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或去甲氧柔红霉素(HAD/HAI)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长期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e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或去甲氧柔红霉素(HAD/HAI)方案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观察HAD/HAI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初治143例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R)、总生存(OS)及无复发生存(RFS)率,分析WHO 2008标准诊断分型、遗传学预后分组及初始WBC等因素对患者OS、RFS率的影响,评估中剂量阿糖胞苷(MD-Ara-C)巩固治疗在提高AML患者长期生存中的作用。

结果

143例患者中112例(78.3%)1个疗程获CR。仅1例患者在诱导化疗期早期死亡。高白细胞与非高白细胞组、FLT3-ITD突变型与野生型组患者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6和0.528)。遗传学预后良好、中等、不良组患者CR率分别为93.7%、71.4%和6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随访24(1~10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0(95%CI 12~48)个月。所有患者的5年OS率为40.0%,5年RFS率为37.0%。1个疗程CR后接受巩固治疗的患者为96例,5年OS率为47.0%,5年RFS率为38.0%;其中序贯含MD-Ara-C方案(71例)和序贯标准剂量Ara-C(25例)巩固治疗组患者的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0%对19.0%,P=0.004)。在序贯含MD-Ara-C方案巩固治疗的患者中,高白细胞与非高白细胞组、FLT3-ITD突变型和野生型组患者的5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19和0.482),遗传学预后良好、中等、不良组患者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

结论

HAD/HAI方案诱导化疗缓解后序贯含MD-Ara-C方案巩固治疗的策略对初治AML患者,特别是高白细胞患者,可望获得满意的长期生存率。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动态观察40例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比较存活组(33例)和死亡组(7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ALT、AST、CK、乳酸脱氢酶(LDH)、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病程各时间点的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HBV/HCV重叠感染者和HCV感染者的疗效及病毒学应答情况。方法HBV/HCV重叠感染者16例,HCV感染者32例。比较Peg IFNα-2a联合RBV治疗后,两组疗效及病毒学应答率、生物化学应答率。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单中心736例行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EBV血症、临床诊断的EBV相关疾病(EBV病)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736例患者中男302例,女434例,中位年龄31(2~62)岁,其中181例患者发生EBV感染,总
期刊
目的评估由高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与阿柔比星(Acla)组成的HAA方案作为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挽救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采用HAA作为诱导化疗方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统计完全缓解(CR)率,用Kaplan-Meier法分析3年总生存(OS)和无复发生存(RFS)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亚组间比较。结果64例患者总C
期刊
目的评价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成人初治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8例初治重症ITP患者,男26例,女22例,中位年龄45(20~69)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40 mg/d×4 d)联合rhTPO(15 000 U/d×14 d)方案及大剂量地塞米松单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