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运总是多舛。
去年此时,人们都在谈论投资、谈论过热、谈论通胀。
那时,没有人想到我们会这样经历2008,会这样纪念改革开放,会这样开启我们的新30年。
18 年前,台湾歌手齐秦在CCTV高歌一曲:“你懂不懂得一种感觉叫做荒凉……你记不记得那年的冬天,特别地冷、特别地长……”18年后,它居然就像预言一样,成为了全世界载入史册的没齿记忆。
而《中外管理》杂志在今年初夏确定“第17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主题“迎战中国企业的命运拐点”时,虽然历经雪灾、藏独、地震的侵袭,虽然对于“不确定性”已有强烈认识,却仍没有想到,仅仅两个月后,“命运”竟然如此残酷登场,“拐点”竟然如此猝然天降。
去年,我们相信“命运的拐点”,依然取决于我们提前的预见,主动的追求,为的是更大踏步地提升。而如今,中国企业首先关心谁能“剩下来”,谁能活下去。
越迷茫,越需要前瞻
但我们的使命始终没有变——聚焦“新30年”。眼前发生再大的动荡,遭遇再强的寒流,中国企业依然需要战略性地往前看,追求前瞻。甚至说,越是前景不确定,越需要目光向前,越需要战略视野。因为大家都看得见的,就不叫战略,也无法先手获胜。
也因此,站在30年节点,从一开始,我们就无意“回顾”,而是继续“瞭望”。
于是,2008年11月2日,寒风中我们的大会迎来了空前踊跃的900位全国企业家火热相聚;11月4日,大会又在鞠躬致谢中欢送并祝福同样热情不减、涌动如潮的“中国脊梁”——这是历年以及同类企业峰会中极为罕见的。
这是时局的牵引,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开拓视野、理念领先”的价值观共鸣。
因为“危机意识”,所以没有危机
虽然如今全世界众口一词热捧中国,但这次中国政府的危机意识,却空前强烈。在大会前夕,我们就获悉有多个部委决策层全体下到基层,从而掌握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的“拐点”实情。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而与此同时,包括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多位政界权威,或从外地赶回或即将登机,而于百忙中拨冗到会演讲,只为与中国企业共筹冬粮、共渡难关、共搏“命运”。而他们在演讲中谈得最多的关键词,也正是“危机意识”。
与此呼应,当前处境较好的中国企业,也正是这几年危机意识很强的企业。比如在乳业、饲料信任危机中安然无恙、荣获本年度惟一“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的新希望集团。
“独善其身”并非痴人说梦
凛冽寒风中,人们都在迷茫中探问:金融风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美元霸权还能撑多久?风暴何时才到头?中国能独善其身吗?我们何去何从……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会议中,来自北大、清华这两大最高学府的周其仁、李稻葵,和代表金融界的金岩石等几位知名经济学家在演讲中,纷纷不约而同地对中国经济遭遇金融寒流的未来走势给出了积极乐观的评估——“独善其身”并非痴人说梦。
不论是对内反向操作,还是外出抄底扩张,甚至在衰退中崛起,他们各自惊人观点的背后,都是中国制造业30年来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中国市场未来30年依然广阔的开发空间。周其仁一句:“我们练就了一套卖东西的本事,没有练就买东西的本事——会买东西也是生产力”,其包含的机敏新思维,颇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他们已经看到了超越短期困难而更长远、更久远的光明未来。
最棘手的四大矛盾
学界看方向,企业务当前。
当经济界、产业界无人不言“金融风暴”时,以鄂尔多斯集团总裁王林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为代表的一线优秀企业家则敢于用素直之心坦言:当前的困难,难道都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我们自身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好?哪些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得太多?同时,我们在进步中又是否“跑”得太快、“转”得太硬、“拐”得太急了?当我们收到参会企业家现场发来短信感慨他们“太伟大”时,足见这是我们企业家的普遍心声。
对此,管理学家成思危提出当前亟需理顺四大关系——人治和法治;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集权和分权——可谓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地勾勒出了目前中国企业在外部风暴吹袭之余,我们自身存在的主要矛盾。
另外引人深思的,是金融风暴所暴露出的企业治理结构与整个商业模式的重大弊端。抛开道德,回归制度,是看待系统问题走向深刻、惩前毖后的开始。金岩石对于中国地产业从疯狂拍地到自挂磨盘这一“过山车”起伏的震撼解析,促使人们更加冷静、深刻地反思:贪婪纵然是祸首,而在贪婪背后纵容乃至驱动贪婪的机制性祸根,究竟是什么……
人常言:性格决定命运。借用温总理的话意,如果我们自身没有做好,就不要抱怨窗外风雨大,更谈不上拯救地球。
没信心比没钱更可怕
除了“风暴”,另一个与之对应的,就是“信心”。
“信心”,从分析师到胡总书记,从媒体到官员,面对金融风暴都在或正或反地频繁使用这个词。重建信心、重建市场信心、重建全球市场信心,着实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没信心比没钱更可怕。但说简单也简单,因为在微观上,既然病由心生,也就可由心治。
在危机中、在挫折中、在不确定中,拥有一种通透的心智、豁达的心态,正是我们每一个企业家抵御经营风险的重要修炼。本次会议上,文化学者于丹纵论“儒道兼济”、国学大师文怀沙笑谈“正清和”,都让我们紧张、受挫、焦虑、迷茫的心,获得了一份清新、一份松弛、一份超越、一份“冬天里的温暖”……
越是在命运的拐点,拥有哲学高度的平和淡定,越是现实竞争战无不胜的利器。正如文老先生那句赢得满堂彩的名言:“我喜欢疼痛,因为它证明我还活着!”
