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初,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由长沙迁至昆明,正式合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久,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分别是三所大学的校长)三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主持联大工作。但由于蒋、张二人在陪都重庆另有公职,很难对联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故而昆明时期的联大,只好由梅贻琦一人领衔主持。从这时候起,梅贻琦成为了西南联大的实际领导者,一直持续到1946年北迁复校。
工作中的梅贻琦,始终兢兢业业,毫不懈怠,于战火纷飞中勉力维护联大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人,比如他对酒的嗜爱。
嗜酒
在《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前言中,梅贻琦的公子梅祖彦先生这样写道:“例如他喜欢喝酒,酒量很大,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交的需要,另外在闲暇时他也常与三五好友品尝美酒。”事实上,梅祖彦先生这样的说法相当含蓄,细读《日记》,会发现梅贻琦并不是儿子眼中的“喜欢喝酒”,而是嗜酒好饮。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在其1941—1946年的日记中,仅明确写了自己喝酒的就有240多条,这还不算一些只记吃饭没写喝酒的日记。推测起来,以梅贻琦好饮善饮的性情,在这些觥筹交错宾主俱欢的饭局上,应该都少不了美酒的助兴。以此来说,虽则国难当头,但对于喝酒这件事情,梅校长可谓雷打不动,雅兴无减。
梅贻琦为何会如此好饮?笔者赞同梅祖彦先生的说法,即是出于当时社交的需要。主持联大工作期间,梅氏可谓日理万机,而最占用他时间的事情首推各种社交应酬。《日记》显示,不论是在昆明,还是在重庆,或是抗战胜利后辗转南京、武汉、上海、北平等地,几乎每天都有各种登门来访者需要接待。联大时期的梅贻琦,身居要位,前来求其办事或寻求救济者络绎不绝,亦在情理之中。这些接待,不仅仅是简单的会客和谈话,还包括偶尔的陪饭或留饭,这时候酒便成了必备之需。如1946年2月23日,当晚先是会见一位杨老先生,后又会见郑婴,为了款待这位朋友,梅贻琦“略购冷荤与小酌,但益感室内冷寂耳”。
除了会客接待之外,应酬日常中的各种饭局,更是梅贻琦尤为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些饭局有的是同事同仁,有的是新雨故旧,还有的是社会贤达,更有当时迁移到昆明的各种机关领导、中央派来的随员、欧美国际人士等等,且几乎是酒不离口、逢饭必饮。如1946年5月7日至15日,几乎餐餐都是酒肉穿肠,醉意薰薰。5月7日中午,梅贻琦携夫人韩咏华等赴昆明士绅庾晋侯之约,“先饮云南土产米酒一种,尚好,继以升酒则殊烈,勉饮一大杯后未敢再进”,晚上又将庾氏赠送的一条活鱼烹好,“原约庾等再来家小酌”,看来中午没有尽兴,晚上还要接着喝,可惜左等右等,庾氏都没有来赴约,乃与章、李、叶等便饭”。8日,中午及晚饭都是赴约,虽然没有提及喝酒,但推测“小酌”的可能性极大。因该日晚上做东者为龙云长子龙纯武,陪坐者为“光旦夫妇、芝生夫妇、范秉哲夫妇”,这样的饭局,不喝酒简直不可想象。9日,中午云南“工商巨子”严燮成请客,男女宾主共摆了四桌,“菜馔甚丰盛”。晚上,辛亥元老、陆军上将黄毓成请客,“两桌,皆滇省耆宿”,席上又遇到庾晋侯,“又为强饮升酒一大杯,而继而又起者四五起,而既不可却,又不欲示弱,于是又三四杯矣”,棋逢对手,竟然在耆宿名流面前悍然斗起了酒……
