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选文字频统计分析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xiaop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家语委“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言文字状况调查与研究”的内容,我们首先对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现代选文进行了初步的字频统计分析。
  
  一、统计情况
  
  我们统计了语料中的每一个汉字的出现次数及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的”字。共出现8964次。频率4.3261%。这个频率远远高于其次的“一”“我”“了”“是”“不”“在”“他”“有”等字,“一”的频率是1.9637%,“有”的频率1.0058%。出现频率最低、仅出现一次的字有517个,包括“鼾”“诣”“桨”“梧”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发表时未能显示全部统计结果。全部统计结果我们将在结题报告中列出。之前我们可随时向需要该资料的研究者提供。这次统计的语料误差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字频数值保留小数点后面四位数字。
  下面列出的是本语料中频率最高的100个字的出现次数和频率(%)。
  
  二、影响字频的因素
  
  1、早期现代选文的影响
  在早期现代选文中,有些词的用字与现代汉语规范用字不同。例如,结构助词“的”往往写为“底”。是非问语气词“吗”往往写为“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统计结果。在我们的语料中,作为是非问语气词的“么”有6处,分别出现在鲁迅的《风筝》、郑振铎的《海燕》和朱自清的《背影》中。
  
  2、方言的影响
  选文中个别用字受到了方言的影响。例如“司务”,丰子恺的《山中避雨》中出现了“裁缝司务”,其中“司务”注释为“对手艺工人的尊称”。现代汉语词汇中没有“司务”,这里的“司务”当为“师傅”的别字。而这两个别字的出现,是受到了方言的影响。现代汉语的翘舌音“师”,在吴方言中发音为平舌音,如“司”;清声字“傅”,在吴方言中发音为浊声,如“务”,于是“师傅”写成了“司务”。
  
  3、选文偶然性的影响
  教材选文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当选文语料并非足够大时,这种偶然性也就成了影响字频的重要因素。例如,“莎”字不是常用字,然而由于有了海伦·凯勒写莎利文的《我的老师》。就使“莎”字的出现频率高于某些常用字。
  
  三、两个最重要的数据分析
  
  1、语料中的非常用字
  出现在语料中的非常用字有801个,出现次数共2663次。出现频率共计1.1336%。这说明,从用字角度来看。选文不偏,适于初中生学习。在教材选文中,一些非常用字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某些非常用字的出现是有益的,如出现在本语料中的“蔡”“迪”“卉”“驶”等。
  
  2、未出现的常用字
  统计结果显示,现代选文中未出现的常用字有324个。其中次常用字276个。这个数量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又把古白话小说的选文放进语料。统计结果是未出现常用字303个。其中次常用字260个。最后,我们把文言诗文也放进语料,统计结果是未出现常用字250个,其中次常用字218个。现照录于此;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在选文中未出现的常用字,有的在教材行文中出现了。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字”中有“楷”字。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蝇”字。
  
