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脊梁上的金色旋律中轴线风景带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南从永定门起,北至钟楼,直线距离,总长度为7.8公里,约称8公里。久住北京城,尤其是常在这一带活动的新老北京人,对这条线上的道路设施、建筑风貌、街巷风景熟悉到各种感觉器官都已经麻木,但只要走出去,无论是在国内的其他城市转悠,还是在海外的各大城市溜达,自觉不自觉地做起比较时,潜藏在内心的一种意识立即会被唤醒,那就是骄傲!辉煌壮美宏大秀丽的皇家建筑几乎都在北京这条中轴线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起伏错落,而且保存基本完整。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畀上也是极其罕见的。而对初来北京的外地人和外国友人来说,系统的中轴线旅游,起始就是震撼。
  今天的北京中轴线上,历史遗存夺人心魄,厚载着京城历史的重重门阙:前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天一门、顺贞门、神午门;庞大的连亘不断的皇家建筑群: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紫禁城、景山脚下绮望楼、景山上万春亭、景山后寿皇殿;功能性的城市建筑外金水桥、内金水桥、后门桥、鼓楼、钟楼,无不发散着时空深处的道道璀璨之光。这是部古典城市建筑的核心乐章,多声部的精妙和谐完美组合使之浑厚而瑰丽,张合有度起落有序跌宕抑扬的旋律性推进使之华彩连连。中轴线访古怀古游就是最为经典的美之旅,建筑和声中的旋律美之旅,慰心而爽目。踏进永定门,一路走下去,你便深感到了它的抑扬顿错收放开合。初始,这个乐章也许只是散板,或者蒙古族长调更接近它,永定门内中轴线上的民居和商业建筑都已拆除了,拆得只剩下了路,路旁密植了花草树木,形成了长长的笔直的林带,成为休闲公园,但这恰是与这条中轴线形成时的原初风貌贴近的。大明王朝未建外罗城之前,出了前门就是郊野,郊野上不是庄稼就是灌木林小乔木林的吧,因为皇帝祭祀才修了这条笔直的南北向的道路,主持修建的又是蒙古族的皇帝忽必烈。当然,也可以与戏曲曲牌的紧打慢唱联系起来,人未出场声先出,先声夺人,相拥的天坛先农坛坛墙坛门就是那无形的锣鼓家伙丝竹管弦激情演奏出的有形乐句,紧促如密雨般地烘托着推动着中轴线的奔放与悠扬,这是乐章中的自由体,内中响彻着呼唤。过了天桥,到了珠市口前门大街的南街头,叮咚隆咚锵,转反调了,凄美的商街建筑叙事曲,说不尽的城南中轴古韵,至前门箭楼、正阳门,出现了一个高潮,崇楼高耸,巍峨壮丽,过正阳门视野豁然开朗,襟怀四海,天安门广场正调铿锵,建筑的交响史诗响起嘹亮的号角,史诗的核心部位全气势磅礴,过神武门到景山,又一个乐浪的高峰,再经起伏,中轴建筑乐章在崇丽的钟楼收束,那钟楼就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对北京中轴线的魅力,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一段话:“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建有中轴、以中轴为依据组织安排建筑布局分割围合建筑空间的北京城市建筑有着壮美的秩序,前后起伏,左右对称,重点建筑相互呼应,气魄雄伟,从南向北依一条直线穿越全城一贯到底一气呵成,这样的大手笔确实是中华子孙世世代代的骄傲。有一个传说:清朝时一位外国公使到了北京想见皇上。这位公使很高傲,不想照中国规矩给皇上下跪,礼部官员把他从正阳门领进来,沿着中轴线,进中华门过干步廊,入皇城,踏着御道一步步往紫禁城里走,一路的辉煌建筑人文胜景:天安门、端门、午门的,他哪见过?越走腿越软,越走越服气,待过了太和门穿过太和殿广场爬上太和殿,再也承受不住,扑通就跪倒了。他说他不得不臣服,不是臣服于中国皇帝,而是臣服于这一一呈现在眼前的东方建筑。太不可思议了!从正阳门到太和殿,一幅长长的宏伟神秘壮阔感人至深的建筑画卷!这幅画卷,从单体到整体都那么摄人心魄。城市中轴线的古往今来