通读《日记》,会发现有关梅贻琦喝酒的记载俯仰可拾,伴随了其主持联大工作之始终。在笔者看来,这么多的酒局中,固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缘于公务应酬,属于不可不喝之酒,但也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梅贻琦落拓豪爽、喜欢纵酒买醉的独特性格所致。
知酒
梅贻琦不仅好酒,从《日记》中多处记录来看,他还是一个资深饕客,就像我们今天点了外卖会刷评价一样,梅贻琦在日记中对自己每天吃过的酒饭几乎都会进行点评,俨然一位品酒大师或美食家。每次喝的酒好与不好,《日记》中多有记录,如“酒甚好”“酒尚好”“酒甚烈”“颇烈”等,而如果某次和朋友们吃饭,酒和饭食都比较好,他就会打好评,写上“酒肴颇好”“饮食甚欢”“酒则颇好”之类的评语;如果一般般,就会打中评,写上“尚可”“酒饭亦簡单可口”等;而如果酒也不好,菜也不好,那肯定就是差评,写上“酒菜皆不好”“惜虾不甚新鲜”“酒菜及同座皆无意味”“菜颇不佳,酒尚好”“菜甚多而不佳,酒亦劣”等。如1946年6月22日,梅贻琦与客人吃饭,喝到了假葡萄酒,“甚坏”,勉强只饮了两三杯。
更有趣的是,为了能喝得开心,在和一些关系比较好或者场合随意的饭局中,梅贻琦还会亲自携美酒而去,如1941年11月3日晚饭后见月色甚好,便“携酒一瓶至靛花巷与罗、郑、舒闲谈”;1942年9月16日晚上,因近来学生注册问题甚多而约杨石先、李辑祥、沈履等人开会,“携威士忌一小瓶以飨诸君”,开会也不忘喝酒;1946年1月8日与众人相约去看茶花,结果迷了路,后转至一山坡草地上卧游,午后下山到友人家中包韭菜饺子吃,“携酒快饮,颇饶逸趣,韭菜包饺尤为适口,任性吞食,总在二三十之间矣”。
酒逢知己千杯少,在饭局中遇到了同样的酒中豪杰,喝得痛快,归来之后,梅贻琦便会在《日记》中记“畅快”“痛饮”“快饮”等语,或者干脆当场斗酒,毫不避让。又或者对座中善饮者时常流露出惺惺相惜之情,如1945年9月1日,大赞陈雪屏“颇善饮,共消十余斤,畅快之至”。在梅贻琦所有的酒友中,杨振声、陈雪屏可能是少数能与之一比高下的人,《日记》中多次记载他与杨、陈二君喝酒之事,且每次都尽兴而归,可谓真正的“酒肉知己”。
而如果座中无人善饮,或者没喝开心,则会流露出满满的遗憾。如1943年2月19日晚请客,“出李希尧所赠陈绍飨之,惜善饮者不多耳”,翌日,联大同事十七八人聚餐,“约余夫妇参加,颇欢洽,亦有酒兴不差者”,据此推测仍旧是没有喝开心。1944年7月23日晚,因吃饭的时候“又复落雨”,导致“诸人咸有戒心,未能畅饮”。1945年11月6日晚约卫、关、邱、袁诸将官及夫人便饭,“惜无人能饮者”。 酒量
酒在梅贻琦眼里,不仅仅是充塞口腹之欲,更可借以浇胸中块垒,遇到快意振奋之事,理所当然地要多喝几杯。如此嗜酒,都会喝些什么酒呢?和今天白酒大行其道的情况不同,在梅贻琦生活的1940年代,占据中国人酒桌的多是黄酒和配制酒,偶尔也会有白酒,但仍不常见。不过,从《日记》中来看,梅贻琦喝过的酒的品类较为繁杂,既有绍酒、玫瑰升、陈枣酒、青梅酒、枸杞酒这样的传统配制酒,也有威士忌、红白兰地、葡萄酒、干红、日本清酒、啤酒等这样的进口洋酒,还有云南当地的罗丝钉、大曲、米酒、升酒等,更有日后成为国酒之尊的茅台。从《日记》的记载来看,1940年代茅台酒还远未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中坚及上流社会中对酒类的选择,仍以传统配制酒或洋酒为主,虽则茅台早在20世纪初年就已名扬中外。能喝到这么多不同的酒,主要原因是梅贻琦日常所接触的社会往来关系殊为复杂,既有联大同仁,也有一般市井友朋,还有达官显贵、外国人士等等,每一位不同的宾主,都让梅贻琦多了一番品味不同美酒的机会。
