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的文化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醒地认识自我,是最好的纪念。在这个光荣的时刻,从喜悦的狂潮中安静下来,把目光投向自我,进行内向的审视——许多生动的细节,或许已经忘记;许多智性的思考,或许已经淡远。但有一种沉积和构层,需要我们梳理与坚持。那就是我们刊物的文化。
  文化,首先是理念层面的文化。
  面对教育,我们搁置争议、怀疑与批判。60年来,矢志不渝地坚持正面宣传、正向解读。客观而真实的记录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这就是我们的正解文化:在办刊方向上,坚持正本、正统、正规,主流、主体、主导。
  面对读者与作者,我们搁置阶层、身份与地域差异。60年来,矢志不渝地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为读者奉献精神的食粮,为作者提供展示智慧的舞台。这就是我们的服务文化:在办刊宗旨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唯真、唯善、唯美。
  面对时代,我们搁置等待、观望与迟疑。60年来,矢志不渝地坚持创新。从刊物种类的扩展到刊物形式的变革到刊物内涵的提升,期刊在不同时期均获得强大生命力。这就是我们的创新文化:在办刊追求上,坚持创造、创设、创立,求活、求变、求新。
  文化,其次是实践层面的文化。
  编辑出版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性。那么,相较于其他社会实践性活动,我们的独特性在哪里?在于编辑文化、采访文化与发行文化三种文化的交汇相融。
  文章的择选与修缮,栏目的开掘与经营,这些过程中所凝聚的思量、权衡、论证,均是编辑文化的具体呈现。
  深入一线,辗转千里,在山镇、海岛学校留连,在城市、农村学校徜徉,人物访问、现场观察、资料收集,这些过程中所经历的感动、发现、铭记,均是采访文化的具体体现。
  让每一期刊物走得更远,让每一种经验影响更深,这个过程中所完成的策划、推广、营销,均是发行文化的具体表现。
  编辑文化,是静态文化,从内部构建知识的稳定体系;采访文化,是动态文化,从外部探索信息的变迁图系;发行文化是静动文化的统一,它将静态的知识与动态的信息,传播广远。
  文化,再次是组织层面的文化。
  一份刊物的整体气质,比如低调、理性与深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集体、一群人的基本精神风貌。
  我们的历任领导:刘达中、李学明、陈湘年、黄治中、王蕾……他们个性迥异,但在组织文化中却有共同的特征:包容、和善、专业、勤朴。他们的精神,就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刊物理念层面的文化与实践层面的文化,无一不是建立在以包容、和善、专业、勤朴为象征与代表的组织文化基石上。在他们的感召与引领下,我们将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
  我在哪里,我是谁,我将往何处去?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辩,能有力地消解内心的浅识和不确定。我们将坚毅地传承刊物的传统文化,将文化的脉络坚强有力地延续下去,一如高山流水。
其他文献
目前山西省知名度最高的车是什么车?被山西熟悉但又不被全国熟悉的车是什么车?最被人忌讳提起的是什么车?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又是什么车?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悍马越野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一种昂贵而庞大的越野车。几乎在山西任何城市里,都能够听到人们有关悍马车的议论。有艳羡、有嫉妒、有鄙薄、也有澄清。  这种价格110多万元的车之所以和山西有如此深的渊源,盖因据说有山西煤炭老板一次购买了10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p38丝裂原蛋白激酶(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p38MAPK是否参与对环氧化酶-2蛋白表达的调控。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SHAM组(假手术组);NS组(坐骨神经结扎+生理盐水组);DMSO组(坐骨神经结扎+2%二甲亚砜/DMSO组);SB组(坐骨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风化雨种希望。  60年筚路蓝缕,60年励精图治,60年高歌猛进,与时俱进的广东教育期刊人,迎来了创刊60周年华诞。1952年,广东省成立省教育厅,同时创办《广东教育与文化》,由著名作家秦牧担任主编。1956年,《广东教育与文化》更名为《广东教育》,刊物伴随着伟大的祖国在风雨中前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广东教育杂志社从当年的7个人办一份刊物,发展到现在的50人办八种期刊和
目的:比较分析开放硬膜与不开放硬膜两种手术方式治疗ChiariⅠ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疗效。   方法:对我院自1999年至2009年1月收治的41例Chiari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
1991年,大学毕业前,我作为广东教育杂志社的实习生参加了省教育宣传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我认识了杂志社这个团队,感受了这个团队的协作、互助、友爱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短短的几天我已融入了这个集体,并很渴望能在这样的环境工作。没想到这就和杂志社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20多年。   刚到杂志社工作,我也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多多少少显得有点笨手笨脚,在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小差错。每当这
我与《广东教育》的机缘,要从45年前说起。"文革"初期,我正念初中,学校停课,学业旷废。一天,无所事事的我,从被捣毁的学校图书馆中,胡乱地拣了几十本书刊带回宿舍,其中有一本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