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作为历史悠久、千古流传的文学体裁,是一门具有审美特点的语言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个重要的模块,诗歌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且对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诗歌教学,本文就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进行浅略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诗歌教学;策略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意境的分析,对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挖掘诗歌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仅就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感悟,浅略探究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兴趣培养策略
  诗歌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诗歌以其精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具匠心的构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辉煌壮丽的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除了对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外,还需对现代诗歌有所感悟,现代诗歌相比于古代诗歌具有内容开放、形式自由、高度概括、注重修辞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诗歌教学也是一样。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1.吟诵
  诗歌的音乐美是它最大的特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都一种很强的乐感,在吟诵的过程中往往为诗歌的节奏所牵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古代诗歌朗朗上口,现代诗歌语言优美,都是吸引学生学习诗歌的因素,而吟诵是学生感悟诗歌美感的第一步;古人云,“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吟诵的首要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对于诗歌“语感”。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理解而感觉诗歌晦涩难懂,教师可以先不要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意境,而是让学生无需考虑其他因素,全身心投入地进行朗读,最好达到吟诵的程度,学生会幻想自己就是诗人,处在诗人所在之地,感受诗人所感受之感,进而想进一步探知诗歌的真正意境,明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勤思
  所谓勤思,不仅是指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过程中加强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对诗歌的赏析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勤思的基础是多读,“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诗歌有比较通透的领悟以及独到的见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特点,在解读上具有多义性,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思而知其意,而且要多角度、多层面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解读,这样学生以思索研究的态度进行诗歌赏析,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调动自己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美育策略
  基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诗歌教学既是知识教育又是美育教育,诗歌鉴赏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学生的情感需要,在诗歌的讲解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在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1.感受法
  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习积累的产物,在诗歌教学中注入审美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感悟作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感受法作为审美教育最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为学生描绘出生动鲜明的审美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感,激发学生进入文本去欣赏去感悟。例如,教师在陆游的《游山西村》的教学中,可以用一种明朗愉悦的语调为学生描绘山西村古朴而富有生趣的民风,通过多媒体中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体悟诗人对山西村的向往之情。
  2.鉴赏法
  提到诗歌教学就离不开对于诗歌的鉴赏,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凝练,因此,我们在诗歌的鉴赏过程要做到字斟句酌,从作品的细微之处感悟诗人的用心良苦,从中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韵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首先,品鉴字词。字词是诗歌创设意象、营造意境的基础,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品鉴能力。例如,在讲授晏殊的《蝶恋花》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绝妙之处,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凋”字改成其他的动词,比较此句的表达效果,会得出“凋”的运用,使得秋天的萧索悲凉的景象跃然纸上,对诗人的伤感之情表达得最为深切。
  其次,品鉴名句。一首名传千古的诗歌总有一两句让人们随口就可以吟出,而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画龙点睛的同时留给人们余音绕梁的美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名句品鉴方面也要有所注重。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同时天涯沦落人一句进行重点赏析,加强对整个篇章的把握。再次,品味意境。意境作为诗歌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发挥想象的审美空间,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每首诗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意境,如果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抓住诗歌的意境,就会在对诗歌原有理解上进一步升华。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通过对诗中明月、松林、流水等意象的描述,表现山居的静谧、和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探究诗歌中的精华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审美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本文从兴趣策略和美育策略两个大方面,分点论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沈首梅: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林子:步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误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3]冯宝媛: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讨,新课程(中),2012年第03期
其他文献
梦可保护大脑□梦真做梦不仅不会影响睡眠,而且是保护大脑健康所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的一环。据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在睡眠时会产生有梦催眠肽和无梦催眠肽两种物质,梦多的
期刊
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s lym-phom a,HL )是一种具有特殊组织学形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由于 HL的病变多样 ,病理诊断始终是诊断中的一大难题 ,即使是具有相当经验的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更为人们所关注。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敏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最实际和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一,不会交际就意味着无法与人交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语交际日
“要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就必须不断提高安全科学技术含量”.这是沈斐敏教授30年来默默奉献于安全科研教学事业的不竭动力和不断孜孜追求的目标.作为长期从事安全工程及技术教
原发于鼻咽部的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结外淋巴瘤 ,在病理形态、临床表现及自然病史等方面与原发于淋巴结的淋巴瘤有很大差别 [1 ]。我院 1992年—2 0 0 2年间经病理学确诊
为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合理治疗及其疗效 ,对我院 1990年 1月至今所收治的 2 6例 NHL 作一临床总结分析 ,初步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