如此嗜酒,有没有喝醉过呢?当然有。对梅贻琦来说,“微醉”“半醉”只能算是喝酒的常态,酩酊酣醉喝到呕吐则属于常态中的“高潮”。如1941年8月4日晚在刘太太家吃饭,不胜款待,牛饮一番,“饭后即呕吐上床”,罗常培也一同喝醉。所不同的是,罗吐了两次,而梅只吐了一次,酒醒后还代女主人打了一圈麻将,然后“在堂屋椅上竟睡去,盖亦有几分酒意者”。8月11日与张充和等十余人吃饭,“席间饮大曲,酒杯颇大,五杯之后若不自胜矣,临行竟呕吐,主人以滑杆送归”,害得张充和等放心不下,第二天专程来探望,所幸“尚无不适”。1946年6月17日自南京飞北平,当晚在全聚德宴请美国驻北平领事及其他客人,席上饮啤酒及绍酒,“外客皆甚满意”,十点多随陈雪屏、郑天挺等人至公寓,可能还有事要谈,结果到了室内,“就座竟即睡去”,又一次喝高了。一直睡到十二点多才醒来,“孟真(即傅斯年——笔者注)等尚在陪伴,甚歉愧”。
日日醒复醉,总也不是好事情,对此,梅贻琦也有过反思,如1945年10月14日饮“罗丝钉”酒过猛,“约五六杯后竟醉矣,为人送归家”。酒醒之后,梅贻琦自我反思道:“以后应力戒,少饮。”但那只是一时的情绪而已,嗜酒贪杯的梅校长,怎么能抵挡住美酒佳肴的诱惑呢。
雅好
梅贻琦虽然非常好酒,但酒并不是他唯一的快乐源泉,酒之外,梅贻琦还有其他的一些“小爱好”,比如看竹、观景等,共同编织着他的抗战生活。
看竹即打麻将,有关记载在《日记》中很多。如1941年1月5日,农历腊八,正逢梅贻琦生日,中午和晚上相继有人约饭祝寿,主要是联大的同仁,如蒋梦麟、郑天挺、罗常培、陈雪屏、樊际昌、黄子坚、查良钊等。这一天,尽管响过防空警报,但大家过得相当放松,“一日与樊、饶、章、蒋太太等看竹廿余周”。不过,梅贻琦的牌技似乎一直都不是很好,常常胜少负多,如1941年1月5日“又负十余元”,3月6日“小负”;1945年3月22日“所负较上次为多矣”。1946年1月8日,午饭后看竹“获三千有零”,总算赢了一次,结果晚上手痒难耐,又与人竹战,终致“日间所赢,晚间尽输去矣”。
看竹纯属消遣,并不足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真正能够让他内心得到一点慰藉的,是无论时局多乱工作多忙,梅贻琦都会停下脚步,放眼看看路上的风景,抬头望望夜空里的月亮,独自听听窗外的雨声,品味难得的人间清欢。1941年3月6日晚,梅贻琦自潘光旦家中归来,“于暮色苍茫中望见山下村落炊烟四起,颇饶意致”。3月22日,“天夕外出散步,斜阳映在远山上,红紫模糊,愈显可爱。回看村中,暮色苍茫,炊烟四起,坐河堤一大松树下,瞻顾留连,至天已全黑始返”。6月9日夜晚,雨势渐来,未久即睡在床上听窗外雨声,倍觉清快”。7月17日,因考察川大而住在峨眉山卧云庵,“夜半忽醒,见窗外月色正明,光辉入室,未起视,仍复睡去。4:50起床,天色微明,少顷见日出,于灰紫雾海中忽吐红轮一线,数分钟后已露四分之一,如一火轮立浮此雾海中,以后轮光渐大,立处渐远,至全轮现出,则光色由红而黄而白,而雾气消散,浮云隐现于山间天际,此时霞光尤为动人,独立户外,注视久之,惜无他人来与领略此美景也”。
除去上述之外,梅贻琦也喜欢花草植物、戏剧以及文学等,如1946年1月27日夜里,因贪看小说,“至五点看完始入睡”。这些都为我们“读懂”梅贻琦,提供了珍贵的脚本。
人品
《日记》中的梅贻琦,远远要比学术视野中的梅贻琦迷人得多,无论是他的嗜酒好饮,还是他的闲情逸致,看着都更近似于一个标准的小资小调文人形象,但在历史的风浪中,梅贻琦却被推到了联大校长的位置上。在这个舞台上,酒虽然照喝,牌虽然照打,但该做的事情却一样也没有落下,并且都做到了近乎极致。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日记》中,梅贻琦说:“余对政治无深研究……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短短十数言,却如千金一诺,成了其不可动摇的人生信念。此处仅略举一例,足能窥见梅贻琦作为一个杰出教育家的底色。