让暴风雨更猛烈些!
命运,虽然无法尽握掌中,但“坐以待毙”者,没有资格谈论命运。
是的,本次峰会,来自官产学三界的多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如今,中央拿出了四万亿巨资,不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开始果断行动了,我们企业呢?
本次大会,我们连用三场圆桌论坛探讨企业“过冬”问题,其间企业界精英之间迸发出了众多火花,让我们获得了众多令人振奋的新思维。特别是在严峻形势下,他们对传统产业、多元化战略、品牌联合、产能迁移等原先莫衷一是经营命题的重新审视与理解,越发深刻与全面,充满务实,不失理性,不乏激情,进而他们也看到了更多机遇。
基于此,来自珠三角的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发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豪言!
30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30年,在腥风血雨的拐点,面对前路多坎的命运,中国企业正手搭凉棚目光炯炯,大踏步勇敢迈出自己坚实的步伐。管理
责任编辑:缘 心
去年此时,人们都在谈论投资、谈论过热、谈论通胀。
那时,没有人想到我们会这样经历2008,会这样纪念改革开放,会这样开启我们的新30年。
18 年前,台湾歌手齐秦在CCTV高歌一曲:“你懂不懂得一种感觉叫做荒凉……你记不记得那年的冬天,特别地冷、特别地长……”18年后,它居然就像预言一样,成为了全世界载入史册的没齿记忆。
而《中外管理》杂志在今年初夏确定“第17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主题“迎战中国企业的命运拐点”时,虽然历经雪灾、藏独、地震的侵袭,虽然对于“不确定性”已有强烈认识,却仍没有想到,仅仅两个月后,“命运”竟然如此残酷登场,“拐点”竟然如此猝然天降。
去年,我们相信“命运的拐点”,依然取决于我们提前的预见,主动的追求,为的是更大踏步地提升。而如今,中国企业首先关心谁能“剩下来”,谁能活下去。
越迷茫,越需要前瞻
但我们的使命始终没有变——聚焦“新30年”。眼前发生再大的动荡,遭遇再强的寒流,中国企业依然需要战略性地往前看,追求前瞻。甚至说,越是前景不确定,越需要目光向前,越需要战略视野。因为大家都看得见的,就不叫战略,也无法先手获胜。
也因此,站在30年节点,从一开始,我们就无意“回顾”,而是继续“瞭望”。
于是,2008年11月2日,寒风中我们的大会迎来了空前踊跃的900位全国企业家火热相聚;11月4日,大会又在鞠躬致谢中欢送并祝福同样热情不减、涌动如潮的“中国脊梁”——这是历年以及同类企业峰会中极为罕见的。
这是时局的牵引,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开拓视野、理念领先”的价值观共鸣。
因为“危机意识”,所以没有危机
虽然如今全世界众口一词热捧中国,但这次中国政府的危机意识,却空前强烈。在大会前夕,我们就获悉有多个部委决策层全体下到基层,从而掌握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的“拐点”实情。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而与此同时,包括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多位政界权威,或从外地赶回或即将登机,而于百忙中拨冗到会演讲,只为与中国企业共筹冬粮、共渡难关、共搏“命运”。而他们在演讲中谈得最多的关键词,也正是“危机意识”。
与此呼应,当前处境较好的中国企业,也正是这几年危机意识很强的企业。比如在乳业、饲料信任危机中安然无恙、荣获本年度惟一“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的新希望集团。
“独善其身”并非痴人说梦
凛冽寒风中,人们都在迷茫中探问:金融风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美元霸权还能撑多久?风暴何时才到头?中国能独善其身吗?我们何去何从……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会议中,来自北大、清华这两大最高学府的周其仁、李稻葵,和代表金融界的金岩石等几位知名经济学家在演讲中,纷纷不约而同地对中国经济遭遇金融寒流的未来走势给出了积极乐观的评估——“独善其身”并非痴人说梦。