  依中轴线布局建设城市,在中国,北京不是惟一,也不是首創。河南的开封是有中轴线的。河南开封的中轴线被称为千年中轴线,据考证始建于公元781年,始建者为唐朝的宣武节度史李勉。李勉到开封任职后,觉得这座城池太小,伸展不开手脚,就下令重修城池,立了一根标杆,以标杆为轴,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衡延伸,建了一座四方城。五代时,开封先是为后梁的首都,此后的后晋、后汉、后周也以此为都,中轴线一直没有变过。考古挖掘出的城摞城、宫摞宫的立体的地下建筑奇观印证了这一事实。开封流传着周世宗柴荣打马为界的故事,说的是他在唐汴州四方城基础上扩建外城的故事,即找来一名体格健壮身手不凡的士兵,骑上一匹能跑能奔的精良战马,立于朱雀门前,猛抽一鞭,以这匹战马一口气跑出的长度作为外城的长度。中轴线由此延伸到南熏门,并改称为御路,到宋朝,御路又改叫了御街。开封城四次修筑,皇城、里城、外城完备,由御街这条中轴一线贯通。此中轴现叫中山路。
  开封是六朝古都,都城建设北宋达到顶峰,后被金兵所毁。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古称长安,有史料说自汉长安城起就有中轴线,其中轴线以未央宫为基准,形成从横门到西安门的南北向的中轴线。不过,西安古城在各个朝代的城市建设中,其中轴线是有很大变动的,其中轴线还有广义和狭义之说。隋唐的长安城已非汉时的长安城,那是在隋重新统一中国后在新建的大兴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城同汉长安城已不是同一座城,中轴线也就非同一条中轴线了。唐末,长安城又被焚为废墟,动乱频仍,全国政治中心转移。明代又建新城,新城的中轴线则以新建的西安府为中心了,这时的西安只是一座兵镇。
  中国有以中轴线布局建设城市的传统,其历史很悠久。举古代中轴线城市的例子,有考古学家提出了曹魏时期的邺北城。考古队在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报告的结束语中明确提出,城址中间的中阳门大道,正对着宫殿区的主要宫殿,已形成中轴线,并与凤阳门大道、广阳门大道平行对称。这种规制,标志着我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改变了汉代以来宫殿区分散的布局;都城规划中的中轴线的形成,使都城规划更为对称和规整。这种规制对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的都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邺北城是邺城的北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内,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安阳市区18公里,为春秋时齐桓公所筑。公元204年曹操平袁绍,开始经营邺城,后来此城就成为曹魏的五都之一。十六国时期,又有后赵、冉魏、前燕等在此建都。作为都城,其历史长达370年之久。考古挖掘是以出土的事实为依据来说话的。曹魏邺北城中轴线是否是出土最早的中轴线实体标本呢?真还不是。1979年5月,辽宁考古工作者在辽宁西部与内蒙接壤的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东山嘴发现的大型石祭坛的布局就有南北向的中轴线,而这个大型石祭坛的建筑年代距今竟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建城,为什么热衷于中轴线?中央、中庸的思想传统中可以找到答案吧。孔子认为“不偏为中,不变为庸。”《吕氏春秋》这部先秦著作中提出的“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思想,很中历代帝王下怀,这是中庸思想在王者立国都建宫殿建宗祠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中轴,平面的中心,中轴线,平面上的中心线,打对折,以中心线左右对称,既突出了中心,又显出了围绕中心的严格秩序,又显出了秩序的威严和稳定性,帝王追求的就是唯我独尊,独享天下!
