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业并购浪潮的特点和动因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456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的中国并购活动非常活跃,甚至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大并购市场。其中家电业巨头的并购更是不容忽视。无论是成功了的TCL并购汤姆逊(Thomson)电视机生产,还是国内的海信集团收购科龙电器,都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家电业并购的风潮。
  并购的发展是与经济和产业状况紧密联系的。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家电产业将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但我国家电企业本身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长期稳定经营和研发力量、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同时,高新技术在家电行业的应用飞速发展,这势必造成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兴衰更替。而且会存在一些公司经营出现过失或者需要战略性调整,也会面临着通过并购重组来进行第二次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因而,并购重组将成为解决这些潜在问题的重要方式。
  2005年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反映各个家电行业已经形成了占领主要市场的品牌和企业。如彩电业的长虹、康佳、TCL;电冰箱业的科龙、海尔、新飞、美菱,占据全国61?郾1%市场;占据全国洗衣机业产量的76?郾7%是小天鹅、海尔、荣事达、威力、金松以及小鸭;空调业的五大巨头海尔、春兰、格力、美的、科龙占领50%以上的全国市场。
  该报告表明我国家电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在特定的产业阶段,并购必然会有呈现自身的特点。
  除了上述的较受关注的并购以外,还有斯威特零价格并购长岭、小鸭、美的入主荣事达科龙吞并威力厂等。纵观家电业的并购,可见被并购的对象不再是往昔业界的无名小卒,而是在国内市场甚至在国际市场的行业巨头。纷繁芜杂的并购活动看似杂乱无章的,但它们实际却存在清晰的规律。著名的咨询公司科尔尼曾经对全球公司的并购与产业集中进行了研究。发现所有的产业演进都是沿着一个单向S曲线的整合过程,都会经历起步、积累、聚集和联盟四个阶段。
  科尼尔定律认为,第三产业阶段市场集中相对来说已经比较高。这个阶段的并购活动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企业之间的并购主要是为了扩展核心产业的大宗并购,市场更加集中。在聚积阶段,采取的并购模式主要有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疑我国的家电产业已经走上了产业集聚的道路。并购和被并购企业都是从残酷的低价竞争中走出来的强者。所以在这个阶段更多的并购主要是同行业的横向并购,并且更多强调的强手之间的联合。同时由于我国家电市场的饱和,企业间的竞争势必延伸到了全球,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也成为我国家电产业并购的特点。
  1、同业并购,强强联合。暴利时代结束后,家电市场经历了残酷的低价战争,市场上留下了实力的比较雄厚企业,成为寡头。中国的家电产业走过了产业演进前两个阶段,产业未来的发展阶段将是逐渐走向更加集中,并且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这样的状况下要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选择合适的机会合并另一家的巨头已经成为不二的选择。
  事实上,众多并购案例也反映出,现阶段企业的并购对象通常都是那些拥有良好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畅通的营销渠道,以及先进技术的企业。一些在以前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甚至是国际著名品牌如今也成为了被并购的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家电企业的并购的动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占领更广阔的市场。一些企业由于地域的限制,只在某些地区拥有较好的市场份额,而在国内市场的其它区域销售量非常少。如果拓展市场通过构建新的销售渠道,成本通常来说非常高。而且消费者也存在着一定的消费偏好,品牌进入新市场困难也非常大。通过并购在其它地区有较好市场份额和畅通销售渠道的企业,整合双方已有的资源,可以以较低成本迅速进入新市场。海信并购科龙在一定程度可以说就是出于此目的。(2)进入新的家电领域。作为一个家电业巨头,通常都会想利用已有的资源进入家电业的其它行业,构建真正的家电航母。如原先是以黑电为主海信并购白电的生产商,以前从事空调生产的美的通过并购把触角延伸到了冰洗。因为尽管仍然是家电产业,进入新的一个行业,新建厂以及构建合适的销售渠道需要一定的时间。并购一个目标行业中已经成熟的企业,不但可以拥有完善的生产体系和管理团队,还拥有了良好的市场份额。是一种风险更低和回报更高的明智选择。
  2、产业发展新阶段——海外并购。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开拓海外市场是中国的家电企业海外并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来说,集聚阶段的并购模式主要是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中国家电业的自身研发能力不足,以合适的价格获得专利甚至是研发能力是海外并购纵向一体化的另一重要原因。(1)开拓海外市场。通常来说,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多从出口起步,而后是绿地投资,最后才是海外并购。因而,海外并购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的家电业相对于其它行业发展得较为成熟,也是较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行业。我国家电企业中有不少生产能力利用不足,随着国内相对需求的进一步萎缩,生产能力闲置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开拓海外市场成为必然。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家电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特别是发达国家,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最初,中国企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几乎是清一色的綠地投资形式。海尔是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进行绿地投资的先锋,分别在美国和菲律宾建厂。这种绿地投资的缺点非常突出,建设的周期较长,扩张的速度过慢。事实上海尔在海外的投资并不能算成功。在美国,海尔没有进入家电的主流市场,市场形象定位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有很大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商业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海外并购自然就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青睐。利用好原有企业的品牌、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就能增加了自身产品的销量。(2)技术动因。并购除了可以整合品牌资源,还可以整合全球研发资源。有不少著名的国际品牌在现阶段处于强化主业的考虑,纷纷从一些家电业中撤出。但事实上他们在家电业上拥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并购具有良好技术的企业,不但用合适的代价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还开拓了当地的市场,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日渐深入,虽然研究内容各异,但都围绕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不完全合约中,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和哪些贡献最难估计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可以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理论可以测算出非人力资本的贡献,而对人力资本的贡献却相对难以计量,加之人力资本所有者创造的无限性和监督的有限性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最
通常我们认为顾客是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他们是企业的上帝。企业失去了顾客,就失去了市场,就无法实现经济利益目标。而员工是企业的雇员,在企业支付其相应报酬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劳动,为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目标服务,二者之间只是简单的劳动契约关系。然而基于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近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学家和管理者们却认为:除了树立“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外,还应树立“员工是上帝”的理念。这是因为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 Inc.咨询公司在1990年提出的.最早发韧于制造业,后逐渐扩展到其它行业,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代名词.从ERP的发展起源来看,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