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与家长交流低效的误区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力”是物理学的经典概念,教育也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高效的教育意味着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因此目前班主任、科任教师越来越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以期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形成合力,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但是,一些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探讨这一问题。
  什么情况属于教师与家长的低效交流?首先我们应该先厘清教师与家长交流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教育学生的理念、目标、方法等达成一致或者相互理解、认可;其次,就学生的目前在校和在家的生活、学习状态进行信息的相互反馈;再次,对学生特定的问题进行处理;最后,教师通过与家长进行交流以促进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感情。但是,如果交流行为不当的话,就会导致教师与家长交流的目的难以达成,这种交流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一、时机不恰当
  什么是时机不恰当?即教师选择与家长交流的时间节点不合适。特别是很多教师喜欢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我们的经验中得知,家长在接到因自己孩子犯错而必须与教师交流的通知时心情往往是很复杂和忐忑的,绝大部分家长第一时间考虑的却是怎样快速地解决此事,因此往往满口承认错误,只求教师“放过一马”。这样教师与家长交流的根本目的——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根本没有达成。这个时候的交流是不是很低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否发挥家长的“监护人”职责的威慑效应也是令人怀疑的。所以,教师与家长交流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除非涉及学生人身安全或者违反重大纪律规定,否则最好等一等,过一段时间,尽可能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与家长交流。
  二、定位不准确
  定位不准确是教师在与家长交流中也很容易犯的错误。教师在与家长交流前是否想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什么地位,家长处于什么地位,三者分别有哪些权责和义务。比如,很多教师喜欢和家长大谈学习方法,看上去家长很喜欢,因为围绕家长最喜欢谈论的话题——孩子的学习。曾经有一个阶段笔者也喜欢这样做,但是后来发现这起不到多大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行为习惯。虽然说家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是很难直接引导的。但是部分教师对于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却没有进行了解,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方法不当。比如我班W同学,行为习惯差,但自主性强,在与其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父母对“民主管理”认知有误差,忽视了给予孩子各种权利的前提是遵守规则。于是开诚布公地和她的家长交流这一问题,家长也意識到自己教育理念的偏差,在以后对W同学教育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家长的配合很到位。
  三、指向不明确
  许多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谈天说地,茶水喝了几杯,教育理念相当具有感染力,但是家长在事后却感觉没有抓手,茫然不知师者何意。这就是指向不明确。首先,教师在与家长交流伊始就没有预设交流的主题,往往是“进门开聊”的状态,如果在班级成立伊始,教师希望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和家长,那么这种交流方式还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在教师对学生有了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应该避免,最好能够做到每一次交流都有主题。其次,是因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务虚,缺乏行动设计与支撑。比如我班S同学,学习习惯较差,但是他的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愿意也有时间在家中督促他的学习。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再讲一些重视学习这样的空话,交流肯定是低效的。所以笔者和他的家长给他精心设计了每月学习量化和检查表,让家长在交流过后真正行动起来。
  四、应变不灵活
  因为家长的素质差异很大,特别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我校的家长构成更是复杂多元,故而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多元和多样的,在交流过程中也充满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灵活多变。如果教师满口专业性词汇,语调冷漠,沟通肯定是低效的。而对于是企业职工的家长,教师也必须要做好精心的准备,不然很容易被家长牵着思路走,交流同样低效。比如,我班Y同学的父亲是**钢铁集团的中层领导,我第一次家访的时候他拿出了笔记本对我说:“关于我们家Y我想和老师讲几点……”在认真地听取了家长的反馈后,笔者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位父亲他对孩子要求较高,也比较负责任,但是一个典型的“严父”,笔者从与孩子的交流入手,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成功将家访内容带进预设的主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分析在当前这样一个教师与家长合力教育成为新常态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提升与家长交流的能力,避免出现交流低效的情况,才能更好地达成“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邱俊(1987— ),男,江苏阜宁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和班主任管理。
其他文献
对象性思维是一种通过对主客体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将思维者和思维对象一分为二,也就是将被思考者完全对象化、概念化来进行逻辑分析和理性认知的一种思维方法。近代以来,人类
目的探讨手部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48例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在围手术期从心理护理、患者的休息与体位,术后皮瓣、疼
目的评价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心肌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 I)的效能。方法采用双盲、自身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分别采用科
由于汽车滚装船运输货物性质和建造设计的特殊性,在发生火灾、碰撞、搁浅等事故时,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3起汽车滚装船典型事故进行分析,就汽车滚装船的
互联网给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教育。中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互联网多元信息的影响下,中职生德育工作
目的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报告内容,提高综合报告质量。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体系、改变培训方式并提高培训效果。结果
目的探讨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左心腔声学造影(LVO)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伴室壁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
高中生自我领导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本文在阐述自我领导力的内含与培养途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通过开设课程、创建平台、组织活动培养学生自我
以绘画的观看方式理论和符号结构分析方法,对作为符号的绘画之"味"或"意味"进行学理解读,在一般意义上分辨和比较抽象画的人工观看方式、写实画的自然观看方式、写意画的艺术
在国家逐步实现全民社保普及的过程中,由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给具体的实施形成一定的困难,而在人力资源的流动过程当中,社保转移接续问题成为最严重的困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