抗战胜利之后,联大管理层积极筹备北迁复校,但受内战阴云、经济雪崩等因素影响,联大学潮频起。到了1946年6月,形势已经非常不乐观,一边是教授和学生在积极酝酿大规模的游行集会,另一边是国民政府密切盯防局面,时刻准备以铁腕对付之。梅贻琦警觉地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集合联大管理层多方周旋,勠力维护联大利益,尽可能地保护教授与学生。6月25日,梅贻琦飞抵武汉,面见蒋介石,谈话半小时。蒋对何时复校十分关心,梅答复当在双十节前尽力开学。蒋又问下半年联大工作如何开展,梅贻琦听出了话外之音,睿智地回答道:
仍当注重学术研究风气之恢复,倘使教授们生活得安定,研究设备得充实,则研究工作定更有进展,随即提清华教授中近有少数派言论行动实有不当,但多数同仁深不以为然,将来由同人自相规劝纠正,谅不致有多大(不好)影响。
蒋介石对联大的动向顯然十分关切,并可能早就部署了干预方案。他之所以如此询问梅贻琦,其实是在试探梅,但梅的回答却没有附和蒋的意图,而是不卑不亢地指出当前联大的工作重心及应对策略:“自相规劝纠正”,并不希望国民政府有所介入。这时候,朱经农(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在一旁插话,挑明了蒋的关切乃是“东北事件百余人宣言之事”,朱进而建议联大应当改选院系主任,负责者须是“稳健分子”。这番话,很显然是在传递蒋介石的意图。但是,梅贻琦仍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
至此余乃谓此数人以往在学术上颇有成绩,最近之举动当系一时之冲动,故极希望能于规劝之中使其自行觉悟,则其后来结果必更好。……余继谓此数人之如此或尚有一原因,即其家属众多或时有病人,生活特困难,而彼等又不欲效他人所谓在外兼事,于是愁闷积于胸中,一旦发泄,火气更大。
朱经农和蒋介石听了这番话后态度如何呢?《日记》载:“对方似颇颔首”,“主人点首曰,生活问题实甚重要”。
联大之所以为联大,“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切真相,在梅贻琦与蒋介石的这次谈话中,都能够找到答案。
(作者系文史学者)
工作中的梅贻琦,始终兢兢业业,毫不懈怠,于战火纷飞中勉力维护联大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人,比如他对酒的嗜爱。
嗜酒
在《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前言中,梅贻琦的公子梅祖彦先生这样写道:“例如他喜欢喝酒,酒量很大,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交的需要,另外在闲暇时他也常与三五好友品尝美酒。”事实上,梅祖彦先生这样的说法相当含蓄,细读《日记》,会发现梅贻琦并不是儿子眼中的“喜欢喝酒”,而是嗜酒好饮。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在其1941—1946年的日记中,仅明确写了自己喝酒的就有240多条,这还不算一些只记吃饭没写喝酒的日记。推测起来,以梅贻琦好饮善饮的性情,在这些觥筹交错宾主俱欢的饭局上,应该都少不了美酒的助兴。以此来说,虽则国难当头,但对于喝酒这件事情,梅校长可谓雷打不动,雅兴无减。
梅贻琦为何会如此好饮?笔者赞同梅祖彦先生的说法,即是出于当时社交的需要。主持联大工作期间,梅氏可谓日理万机,而最占用他时间的事情首推各种社交应酬。《日记》显示,不论是在昆明,还是在重庆,或是抗战胜利后辗转南京、武汉、上海、北平等地,几乎每天都有各种登门来访者需要接待。联大时期的梅贻琦,身居要位,前来求其办事或寻求救济者络绎不绝,亦在情理之中。这些接待,不仅仅是简单的会客和谈话,还包括偶尔的陪饭或留饭,这时候酒便成了必备之需。如1946年2月23日,当晚先是会见一位杨老先生,后又会见郑婴,为了款待这位朋友,梅贻琦“略购冷荤与小酌,但益感室内冷寂耳”。