  四、相关建议
  
  1、关于教学的建议
  上述统计分析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语料中,有72个常用字(其中次常用字56个)未出现在现代选文而出现在文言文中。这些常用字的掌握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养成是不可或缺的。这说明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识字教学。72个常用字照录于此:
  2、关于考试命题的建议
  上述分析还说明,教材选文中有一些非常用字。这些非常用字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教材选文是有机的,不可能只按常用字机械组装。也不应当为了避免个别非常用字而舍弃文质兼美的选篇。但我们必须清楚,这些非常用字不在语文课程目标之内。因此不应当进入命题范围。对于课文中非常用字的态度应当是,学生掌握了更好,没掌握也不苛求。不少命题者对教材选文中的常用字和非常用字不加区别,甚至专挑生僻的难字,这是错误的。例如,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中的“嗫嚅”“迤逦”均不在常用字范围之内,但有些考卷却要求学生默写或注音。命题者应当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观念。克服命题的随意性。国家语委公布的3500常用字,应当作为教师常备的教学资料。
  3、关于教材编选的建议
  认识3500常用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教材的编选责无旁贷地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而这些常用字最好全部出现在选文中。尽管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教材行文中学习汉字,但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在选文中学习汉字既有较好的语境。又比较集中。历来的教材编选。对于选文用字情况,都只是直观地、模糊地把握。我们认为。在计算机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初中语文教材的编选应自觉地全面落实3500常用字。具体办法是在教材定稿前,先行统计3500常用字的落实情况,对于未出现的常用字,通过更换、调整选文,有针对性地尽可能落实。当然,要求百分之百地落实。可能是苛刻的,也许很可能为了某一个常用字来选择一篇课文。据了解,《大学生英语》教材,能做到覆盖四级考试规定词汇的99%。那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是不是也能覆盖3500常用字的99%呢?
  当然,在初中教材选文中未出现的常用字很可能在小学教材中已经出现过。但由于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都有不同的版本,而且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并不一定使用同版本的教材。因此,初中语文教材的编选还是应当坚持尽可能落实3500常用字的原则。
  4、关于课程标准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识字写字能力,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当掌握3500常用字的要求,这是正确的,积极的。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只掌握3500常用字是不够的。例如本语料中出现的“蔡”“迪”“卉”“婪”“冉”“霄”“诣”“驶”“叩”“楞”“浒”等字,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初中生应掌握的字应当是有别于“常用字”的“教育用字”。当然教育用字的主体仍然是3500常用字,但还不够。应当包括上述一些非常用字。因而“教育用字”的数量应当略大于“常用字”的数量,比如3600或3800。迄今为止。还没有“教育用字”的权威文件。我们期待着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力量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教育用字的确定,不仅要考虑语文教材,而且应当考虑数理化等非语文教材,这些课程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汉字,绝大部分应当进入教育用字的范围。如果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命题必须用到这个字,就说明这个字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或文化素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其他文献
我一直对一线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充满敬意,因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每一个教学“点子”都是教师心血的结晶。虽然这些“点子”最后可能没有完全实现教师的教学追求,但其中蕴藏着珍贵的教学艺术的萌芽。甚至可以说,这个阶段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但是,教学艺术的渐臻“无形”必然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当教学形式简单下来,而课堂的容量反而饱满、学生的思维反而灵动起来的时候,“艺术”就真正降临了。所以,年轻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精神胜利法一直是人们评论不休的话题。具有精神胜利法的阿Q还逐渐跨越了文学界的门槛。走入其他学科的研究视野,成为一个跨学科、跨世纪、跨文化的现象。但总起来看,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文学和美学领域,且对其批评多于谅解。文本解读多于心理解读。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期为它提供一个本原意义的心理学解释。    一、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实质和适
小说《麦琪的礼物》写一对夫妻在圣诞节把自己仅存的最好的、最贵的东西变卖了,买了礼物,奉献给自己的爱人。在一般情况下,所送的东西,应该是最有用的,才能成为对方最珍惜的。如果小说情节按这样的思路发展:双方拿到对方的礼物,非常合用,一起欢喜不尽,就不但没有《麦琪的礼物》这样的格调,而且连一般小说的水平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的满足,淹没了精神和情感,就会失去审美价值,就落入俗套了。如果换一种写法:
所谓教育,我认为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融入了我们所处的环境。所以,我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自传就是回顾我曾用双脚丈量过的路。  远征的开始  如果说12年的时光是一次远征,那么当我好奇的踏入小学校门时,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迈出了远征的第一步。很感谢我的小学是在宏光市逸夫小学度过的,因为这所学校给予我的最大财富是一种道德的启蒙。这样的启蒙源自这所学校良好的校风。每个在这所学校的学生,都会被告知什么时
随着“车奴、房奴、卡奴”等词语逐渐进入日常交际,人们对于“奴”族词语已经不再陌生。最近“奴”字家族又出现了“榜奴”这样一个新成员:  (1)求职小心成榜奴,适合自己最重要。(新浪博客)  (3)各个高校的BBS的就业版上,企业资产、升学率、薪资排名等各种名目的排行榜很多,很多大学生将这些排行榜上的企业作为自己择业的主要目标,无意中成了这些不知科学含量为几何的排行榜的“榜奴”。(百度贴吧)  (3)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语文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随着交流的加强,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以汉语为母语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教材。两岸同宗同源,教材研制方面应该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中华文学经典,必然受到教材编制专家的关注。该文被台湾翰林出版社出版的《国文2》上册(2007年8月,以下简称翰林版)选
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几乎都以“提出问题一师生对答一小组讨论一教师总结”作为模式,必须的“引领”少了,必要的“点拨”特别是“矫正”少了。笔者认为,这种以问题为起点,靠浅层讨论来运行的模式,只是对课程理念的表层理解。本文试从教师德行和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自主、合作、探究的人文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从现代社会培
编者按:柳斌,1985年任国家教委副主任,1989年到1994年,兼任国家语委主任,1994年起兼任国家总督学,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学校作为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基地,承担着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规范语言文字应用习惯等任务,学校的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应用影响着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他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课,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伍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从阅读感受上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
【摘 要】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是北京大学实施“明师培养计划”的现实背景。该计划为有从教意愿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提供专门、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研究课程,探索以非学历课程计划形式开展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探索破解学术性与师范性失衡关系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教育 综合大学教师教育 明师培养计划  2020年12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和校团委联合推出了北京大学“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