  同样是以中轴线为中心规划建设城市,具体表现却并非是一样的。作为都城,北京最早的中轴线可能出现在金中都城。金灭了北宋,焚烧了开封城,与南宋割据。南宋杀掉了抗金的岳飞,与金议和,金觉得没了威胁,局势稳定,迁都并扩建了中都城。中都是仿北宋汴梁城建造的,建有宫城、皇城、都城,皇城在中心,宫城在中心的中心,一条通向皇宫的御路构成了城市的中轴线。此城地面上已无痕迹,元灭金后建大都城时另起了炉灶:依考古挖掘复原的金中都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金中都城中轴线的走向,它是讲究对称的,元大都的规划建设受了它很大的影响。明北京城的中轴线规划布局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但有了很多创新。与子午线偏离的奥秘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做了皇帝。忽必烈身边有一个和尚,从忽必烈当藩王时就跟着。这位和尚博学多才,从政治、典章、法度、礼乐、教育各个方面为忽必烈出谋划策,绘制发展建设蓝图。这位和尚主持了上都开元城的设计,国号大元也是在这个和尚的建议下起的。公元1264年,忽必烈要在金中都这块地方建座新城,规划设计的任务也交给了这个和尚。不过这个和尚此时已有了官职,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不仅是朝廷的一品大员,还位列三公。此和尚在野史中传得很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未来,连盗自己墓的人是谁都预先刻在墓石板上了。和尚的名字叫刘秉忠,是个汉人。忽必烈的汉化和元大都城的汉传统规制都与此人有很大关系。
  元大都城是按《周礼·考工记》设计的。城址选在以金代离宫为中心的平地上,平面呈长方形,里外三层城垣,即都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皇城的东部,正处在大都城的中轴线上。主要宫殿在中轴线上前后排列,其余殿堂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左右。社稷坛和太庙在皇城外的东西两侧,位于齐化门和平则门内,整座城市的规划建造依从着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古制。
  公元1638年,明军攻下了元大都城,元亡。朱元璋将国都选在了应天府,即南京,北京改叫了北平。朱元璋之四子朱棣封燕王,北平城成了他的封地。北平城进行了改造,但没有被大规模破坏。改造的主要工程是把北部城区砍去了5里,也就是向南压缩了5里。压缩的原因,主要是嫌元大都的城区太大,北部居住区人口太少,住得太稀松了,不便管理,军事防御上也不利。缩城,重建北城墙是徐达派人完成的。徐达还做了一项工作,给留用的元大都城包了城砖,先是只包了外墙,内墙是后来包的。我国早就发明了砖,北京在宋辽时就有砖地道,但元大都的城墙却是土的。缩城是明对元城的第一次改造工程,其中也包括对城门的改造,西直门在上世纪60年代拆除时竟发现了包砌在里面的元城门,留下的照片清晰地显示了原貌,很完整地就被包进去了。永乐年间,城墙又进行了一次改造,南部城墙向南扩了一里多,有说是两里,专家查史料,换算的结果是不到两里。这次扩城的原因是衙署增多,地儿不够用了。元大都城未曾大规模破坏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也不能排除还有这样一层:朱棣身边也有个和尚高参,名叫姚广孝,和刘秉忠是同类人物,野史里炒得也很凶,其名远胜刘秉忠。他对刘秉忠是很敬服的,来到北平后就去拜谒了刘秉忠墓塔,而且去了两次,写下了“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昆俗;…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计业已成,勋名照简牍”的赞颂诗句。有可能,他认同刘秉忠对大都城的整体设计,提出了保护老城格局的意见。当然,这只是猜测。这个姚广孝鼓动朱棣造反,发动靖难之役,废朱允蚊取而代之。朱棣做了皇帝,决定迁都北京。北京的城市格局没怎么动,元大都的宫城却是废了,推了重建。明王朝是很讲究风水的,拆元宫殿,破元王气。北平既然已成北京了,新王朝新气象,宫城自然要建自己的。地儿还是那片地儿,整体向东移了150米。明代的北京城发生大的变化是在嘉靖年间。有说是嘉靖二十三年,有说是嘉靖三十二年,开始建外城。外城计划是建一圈,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四道围墙,均有护城河,强化防御功能,也显帝都的气派。这个嘉靖皇帝挺能整的,雄心勃勃,怎奈国库空虚,资金不足,南面的外城建了,再也没钱往下盖,结果就让北京就此成了一座帽子城。
