在班内组织开展“今天我推荐”的活动。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同学听,每一位学生参评,评估打分,每月评出最佳推荐者,阅读之星等,以营造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世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2.保证时间。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大语文观,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少留课外作业,真正把课外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每周还可以安排一两次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图书室、阅览室,到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扩充数量。要让学生大量阅读,首先要充实学校图书馆、班级的图书角,还可以动员学生互换读物,比如开展图书换购活动。让学生大量阅读,形成课内外配合的大阅读格局,使学生真正生活在书籍的海洋里。
三、教给方法,享受读书乐
1.活用方法。阅读一般包括精读、泛读和速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可采用泛读,大致了解主要内容即可。速读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一目十行,这样以适应新知识新信息的成倍增长。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精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2.善于思考。读书不单是为了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从书中能获得一点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需求的。要指导学生阅读时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考虑文章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3.勤做笔记。单纯的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段,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
四、实践运用,巩固读书情
小学生做事的热情容易被激起,但是往往不持久。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督促,热情会渐渐消失。因此,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巩固学生的读书热情。
1.交流评价。教师可开展读书的交流活动,让积极参与、进步快的同学介绍经验,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所闻、民情风光等说出来,谈谈读书的感受与体验等。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
2.社会实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物万事之理。
通过课外阅读有效性策略的实施,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情趣,使學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性;实施策略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要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培养兴趣,诱发读书欲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
1.故事引路。孩子们天生就是故事迷,教师可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进述一些益智、趣味性较强的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有时给他们揭示故事的结果,有时给他们特意留有空白,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不断引导,学生定会渐渐走上阅读之路。
2.巧借资源。网络资源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音响、绚丽的色彩,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心,在网上阅读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开心,这比单纯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
3.树立榜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讲中国古代学子克服困难、勤奋读书的故事以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学生中间也有许多热爱读书的,他们课堂上思维敏捷,回答问题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尤其是习作时词汇表达丰富,语言表达有条理、流畅,有一定的个性特色,而且知识面宽,经常能表现得很优秀。要给予这些学生适当鼓励,也可以让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此树立身边的榜样来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造条件,扩大读书量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问题,当然这不全是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老师、家长的责任。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学生想读没时间读,要读没书读。因此,只有不断创造条件,充分提供各种机会,学生才能多读书。
1.创设氛围。教师可利用班级图书角、教室布置等手段,创设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如每周在班内组织开展“今天我推荐”的活动。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同学听,每一位学生参评,评估打分,每月评出最佳推荐者,阅读之星等,以营造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世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2.保证时间。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大语文观,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少留课外作业,真正把课外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每周还可以安排一两次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图书室、阅览室,到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扩充数量。要让学生大量阅读,首先要充实学校图书馆、班级的图书角,还可以动员学生互换读物,比如开展图书换购活动。让学生大量阅读,形成课内外配合的大阅读格局,使学生真正生活在书籍的海洋里。
三、教给方法,享受读书乐
1.活用方法。阅读一般包括精读、泛读和速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可采用泛读,大致了解主要内容即可。速读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一目十行,这样以适应新知识新信息的成倍增长。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精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2.善于思考。读书不单是为了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从书中能获得一点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需求的。要指导学生阅读时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考虑文章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3.勤做笔记。单纯的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段,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
四、实践运用,巩固读书情
小学生做事的热情容易被激起,但是往往不持久。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督促,热情会渐渐消失。因此,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巩固学生的读书热情。
1.交流评价。教师可开展读书的交流活动,让积极参与、进步快的同学介绍经验,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所闻、民情风光等说出来,谈谈读书的感受与体验等。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
2.社会实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物万事之理。
通过课外阅读有效性策略的实施,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情趣,使學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