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都要进行实践,既对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又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提供空间,创设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平台。但是,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操作材料,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表面上学生是热热闹闹的在学习,而实质上学习活动却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课改 教学 数学 实效性
不断深入的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 “实效性的注重课堂教学,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務” 越来越引起教师们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为什么学生无言以对、毫无兴趣的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有时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 还会出现毫无兴趣、视而不见?脱离学生的数学现实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抓准,设计数学学习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上。二是教师应做好课前调研,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要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切合学生实际。三是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与解释的过程。
二、教学要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必须让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也就是在生活中找准生长点、切入点。将多种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方法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尝试多种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的体验。比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学生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是亲历的过程中进行理解的。有的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假设将本班同学分为每四个人一组进行拍球比赛,这样每组拍球总数比赛后就能得出成绩。如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学生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0个,但现在变成平均每人拍了8个。”我马上问他:“那你给谁多拍了2个啊?”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原来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即移多补少,这个过程不就是一个数学化吗?要是其中有一组有五个同学拍球,马上学生就会说“这样不公平,不能再用总数”。一出来矛盾,学生也就对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能理解了,这也是知识点教学的生长点。本节课使学生为什么要学平均数与平均数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都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三、把握合作时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中,应加以克服、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的弊端的时机,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合作时机的把握:
(一)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应选择合作时机进行。现在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渴望,但对自己的观点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意见一旦不同,表面意见的争论较多,欠缺理性分析,说服力不够,思维深度不足。对这种情况而言,我们可以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反方和正方,双方通过辩论,改正观点,一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合作时机应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选择。因“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全面,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对展示各种结论需要合作探究。当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依据出来时,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和全面考虑问题的好习惯,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习数学获得了有效的方法。
四、创设现实、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富有思考价值且有趣新颖、令我们对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大开眼界。但是看似一些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情境设计同样充斥在学习活动中。情境的设计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非数学活动中”大块的课堂时间溜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了。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情境呢?什么样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才是有效呢?这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及心理特点创设有意义的、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学习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符合学生挖掘探究新知的需要。由此可见,学习情境的有效应该是: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能产生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因此,只有那种有思维价值的、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学习情境能产生思维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是有效实现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才能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得到提高。
结论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还要对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予以关注,更要对教学效益关注。要必须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注学生,看到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要对有效的学习情境进行创设;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预设和生成;要想办法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要真正的实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佑.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 吉林教育, 2010(11) .
[2]杜海.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5) .
[3]李双玲. 教师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 考试周刊, 2009(20).
【关键词】课改 教学 数学 实效性
不断深入的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 “实效性的注重课堂教学,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務” 越来越引起教师们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为什么学生无言以对、毫无兴趣的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有时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 还会出现毫无兴趣、视而不见?脱离学生的数学现实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抓准,设计数学学习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上。二是教师应做好课前调研,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要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切合学生实际。三是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与解释的过程。
二、教学要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必须让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也就是在生活中找准生长点、切入点。将多种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方法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尝试多种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的体验。比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学生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是亲历的过程中进行理解的。有的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假设将本班同学分为每四个人一组进行拍球比赛,这样每组拍球总数比赛后就能得出成绩。如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学生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0个,但现在变成平均每人拍了8个。”我马上问他:“那你给谁多拍了2个啊?”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原来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即移多补少,这个过程不就是一个数学化吗?要是其中有一组有五个同学拍球,马上学生就会说“这样不公平,不能再用总数”。一出来矛盾,学生也就对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能理解了,这也是知识点教学的生长点。本节课使学生为什么要学平均数与平均数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都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三、把握合作时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中,应加以克服、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的弊端的时机,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合作时机的把握:
(一)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应选择合作时机进行。现在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渴望,但对自己的观点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意见一旦不同,表面意见的争论较多,欠缺理性分析,说服力不够,思维深度不足。对这种情况而言,我们可以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反方和正方,双方通过辩论,改正观点,一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合作时机应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选择。因“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全面,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对展示各种结论需要合作探究。当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依据出来时,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和全面考虑问题的好习惯,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习数学获得了有效的方法。
四、创设现实、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富有思考价值且有趣新颖、令我们对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大开眼界。但是看似一些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情境设计同样充斥在学习活动中。情境的设计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非数学活动中”大块的课堂时间溜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了。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情境呢?什么样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才是有效呢?这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及心理特点创设有意义的、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学习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符合学生挖掘探究新知的需要。由此可见,学习情境的有效应该是: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能产生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因此,只有那种有思维价值的、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学习情境能产生思维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是有效实现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才能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得到提高。
结论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还要对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予以关注,更要对教学效益关注。要必须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注学生,看到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要对有效的学习情境进行创设;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预设和生成;要想办法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要真正的实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佑.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 吉林教育, 2010(11) .
[2]杜海.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5) .
[3]李双玲. 教师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 考试周刊, 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