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纸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报纸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更具自身的特点,创新自己的产品个性,从而在各类介质并存的环境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以原创能力体现报纸的生命力。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供给的丰富程度和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也影响了报纸的办报环境。在满眼皆是传播终端的环境下,谁具备更强的原创能力,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内容为王的理念,即使在数字时代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以渠道建设维护报纸的固有利益。报纸享受多年积累的丰厚资源,还没有应用到渠道的开发上。如果认识到位,应该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
以公信力守卫报纸的价值底线。只要报纸保持较高的权威性,即使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受众从数字媒体获取第一信息后,依然会回头翻报验证信息的真实。
以新技术拓展报纸发展空间。只有学习和熟练运用新的技术,掌握和研发新的技术,报纸才能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以文化底蕴彰显报纸的渗透力。现代人既需要快餐式的信息浏览,也需要充满文化张力的感性阅读。一张报纸如果能够在文化层面上被公众自觉认可,那自然无需过分担忧会被数字媒体取代。
以品牌价值重塑报纸影响力。数字时代,读者愿不愿意选择,决定报纸的价值。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体现的是读者对于报纸的喜爱和认可的程度。(江飞/《传媒观察》)
增强中国文化
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首先,探寻和坚守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和核心元素。中国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世代传承、不断延续,靠的就是富有生命力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遗传密码和核心元素。
其次,建构文化本土性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通过建构具有本土文化遗传密码、本体性状特色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全球性文化进行重构和创造性发展,找到中国文化重现辉煌、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路径。
第三,尽快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最主要的是要大力加强文化本土性的自信心、辐射力和影响力,使中华文化成为与其地理版图、文化传统、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中心文化。
第四,掌握和把握好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互动的合理张力。才能站在本土性与全球性相结合的文化多元的立场上进行权利平等的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第五,采取由近及远传播和文化亲近传播的策略。首先稳定并占领大中华文化市场,接着培育和发展亚洲文化市场,最后逐步进入甚至立足世界文化市场。
第六,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应该依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先集中力量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大城市或文化产业圈,集中力量培育和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文化产业和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邵培仁/《新闻记者》)
让虚假新闻无处遁形
自2010年11月23日起,一场“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专项教育活动在全国拉开帷幕。
好了伤疤不忘疼没有新闻真实,就没有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没有新闻真实,就没有媒体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在专项教育活动中,各地各新闻单位应以公开、透明的姿态,勇于自揭伤疤、自曝家丑,认真剖析虚假新闻典型案例,深刻自警自醒。
学习培训强根基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各地各新闻单位应紧紧围绕专项教育活动主题和目标任务,加强对编辑记者的教育培训。
制度建设筑坚堤杜绝虚假报道,制度往往是最管用、管长远的。各地各新闻单位应积极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制度执行,堵塞造成虚假失实报道的各种漏洞,努力形成防范虚假报道的长效机制。(张凌云/《光明日报》)
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流程
重大新闻报道策划有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主要从流程上分析。可把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流程压缩成三个环节:一是总体策划,二是过程控制,三是成果固化。抓好以上环节,并对每个环节不断完善和细化,使其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就能有成功策划。
具体来说,在选题策划上有三个层面需要注意:一是吃透选题,深度开发。二是策划要以我为主,明确体现编辑部意图。三是鼓励更多人参与研论。流程控制是策划运行中最薄弱的环节:1.全流程参与。要实现一个成功策划,实行项目制是一个很好的运作模式。项目制队伍固定,系统完成,有领军人物,一起策划、探讨、执行,一起解决问题,减少沟通成本,保证目标实现。2.深度沟通。一是策划者要把意图完整准确明白地传达给每一个参与策划实施的编辑记者。二是要保持持续沟通,要沟通到稿件完成。三是后方编辑对策划的总揽统筹十分重要,是内容制作的最后一关。3.应变能力。外地采访应早到现场熟悉情况,版面调控要有一定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增减版面。