除了会客接待之外,应酬日常中的各种饭局,更是梅贻琦尤为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些饭局有的是同事同仁,有的是新雨故旧,还有的是社会贤达,更有当时迁移到昆明的各种机关领导、中央派来的随员、欧美国际人士等等,且几乎是酒不离口、逢饭必饮。如1946年5月7日至15日,几乎餐餐都是酒肉穿肠,醉意薰薰。5月7日中午,梅贻琦携夫人韩咏华等赴昆明士绅庾晋侯之约,“先饮云南土产米酒一种,尚好,继以升酒则殊烈,勉饮一大杯后未敢再进”,晚上又将庾氏赠送的一条活鱼烹好,“原约庾等再来家小酌”,看来中午没有尽兴,晚上还要接着喝,可惜左等右等,庾氏都没有来赴约,乃与章、李、叶等便饭”。8日,中午及晚饭都是赴约,虽然没有提及喝酒,但推测“小酌”的可能性极大。因该日晚上做东者为龙云长子龙纯武,陪坐者为“光旦夫妇、芝生夫妇、范秉哲夫妇”,这样的饭局,不喝酒简直不可想象。9日,中午云南“工商巨子”严燮成请客,男女宾主共摆了四桌,“菜馔甚丰盛”。晚上,辛亥元老、陆军上将黄毓成请客,“两桌,皆滇省耆宿”,席上又遇到庾晋侯,“又为强饮升酒一大杯,而继而又起者四五起,而既不可却,又不欲示弱,于是又三四杯矣”,棋逢对手,竟然在耆宿名流面前悍然斗起了酒……
通读《日记》,会发现有关梅贻琦喝酒的记载俯仰可拾,伴随了其主持联大工作之始终。在笔者看来,这么多的酒局中,固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缘于公务应酬,属于不可不喝之酒,但也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梅贻琦落拓豪爽、喜欢纵酒买醉的独特性格所致。
知酒
梅贻琦不仅好酒,从《日记》中多处记录来看,他还是一个资深饕客,就像我们今天点了外卖会刷评价一样,梅贻琦在日记中对自己每天吃过的酒饭几乎都会进行点评,俨然一位品酒大师或美食家。每次喝的酒好与不好,《日记》中多有记录,如“酒甚好”“酒尚好”“酒甚烈”“颇烈”等,而如果某次和朋友们吃饭,酒和饭食都比较好,他就会打好评,写上“酒肴颇好”“饮食甚欢”“酒则颇好”之类的评语;如果一般般,就会打中评,写上“尚可”“酒饭亦簡单可口”等;而如果酒也不好,菜也不好,那肯定就是差评,写上“酒菜皆不好”“惜虾不甚新鲜”“酒菜及同座皆无意味”“菜颇不佳,酒尚好”“菜甚多而不佳,酒亦劣”等。如1946年6月22日,梅贻琦与客人吃饭,喝到了假葡萄酒,“甚坏”,勉强只饮了两三杯。
更有趣的是,为了能喝得开心,在和一些关系比较好或者场合随意的饭局中,梅贻琦还会亲自携美酒而去,如1941年11月3日晚饭后见月色甚好,便“携酒一瓶至靛花巷与罗、郑、舒闲谈”;1942年9月16日晚上,因近来学生注册问题甚多而约杨石先、李辑祥、沈履等人开会,“携威士忌一小瓶以飨诸君”,开会也不忘喝酒;1946年1月8日与众人相约去看茶花,结果迷了路,后转至一山坡草地上卧游,午后下山到友人家中包韭菜饺子吃,“携酒快饮,颇饶逸趣,韭菜包饺尤为适口,任性吞食,总在二三十之间矣”。
酒逢知己千杯少,在饭局中遇到了同样的酒中豪杰,喝得痛快,归来之后,梅贻琦便会在《日记》中记“畅快”“痛饮”“快饮”等语,或者干脆当场斗酒,毫不避让。又或者对座中善饮者时常流露出惺惺相惜之情,如1945年9月1日,大赞陈雪屏“颇善饮,共消十余斤,畅快之至”。在梅贻琦所有的酒友中,杨振声、陈雪屏可能是少数能与之一比高下的人,《日记》中多次记载他与杨、陈二君喝酒之事,且每次都尽兴而归,可谓真正的“酒肉知己”。