  明代的北京城,虽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的,但比之元大都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新的创造,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中轴线上。它的中轴线南延了,因建了南部外城,中轴线延伸到永定门。这一延伸,把天坛和先农坛从城外圈进了城内,隔中轴线东西对峙,中轴线由此变得鲜明,从最南端一开始,两侧建筑就显得整齐而对称。这一延伸,还将进入皇城的距离拉长了,在路漫漫而修远兮中,皇城的神秘感威仪感都在加强,对皇城主建筑的铺垫作用也变得厚重,它就像徐徐拉开的大幕,抻得越慢越久便有越强的期待,千呼万唤始出来时也就有越多的震撼、越多的惊异和感叹。中轴线的最主要的变化是新的宫殿区向东移的150米,这150米的移动把元宫殿区中轴线被什刹海水隔断的问题解决了,新宫城的轴线与皇城外的正阳门与皇城北的钟鼓楼连为一线,宫殿区、皇城、都城的中轴线是同一条中轴线,皇宫主要建筑是建在宫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建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皇宫处在中心的中心,被层层拱卫,皇权的中心地位、皇帝的至高至尊性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还有,明城的中轴线上有了“镇山”,它是人工堆砌的,建在元后宫的位置上,虽然不高,但在北京城内却是最高,一是认为它压住了元的王气;二是它在明宫城即紫禁城之后,在讲究风水的明帝看来它就是倚山,使皇家有靠,江山永坐。不过,这“镇山”的作用也就发挥到了万历皇帝之孙,二百多年后崇祯在此山上含恨而亡。明成祖建北京城時把元代今朝阳门阜成门位置的太庙、社稷坛移到皇城内,安排在紫禁城前面,分峙中轴线两侧,更加昭示了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这也是与元大都的一个不同吧。
  对城市来说,中轴线是否必须的南北走向不得而知,但对处在地球北半球的中国人来说遵从这个走向盖房子住着比较舒服。正房多是坐北朝南。北京的中轴线是南北向,中轴线上的宫殿也坐北朝南。但是突然有人告诉说,北京城的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它是偏斜的,和子午线差着2度多一点儿,那一点是十几分吧。您不惊讶不好奇吗?当然,这已不是新闻,但关注和知道这事儿的人不是太多而已。中轴线偏斜是怎么发现的呢?是中国测绘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在一次准备拍摄北京全景鸟瞰图的过程中,他从北京的航空影像图、卫星影像图、北京地图看出了端倪,为了证明,他先在北京地形图上选了永定门、地安门、钟楼三个点进行计算,又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道上做“立竿见影”试验,试验的方法是在甬路中央立一根2米长的竿子,在竿底沿甬路中心向北粘一条长6米的黑胶带,这条黑胶带表示中轴线,日上中天时竿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门子午线,影子和黑胶带的夹角就是子午线和中轴线的夹角。两种测试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明清北京中轴线和元大都中轴线虽然长度不一样起始点不一样,但却是同一条中轴线。于是有心人就从这偏离子午线的中轴线上看到了忽必烈的心影:这条中轴线向北延伸下去,正好接到忽必烈的元上都。这条心影又何尝不是刘秉忠的呢,元代的两座都城都是他主持规划设计的。
  北京中轴线,有多少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的秘密?
其他文献
北京老字号清真饭庄有号称“老三顺”的“东来顺”、“西来顺”和“南来顺”三家。东来顺以肉鲜、料精位居京城涮肉馆头把交椅;西来顺的烤鸭、清真炒菜曾名噪一时;南来顺的小吃品种繁多而味道纯正,有“北京小吃在宣武,宣武小吃在南来顺”一说。  今日畅游大观园,听闻老字号南来顺饭庄就在其外,不曾想拐个弯就到了。  南来顺是一家拥有80年历史的老字号。以爆、烤、涮等烹饪特色闻名京城。南来顺饭庄坐东朝西,三层建筑,
三江源纪念碑挺拔雄伟。三江源雄奇辽阔的精神家园  10:30,越野车驶离玉树,沿共玉高速向东31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驶去。  翠绿的巴塘河一路相送,直到东流在坎果下2千米处汇入通天河,与通天河交汇后即为金沙江起点。因前几日下雨,此时的通天河携带着冲刷下来的泥沙,浑浊发黄,以致两河相汇处形成戏剧般的一半绿、一半黄的水面景观,“泾渭分明”。雨季过后通天河的水是翠绿色的。  15分钟后,抵达通天河大桥