(郑京湘/《新闻与写作》)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报纸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更具自身的特点,创新自己的产品个性,从而在各类介质并存的环境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以原创能力体现报纸的生命力。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供给的丰富程度和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也影响了报纸的办报环境。在满眼皆是传播终端的环境下,谁具备更强的原创能力,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内容为王的理念,即使在数字时代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以渠道建设维护报纸的固有利益。报纸享受多年积累的丰厚资源,还没有应用到渠道的开发上。如果认识到位,应该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
以公信力守卫报纸的价值底线。只要报纸保持较高的权威性,即使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受众从数字媒体获取第一信息后,依然会回头翻报验证信息的真实。
以新技术拓展报纸发展空间。只有学习和熟练运用新的技术,掌握和研发新的技术,报纸才能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以文化底蕴彰显报纸的渗透力。现代人既需要快餐式的信息浏览,也需要充满文化张力的感性阅读。一张报纸如果能够在文化层面上被公众自觉认可,那自然无需过分担忧会被数字媒体取代。
以品牌价值重塑报纸影响力。数字时代,读者愿不愿意选择,决定报纸的价值。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体现的是读者对于报纸的喜爱和认可的程度。(江飞/《传媒观察》)
增强中国文化
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首先,探寻和坚守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和核心元素。中国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世代传承、不断延续,靠的就是富有生命力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遗传密码和核心元素。
其次,建构文化本土性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通过建构具有本土文化遗传密码、本体性状特色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全球性文化进行重构和创造性发展,找到中国文化重现辉煌、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路径。
第三,尽快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最主要的是要大力加强文化本土性的自信心、辐射力和影响力,使中华文化成为与其地理版图、文化传统、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中心文化。
第四,掌握和把握好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互动的合理张力。才能站在本土性与全球性相结合的文化多元的立场上进行权利平等的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第五,采取由近及远传播和文化亲近传播的策略。首先稳定并占领大中华文化市场,接着培育和发展亚洲文化市场,最后逐步进入甚至立足世界文化市场。
第六,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应该依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先集中力量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大城市或文化产业圈,集中力量培育和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文化产业和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邵培仁/《新闻记者》)
让虚假新闻无处遁形
自2010年11月23日起,一场“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专项教育活动在全国拉开帷幕。
好了伤疤不忘疼没有新闻真实,就没有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没有新闻真实,就没有媒体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在专项教育活动中,各地各新闻单位应以公开、透明的姿态,勇于自揭伤疤、自曝家丑,认真剖析虚假新闻典型案例,深刻自警自醒。
学习培训强根基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各地各新闻单位应紧紧围绕专项教育活动主题和目标任务,加强对编辑记者的教育培训。
制度建设筑坚堤杜绝虚假报道,制度往往是最管用、管长远的。各地各新闻单位应积极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制度执行,堵塞造成虚假失实报道的各种漏洞,努力形成防范虚假报道的长效机制。(张凌云/《光明日报》)
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流程
重大新闻报道策划有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主要从流程上分析。可把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流程压缩成三个环节:一是总体策划,二是过程控制,三是成果固化。抓好以上环节,并对每个环节不断完善和细化,使其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就能有成功策划。
具体来说,在选题策划上有三个层面需要注意:一是吃透选题,深度开发。二是策划要以我为主,明确体现编辑部意图。三是鼓励更多人参与研论。流程控制是策划运行中最薄弱的环节:1.全流程参与。要实现一个成功策划,实行项目制是一个很好的运作模式。项目制队伍固定,系统完成,有领军人物,一起策划、探讨、执行,一起解决问题,减少沟通成本,保证目标实现。2.深度沟通。一是策划者要把意图完整准确明白地传达给每一个参与策划实施的编辑记者。二是要保持持续沟通,要沟通到稿件完成。三是后方编辑对策划的总揽统筹十分重要,是内容制作的最后一关。3.应变能力。外地采访应早到现场熟悉情况,版面调控要有一定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增减版面。
(郑京湘/《新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