而如果座中无人善饮,或者没喝开心,则会流露出满满的遗憾。如1943年2月19日晚请客,“出李希尧所赠陈绍飨之,惜善饮者不多耳”,翌日,联大同事十七八人聚餐,“约余夫妇参加,颇欢洽,亦有酒兴不差者”,据此推测仍旧是没有喝开心。1944年7月23日晚,因吃饭的时候“又复落雨”,导致“诸人咸有戒心,未能畅饮”。1945年11月6日晚约卫、关、邱、袁诸将官及夫人便饭,“惜无人能饮者”。 酒量
酒在梅贻琦眼里,不仅仅是充塞口腹之欲,更可借以浇胸中块垒,遇到快意振奋之事,理所当然地要多喝几杯。如此嗜酒,都会喝些什么酒呢?和今天白酒大行其道的情况不同,在梅贻琦生活的1940年代,占据中国人酒桌的多是黄酒和配制酒,偶尔也会有白酒,但仍不常见。不过,从《日记》中来看,梅贻琦喝过的酒的品类较为繁杂,既有绍酒、玫瑰升、陈枣酒、青梅酒、枸杞酒这样的传统配制酒,也有威士忌、红白兰地、葡萄酒、干红、日本清酒、啤酒等这样的进口洋酒,还有云南当地的罗丝钉、大曲、米酒、升酒等,更有日后成为国酒之尊的茅台。从《日记》的记载来看,1940年代茅台酒还远未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中坚及上流社会中对酒类的选择,仍以传统配制酒或洋酒为主,虽则茅台早在20世纪初年就已名扬中外。能喝到这么多不同的酒,主要原因是梅贻琦日常所接触的社会往来关系殊为复杂,既有联大同仁,也有一般市井友朋,还有达官显贵、外国人士等等,每一位不同的宾主,都让梅贻琦多了一番品味不同美酒的机会。
如此嗜酒,有没有喝醉过呢?当然有。对梅贻琦来说,“微醉”“半醉”只能算是喝酒的常态,酩酊酣醉喝到呕吐则属于常态中的“高潮”。如1941年8月4日晚在刘太太家吃饭,不胜款待,牛饮一番,“饭后即呕吐上床”,罗常培也一同喝醉。所不同的是,罗吐了两次,而梅只吐了一次,酒醒后还代女主人打了一圈麻将,然后“在堂屋椅上竟睡去,盖亦有几分酒意者”。8月11日与张充和等十余人吃饭,“席间饮大曲,酒杯颇大,五杯之后若不自胜矣,临行竟呕吐,主人以滑杆送归”,害得张充和等放心不下,第二天专程来探望,所幸“尚无不适”。1946年6月17日自南京飞北平,当晚在全聚德宴请美国驻北平领事及其他客人,席上饮啤酒及绍酒,“外客皆甚满意”,十点多随陈雪屏、郑天挺等人至公寓,可能还有事要谈,结果到了室内,“就座竟即睡去”,又一次喝高了。一直睡到十二点多才醒来,“孟真(即傅斯年——笔者注)等尚在陪伴,甚歉愧”。
日日醒复醉,总也不是好事情,对此,梅贻琦也有过反思,如1945年10月14日饮“罗丝钉”酒过猛,“约五六杯后竟醉矣,为人送归家”。酒醒之后,梅贻琦自我反思道:“以后应力戒,少饮。”但那只是一时的情绪而已,嗜酒贪杯的梅校长,怎么能抵挡住美酒佳肴的诱惑呢。
雅好
梅贻琦虽然非常好酒,但酒并不是他唯一的快乐源泉,酒之外,梅贻琦还有其他的一些“小爱好”,比如看竹、观景等,共同编织着他的抗战生活。
看竹即打麻将,有关记载在《日记》中很多。如1941年1月5日,农历腊八,正逢梅贻琦生日,中午和晚上相继有人约饭祝寿,主要是联大的同仁,如蒋梦麟、郑天挺、罗常培、陈雪屏、樊际昌、黄子坚、查良钊等。这一天,尽管响过防空警报,但大家过得相当放松,“一日与樊、饶、章、蒋太太等看竹廿余周”。不过,梅贻琦的牌技似乎一直都不是很好,常常胜少负多,如1941年1月5日“又负十余元”,3月6日“小负”;1945年3月22日“所负较上次为多矣”。1946年1月8日,午饭后看竹“获三千有零”,总算赢了一次,结果晚上手痒难耐,又与人竹战,终致“日间所赢,晚间尽输去矣”。
