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呼吁教学手段的更新。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进入语文教学的领域,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影响,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但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操作层面上的花样翻新,形式上追求“新奇”、“活跃”。教学中出现了只图形式,不讲实效,哗众取宠,舍本逐末的现象,这样只能把多媒体教学庸俗化。
结合学校举办的多媒体优质课大赛,以及自己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实践经验,我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反思,在这里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
南国农先生强调:“重视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但是,如果认为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可以取代教师,只重视研究计算机多媒体的教育应用就行了,不必再去研究其他媒体的教育应用。如果有这种认识,那就是有问题的,不正确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感受能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使传统中的“青灯黄卷”和把全身心融于文章字句中的至纯至美的情境已很难出现,严重影响与制约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所以,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
因此,多媒体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的。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态度,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总而言之不能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对立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科学的态度,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使其避短扬长、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二、重视语文的学科性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在教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风景画面;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却忽视情感的投入,用表面的热闹掩盖了真情的流露。这些课件固然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但也只停留在表层上,无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深层的灵魂,淡化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掌握语文工具离不开读这一环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传统教学法非常讲究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精彩的语言只能经过反复诵读、感悟和理解,才能从中获得营养。“读、写、听、说”中,“读”摆在首要位置,离开了读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某些可读性很强的散文或诗歌,再优美的画面也难以帮学生领略语言的精妙处。例如,我教李白的《蜀道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画面,面对阴森陡峭的蜀道,也由衷地发出感慨,但要他们赏析意境,品味诗人独到的精妙语言,他们却说不出其生动之处,更谈不上喜欢,因为再精美的画面,也只能是景致,而非神韵。若要领会其中精妙之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工夫在“读”,在读中用心去感悟;优美的语言的运用,要靠脑去积累。因此,只有经过学生的思维才能吸取到营养。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文学作品为本,多留给学生阅读与思维的空间,否则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
三、树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错位的现象,有的教师从头到尾使用多媒体,从组织教学到新授,从练习巩固到作业,从导入到评价,都由电脑包揽,教师变成了课件制作员,在课堂上变成了操作员、解说员。只要敲一下键盘,一节课就流水作业似的完成,冷冰冰的机器代替了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要知道再“人性”的设计也不可能有人类的特有情感。
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和评价者,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实际需要,精心选择,恰当运用媒体,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例如展现自然景物,包括自然现象的电教媒体,可以发挥其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可尽显,但学生由于认知程度的不同和理解能力的强弱,对文章的理解各有千秋,若能配以多媒体手段加以调剂,教学效果会大为改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工作。其转化的决定性条件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形象语言和抽象逻辑语言,教师依靠交替使用这两种形式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处于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师所用,属“教具”。
四、避免课堂公式化,开拓学生的思维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個林黛玉”。作为老师,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讨论到“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一问题时,还提到一点就是: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所以,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可将所有的课堂内容全都丝毫不落地展现在大屏幕上,应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环节使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还要重视文本。一节语文课不能只是让学生看多媒体的图像,听朗读,而是要结合课本上的文字。课文才是语文课堂的根本。
总之,在先进科技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要勇于进取,善于探索,扬利除弊。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则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相应成辉,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时代的需要下,开花结果,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照亮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天空。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中学)
但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操作层面上的花样翻新,形式上追求“新奇”、“活跃”。教学中出现了只图形式,不讲实效,哗众取宠,舍本逐末的现象,这样只能把多媒体教学庸俗化。
结合学校举办的多媒体优质课大赛,以及自己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实践经验,我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反思,在这里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
南国农先生强调:“重视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但是,如果认为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可以取代教师,只重视研究计算机多媒体的教育应用就行了,不必再去研究其他媒体的教育应用。如果有这种认识,那就是有问题的,不正确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感受能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使传统中的“青灯黄卷”和把全身心融于文章字句中的至纯至美的情境已很难出现,严重影响与制约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所以,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
因此,多媒体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的。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态度,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总而言之不能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对立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科学的态度,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使其避短扬长、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二、重视语文的学科性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在教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风景画面;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却忽视情感的投入,用表面的热闹掩盖了真情的流露。这些课件固然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但也只停留在表层上,无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深层的灵魂,淡化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掌握语文工具离不开读这一环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传统教学法非常讲究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精彩的语言只能经过反复诵读、感悟和理解,才能从中获得营养。“读、写、听、说”中,“读”摆在首要位置,离开了读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某些可读性很强的散文或诗歌,再优美的画面也难以帮学生领略语言的精妙处。例如,我教李白的《蜀道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画面,面对阴森陡峭的蜀道,也由衷地发出感慨,但要他们赏析意境,品味诗人独到的精妙语言,他们却说不出其生动之处,更谈不上喜欢,因为再精美的画面,也只能是景致,而非神韵。若要领会其中精妙之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工夫在“读”,在读中用心去感悟;优美的语言的运用,要靠脑去积累。因此,只有经过学生的思维才能吸取到营养。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文学作品为本,多留给学生阅读与思维的空间,否则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
三、树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错位的现象,有的教师从头到尾使用多媒体,从组织教学到新授,从练习巩固到作业,从导入到评价,都由电脑包揽,教师变成了课件制作员,在课堂上变成了操作员、解说员。只要敲一下键盘,一节课就流水作业似的完成,冷冰冰的机器代替了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要知道再“人性”的设计也不可能有人类的特有情感。
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和评价者,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实际需要,精心选择,恰当运用媒体,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例如展现自然景物,包括自然现象的电教媒体,可以发挥其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可尽显,但学生由于认知程度的不同和理解能力的强弱,对文章的理解各有千秋,若能配以多媒体手段加以调剂,教学效果会大为改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工作。其转化的决定性条件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形象语言和抽象逻辑语言,教师依靠交替使用这两种形式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处于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师所用,属“教具”。
四、避免课堂公式化,开拓学生的思维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個林黛玉”。作为老师,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讨论到“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一问题时,还提到一点就是: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所以,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可将所有的课堂内容全都丝毫不落地展现在大屏幕上,应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环节使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还要重视文本。一节语文课不能只是让学生看多媒体的图像,听朗读,而是要结合课本上的文字。课文才是语文课堂的根本。
总之,在先进科技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要勇于进取,善于探索,扬利除弊。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则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相应成辉,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时代的需要下,开花结果,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照亮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天空。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