不论是对内反向操作,还是外出抄底扩张,甚至在衰退中崛起,他们各自惊人观点的背后,都是中国制造业30年来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中国市场未来30年依然广阔的开发空间。周其仁一句:“我们练就了一套卖东西的本事,没有练就买东西的本事——会买东西也是生产力”,其包含的机敏新思维,颇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他们已经看到了超越短期困难而更长远、更久远的光明未来。
最棘手的四大矛盾
学界看方向,企业务当前。
当经济界、产业界无人不言“金融风暴”时,以鄂尔多斯集团总裁王林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为代表的一线优秀企业家则敢于用素直之心坦言:当前的困难,难道都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我们自身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好?哪些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得太多?同时,我们在进步中又是否“跑”得太快、“转”得太硬、“拐”得太急了?当我们收到参会企业家现场发来短信感慨他们“太伟大”时,足见这是我们企业家的普遍心声。
对此,管理学家成思危提出当前亟需理顺四大关系——人治和法治;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集权和分权——可谓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地勾勒出了目前中国企业在外部风暴吹袭之余,我们自身存在的主要矛盾。
另外引人深思的,是金融风暴所暴露出的企业治理结构与整个商业模式的重大弊端。抛开道德,回归制度,是看待系统问题走向深刻、惩前毖后的开始。金岩石对于中国地产业从疯狂拍地到自挂磨盘这一“过山车”起伏的震撼解析,促使人们更加冷静、深刻地反思:贪婪纵然是祸首,而在贪婪背后纵容乃至驱动贪婪的机制性祸根,究竟是什么……
人常言:性格决定命运。借用温总理的话意,如果我们自身没有做好,就不要抱怨窗外风雨大,更谈不上拯救地球。
没信心比没钱更可怕
除了“风暴”,另一个与之对应的,就是“信心”。
“信心”,从分析师到胡总书记,从媒体到官员,面对金融风暴都在或正或反地频繁使用这个词。重建信心、重建市场信心、重建全球市场信心,着实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没信心比没钱更可怕。但说简单也简单,因为在微观上,既然病由心生,也就可由心治。
在危机中、在挫折中、在不确定中,拥有一种通透的心智、豁达的心态,正是我们每一个企业家抵御经营风险的重要修炼。本次会议上,文化学者于丹纵论“儒道兼济”、国学大师文怀沙笑谈“正清和”,都让我们紧张、受挫、焦虑、迷茫的心,获得了一份清新、一份松弛、一份超越、一份“冬天里的温暖”……
越是在命运的拐点,拥有哲学高度的平和淡定,越是现实竞争战无不胜的利器。正如文老先生那句赢得满堂彩的名言:“我喜欢疼痛,因为它证明我还活着!”
让暴风雨更猛烈些!
命运,虽然无法尽握掌中,但“坐以待毙”者,没有资格谈论命运。
是的,本次峰会,来自官产学三界的多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如今,中央拿出了四万亿巨资,不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开始果断行动了,我们企业呢?
本次大会,我们连用三场圆桌论坛探讨企业“过冬”问题,其间企业界精英之间迸发出了众多火花,让我们获得了众多令人振奋的新思维。特别是在严峻形势下,他们对传统产业、多元化战略、品牌联合、产能迁移等原先莫衷一是经营命题的重新审视与理解,越发深刻与全面,充满务实,不失理性,不乏激情,进而他们也看到了更多机遇。
基于此,来自珠三角的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发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豪言!
30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30年,在腥风血雨的拐点,面对前路多坎的命运,中国企业正手搭凉棚目光炯炯,大踏步勇敢迈出自己坚实的步伐。管理
责任编辑:缘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