看竹纯属消遣,并不足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真正能够让他内心得到一点慰藉的,是无论时局多乱工作多忙,梅贻琦都会停下脚步,放眼看看路上的风景,抬头望望夜空里的月亮,独自听听窗外的雨声,品味难得的人间清欢。1941年3月6日晚,梅贻琦自潘光旦家中归来,“于暮色苍茫中望见山下村落炊烟四起,颇饶意致”。3月22日,“天夕外出散步,斜阳映在远山上,红紫模糊,愈显可爱。回看村中,暮色苍茫,炊烟四起,坐河堤一大松树下,瞻顾留连,至天已全黑始返”。6月9日夜晚,雨势渐来,未久即睡在床上听窗外雨声,倍觉清快”。7月17日,因考察川大而住在峨眉山卧云庵,“夜半忽醒,见窗外月色正明,光辉入室,未起视,仍复睡去。4:50起床,天色微明,少顷见日出,于灰紫雾海中忽吐红轮一线,数分钟后已露四分之一,如一火轮立浮此雾海中,以后轮光渐大,立处渐远,至全轮现出,则光色由红而黄而白,而雾气消散,浮云隐现于山间天际,此时霞光尤为动人,独立户外,注视久之,惜无他人来与领略此美景也”。
除去上述之外,梅贻琦也喜欢花草植物、戏剧以及文学等,如1946年1月27日夜里,因贪看小说,“至五点看完始入睡”。这些都为我们“读懂”梅贻琦,提供了珍贵的脚本。
人品
《日记》中的梅贻琦,远远要比学术视野中的梅贻琦迷人得多,无论是他的嗜酒好饮,还是他的闲情逸致,看着都更近似于一个标准的小资小调文人形象,但在历史的风浪中,梅贻琦却被推到了联大校长的位置上。在这个舞台上,酒虽然照喝,牌虽然照打,但该做的事情却一样也没有落下,并且都做到了近乎极致。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日记》中,梅贻琦说:“余对政治无深研究……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短短十数言,却如千金一诺,成了其不可动摇的人生信念。此处仅略举一例,足能窥见梅贻琦作为一个杰出教育家的底色。
抗战胜利之后,联大管理层积极筹备北迁复校,但受内战阴云、经济雪崩等因素影响,联大学潮频起。到了1946年6月,形势已经非常不乐观,一边是教授和学生在积极酝酿大规模的游行集会,另一边是国民政府密切盯防局面,时刻准备以铁腕对付之。梅贻琦警觉地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集合联大管理层多方周旋,勠力维护联大利益,尽可能地保护教授与学生。6月25日,梅贻琦飞抵武汉,面见蒋介石,谈话半小时。蒋对何时复校十分关心,梅答复当在双十节前尽力开学。蒋又问下半年联大工作如何开展,梅贻琦听出了话外之音,睿智地回答道:
仍当注重学术研究风气之恢复,倘使教授们生活得安定,研究设备得充实,则研究工作定更有进展,随即提清华教授中近有少数派言论行动实有不当,但多数同仁深不以为然,将来由同人自相规劝纠正,谅不致有多大(不好)影响。
蒋介石对联大的动向顯然十分关切,并可能早就部署了干预方案。他之所以如此询问梅贻琦,其实是在试探梅,但梅的回答却没有附和蒋的意图,而是不卑不亢地指出当前联大的工作重心及应对策略:“自相规劝纠正”,并不希望国民政府有所介入。这时候,朱经农(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在一旁插话,挑明了蒋的关切乃是“东北事件百余人宣言之事”,朱进而建议联大应当改选院系主任,负责者须是“稳健分子”。这番话,很显然是在传递蒋介石的意图。但是,梅贻琦仍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
至此余乃谓此数人以往在学术上颇有成绩,最近之举动当系一时之冲动,故极希望能于规劝之中使其自行觉悟,则其后来结果必更好。……余继谓此数人之如此或尚有一原因,即其家属众多或时有病人,生活特困难,而彼等又不欲效他人所谓在外兼事,于是愁闷积于胸中,一旦发泄,火气更大。
朱经农和蒋介石听了这番话后态度如何呢?《日记》载:“对方似颇颔首”,“主人点首曰,生活问题实甚重要”。
联大之所以为联大,“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切真相,在梅贻琦与蒋介石的这次谈话中,都能够找到答案。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