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PV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同时,语文教材大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语文课必须把教学语言和文学语言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本文以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背景,摭谈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生成与运用。教学艺术是语言艺术,教师能否具有较高的教学语言艺术,正是衡量教学艺术精湛程度的一杆标尺。语文教师更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1.导人语——扬波掀澜。一堂语文课,一开始教师的语言就应该像清泉畅流,似小溪出谷,做到“转轴拨弦三两声”、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一下子扣动学生心弦。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一下子把学生导人了美好的学习氛围,吹暖了学生的心田,撩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冲动,激起了学生求知的饥渴心理,使学生的脑海里扬起了波澜,在心中升腾起对大自然热爱和向往的情感。
  2.提问语——撩拨心弦。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无数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识海洋中思索、寻求,从而不断地活跃思维,开拓思维,积极思考。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难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要使提问富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使课堂不时笼罩在疑问的“迷雾”中,虽虚无缥缈,却神奇诱人,学生乐于在这迷雾中求寻和追索,由此使他们的认识得到升华,能力经受考验,当他们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一定会获得更新、更浓、更久的感受。笔者曾听过一节七年级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在课堂上,当老师那富有深情的语言询问孩子们: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船长随着船慢慢的沉人海底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当时听课的我被老师那富有激情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正是他那独特的语言魅力使得学生们在回答的时候被船长那崇高的精神打动了,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教师的语言具有多么感人的魅力呀1
  3.点拨语—一拨云见日。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既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通过似乎看得见、摸得着的描绘,在脑海里重现场景、感知故事、认识人物、思考问题。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岳阳楼记》时,使用了这样的教学语言:“作者描绘的又一幅图画是洞庭清明图:风和日丽、景物鲜明,湖上微波荡漾、天空万里无云,绿水蓝天相映、上下一碧万倾,水中鱼儿游戏、湖面水鸟成群,鱼儿来往翕忽、鸟儿或飞或停,岸上芳草茂密,浓郁馨香醉人。作者把水上。水下、湖面的景物信手拈来,组成画面。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既有静态的景,又有动态的景。让你不仅用视觉看到赏心悦目的景色,而且用嗅觉闻到沁人肺腑的清香。如果在夜晚,景色则更加迷人:清风徐来,烟雾全消、皓月如洗,一泻千里。湖面上泛着金色的涟漪,水底下嵌着皎洁的月影。”这段话鲜活清新,绘声绘色,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老师用浓郁的抒情色彩的语句,形象地把课文中描写的洞庭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把文章的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
  4.评价语——如沐春风。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这样,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无限。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完整,可以耐心地说:“也许有的同学还有新的见解,你想不想听一听?”如果在讲课时本来是想设置一个问题,让大家有思考的机会,而有的同学却冷不丁地突然冒出一句,可以开玩笑似地伤心地说:“反应真快,如果能给其他同学一次机会就好了。”使学生容易接受。
  5.总结语——余音绕梁。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比如,一位教师讲完《荆轲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人生失去r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这样的课堂收束,学生怎能不受感动呢?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但是学生要学的科目很多,要学的知识很多,学生怎么才能在课堂上既学到知识,又不太累。教师怎样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的最优化,最大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
期刊
摘要:对学困生的转化,首先应对其学习的状态、表现、形成这种学习状态、表现的背景及转化途径进行研究;突破重分数不重素质的错误观念;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转化过程中,应让其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和情境,针对不同的重点,发挥不同的作用,最终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这里谈到的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正常的学习环境中,学科水平较低,达不到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转化,是我们
期刊
摘要:兴趣就是喜欢好的情绪,就是使知者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欲望的心理,想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动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着装、语言和思想行为  1.教师仪表大方、得体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
期刊
摘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幽默感,才能更好的叫学生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轻松自如的把枯燥的数学概念原理理解并能灵活应用。而数学教师的这种幽默是要不断的在生活中具有细腻的观察能力,还要有一种知识的联想能力,能有一种把数学和生活想结合的能力。教师具备了折中能力,也就能把学生感染也具有把数学和生活想联系的能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也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学会不是目的,会学才识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富有
期刊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较强的实效性,教师不仅需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对教材清晰地把握和对学生清楚地了解,而且需要采取符合课堂实际的教学方法。前者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后者是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高中思想政治是高中课程科目中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
期刊
摘要:数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反应敏捷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学科。数学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数学修养将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中阶段则应可能充分反映学习者对数学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习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笮,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
期刊
摘要:为人师表,必须以身作责。从自我的思想政治教育做起,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必须首先武装自己;坚信马列主义,才能卓有成效地传播马列主义,也才能真正搞好理想信念教育。   共产党人的政治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和科学的世界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从体育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口语与非口语的互动,肢体上的接触均较其他科目频繁且多样化。所以,在有效实施新课标中,教师是否掌握师生关系沟通技巧,就成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我认为,有关师生沟通的技巧主要体现在情感沟通、信息沟通和意见沟通三个层面上。‘  一、情感沟通  师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而不良情绪则对课堂教学有极
期刊
摘要:古往今来的学者都高度肯定和十分重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从现状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欠缺,学生形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出问题的不良习惯,并且在回
期刊
摘要:好的教学应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即时消化,鲜明的教学个性必然能够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智和价值认同。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同样体裁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众多政治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观点。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