云南米线从吃法来说,一般分为分热吃和冷吃两种。所谓热吃,就是烫、煮或者炒,包括过桥米线。所谓冷吃,就是凉拌。其实很多吃法不好归类,各地各人都有自己的做法,喜欢就行。  寻常帽子米线  云南的早餐店,帽子米线最普遍。这也是米线的通常吃法,把米线放在竹筲箕里,用温开水烫软,放入碗里,加“帽子”,加汤和作料即可。  所谓“帽子”就是加在米线上的配菜,“帽子”的不同,就说明米线味道的不同。这种吃法的特点是
不知哪位先贤将“Kaua’i Island”译为“可爱岛”,这卖萌的译名为其在我心中赢得了先入为主的好感。我们在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鲁鲁机场入境美国后,便转机前往可爱岛。可爱岛以其颜值爆表的锦绣山川成为好莱坞外景地的宠儿,猫王曾在这里拍摄音乐爱情片《蓝色夏威夷》。作为猫王的铁杆粉丝,我期待去可爱岛上寻觅猫王曾经的足迹,追忆他那富含磁性的声线。猫王与《蓝色夏威夷》  虽然1992年那场百年不遇的’INI
明皇蜡像宫:细说明朝好困惑明皇蜡像宫外景。  昌平区西关环岛旁有座宏伟的建筑群——十三陵明皇蜡像宫,当地的人们都习惯叫它“明皇宫”。“明皇宫”再现了明朝276年波澜壮阔的兴衰史,从濠梁投军到定鼎金陵,再从靖难夺权到永乐盛世……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大戏都在这里上演,通过声光影的效果展示,我们恍如走进了真实的时空隧道。可是要去“明皇蜡像宫”却需要费些脚程,从地铁昌平站出来要步行半个时辰才能到达。“明皇
丽思卡尔顿酒店地处北京金融街最核心的黄金地段,其玻璃外墙看起来玲珑剔透,在绿草茵茵的街心公园衬托下更显清雅脱俗,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金融街的雍容气度。穿过如同中国传统大宅一般的天井院落,环绕大堂的竹林翠绿惹人怜爱。  在太平桥大街和金城坊东街交汇处,看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这栋灰绿色的建筑,就觉得气质独特,现代玻璃与铬合金工艺结合构成的酒店外观也显得光彩夺目。酒店大门的设计别出心裁,它并没有设置在大马
朋友,您可知道什么样的烤肉才是最好吃的?您可知道什么样的烤肉才是最有营养的?在没到过“牛道”之前其实自己也不是很了解。于是,周末晚间在三里屯逛街时特意来到了这家远近闻名的“牛道 红花牛火山石烧” 餐厅。  很难想象跋山涉水从青岛远道而来的“牛道”餐厅,能在京城占有一席之地,并呈现出食客纷至日渐红火的景象。这无不取决于它独到的食材和特殊的烤制技术,更与它的经营理念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只知道能在“牛道”
出行前准备  车辆准备  (1)出行前要对自驾车辆进行彻底全面的检查和维护。  (2)检查刹车、车灯、轮胎,给变速箱和齿轮箱换上润滑油等,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单车出行备胎是必需的。  (3)配备相关工具,包括千斤顶、扳手、地图、照明用具、警示牌、指南针、应急灯等装置。  (4)驾驶证、行车证、身份证、汽车救援卡要带齐。  (5)必备车辆保险单或保险卡。  食品准备  准备好路上的应急食物,尤其
[北安河站]  北安河站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是北京地铁16号线北端的终点站。该站位于北清路与温北路交叉口西北侧,往西是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往北是金丰盛大科技园。  北安河,曾是北京一个很响亮的地名。提起北安河,首先联想到的是鹫峰、阳台山、妙峰山吉香道、大觉寺等名胜古迹。北京有句老话,“政治中心在京城里,宗教中心在妙峰山。”清代和民国初年,妙峰山的娘娘庙,把北京、天津,以至河北、关东的信徒
7月29日,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日子。太阳一样火红,交通一样拥挤,气温一样闷热。然而,对于导游行业的从业者来说,7月29日,又是一个新鲜和特殊的日子。由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举办,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导游分会承办,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景区(点)分会协办的“导游关爱日”活动拉开了序幕。这让长期奔忙于带团一线的导游们备感自豪和光荣。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繁荣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导游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