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蓬安县是一个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多的县,但从近年全县国民经济发展来看,又是一个水资源贫乏,水污染较重,干旱十分频繁的县。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滚滚而下的嘉陵江水纵贯县内11个乡镇没有得到有效充分利用;二是有现有水资源污染严重;三是灌溉设施年久失修,灌溉方式落后。针对上述问题,蓬安县通过近年来抗旱工作实践,从宏观、系统、全面的角度,转变抗旱工作思路,更新观念,有效地组织开展抗旱减灾,有力促进蓬安抗旱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蓬安县是一个水多的县,但又是一个缺少、水污染较重的县。近年来水少、水污染状况显得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强防旱减灾工作是新时期蓬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从全国和蓬安抗旱工作的实践表明,抗旱减灾工作要立足本地区实情,从宏观、系统、全面的角度出发,实现五个方面的思路转变,以不断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
一、樹立水危机意识,实现由应急抗旱向全方位抗旱的转变
蓬安县尽管有滚滚而下的嘉陵江水纵贯11个乡镇,但是嘉陵江沿岸和各中小型水库在60~70年代修建的提灌站及配套渠系目前已严重损坏,国家项目资金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完全保证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和重建,群众自筹又受多种原因制约而无法进行,致使嘉陵江水提不到两岸,工程水进不了农田。加之,全县绝大部分乡镇基本上是十年九旱,特别是2006年川东北地区罕见的大旱和2009-2010年西南地区大旱更突显出水在我县的珍贵。长期以来,我县在对待干旱问题上,往往认为抗旱是季节性、应急性、局部性的,警惕性不高,旱情如果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不仅是夏旱、秋旱,全年任何时候都需要水资源的支撑。而对春旱、冬旱,往往容易产生麻痹思想,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还不够。从这种意义上说,必须进一步增强水危机意识,增强做好抗旱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全年防旱抗旱的思想,时刻绷紧抗旱这根弦。在工作部署上,应立足常规,而非应急;在水资源的调配中,既要考虑年际的,更应考虑年内各个阶段的用水需求。
二、加快水源配套工程规划修复和旱情预测预报,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
完善水利设施规划,加快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修复,是我县防旱抗旱减灾工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主动防旱抗旱的基础。当前要在水利工程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农村饮用水和重点企业用水规划。规划中,要明确提出不同区域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要加快多元化、多层次水源工程的建设,重点要加快大中型水源规划建设与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加强中小型水库、塘堰、渠系三大设施的建设与修复,特别是60~70年代修建的工程,恢复原有水资源存量配套的灌溉面积,做到工程水能蓄得起,干旱来临时放得出,群众受得了益,从而减少灾害对农业和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同时,结合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公有私营、协会管理、私有私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建管形式,形成多层次水源工程网络体系。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想方设法延长干旱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变被动为主动,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
三、拓展服务范围,把抗旱服务由农业向整个国民经济领域服务转变
严重的干旱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水资源的短缺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在工业及乡镇等各领域,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城镇供水的影响显得十分突出。2006年以来全县39个乡镇就有30个乡镇严重缺乏饮用水。对此,抗旱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变单目标为多目标,把抗旱减灾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统筹考虑。要加强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水源水质的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各行各业的用水需要。目前,由于水资源的相对短缺,在现有供水条件下,要保证城乡供水安全和工农业用水需要,必须走开源节流的路子。对于蓬安县来说,水资源承载力的边界是可以扩大的。可以通过实施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嘉陵江纵贯蓬安县境内11个乡镇,一方面要大力新建各种提灌设施,将原有渠系修复,保证在大旱之年能迅速把水提到两岸,另一方面,要建立优良的管理运行机制,让在干旱来临能即时把嘉陵江水提得上来,老百姓用得起,用得放心,保证嘉陵江两岸群众用水需求。再者,要把已损毁的水利工程配套渠系即时修复或重建,保证现有工程水能顺利地流向农田,流向急需水源的地方。
节流方面,要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是用水大户,必须走节水、高效、生态农业之路。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做到既节水又增收。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步伐。重点搞好田间灌溉工程配套和渠道防渗,改进地面灌溉条件,适当发展喷灌和滴灌。对缺水乡镇要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发展,着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服务业。同时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减少废水、污水排放。特别限制污水企业在蓬安县的落户,发挥水费价格杠杆调节作用,通过科技进步促进节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限制不合理用水,利用经济手段鼓励节水。
四、加强水污染防治,实现单纯注重水量向注重水量水质转变
近年来,一些乡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将一些水污染企业引进本地,加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造成水资源污染加剧。部分乡镇甚至身在“水乡”却“望水兴叹”。要解决蓬安干旱缺水问题,必须将防治水污染和治理水土流失结合起来,全面取缔肥水养鱼,还所有水利工程一库清水,切实保护水环境,实现水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控制为主的战略转移,全面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污染排放单位的审核和监管。把水资源保护与加强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与安全用水结合起来。
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开展抗旱工作
长期以来,加强领导,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蓬安县在开展抗旱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依法抗旱的重大意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抗旱也不例外。我国已经加入WTO,抗旱工作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来规范。同时,利用经济、技术手段推动抗旱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必将大大提高我县抗旱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总之,要以水法和抗旱条例的实施为动力,进一步更新观念,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更加有效地组织开展抗旱减灾,促进蓬安抗旱工作再上新台阶。
蓬安县是一个水多的县,但又是一个缺少、水污染较重的县。近年来水少、水污染状况显得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强防旱减灾工作是新时期蓬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从全国和蓬安抗旱工作的实践表明,抗旱减灾工作要立足本地区实情,从宏观、系统、全面的角度出发,实现五个方面的思路转变,以不断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
一、樹立水危机意识,实现由应急抗旱向全方位抗旱的转变
蓬安县尽管有滚滚而下的嘉陵江水纵贯11个乡镇,但是嘉陵江沿岸和各中小型水库在60~70年代修建的提灌站及配套渠系目前已严重损坏,国家项目资金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完全保证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和重建,群众自筹又受多种原因制约而无法进行,致使嘉陵江水提不到两岸,工程水进不了农田。加之,全县绝大部分乡镇基本上是十年九旱,特别是2006年川东北地区罕见的大旱和2009-2010年西南地区大旱更突显出水在我县的珍贵。长期以来,我县在对待干旱问题上,往往认为抗旱是季节性、应急性、局部性的,警惕性不高,旱情如果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不仅是夏旱、秋旱,全年任何时候都需要水资源的支撑。而对春旱、冬旱,往往容易产生麻痹思想,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还不够。从这种意义上说,必须进一步增强水危机意识,增强做好抗旱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全年防旱抗旱的思想,时刻绷紧抗旱这根弦。在工作部署上,应立足常规,而非应急;在水资源的调配中,既要考虑年际的,更应考虑年内各个阶段的用水需求。
二、加快水源配套工程规划修复和旱情预测预报,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
完善水利设施规划,加快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修复,是我县防旱抗旱减灾工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主动防旱抗旱的基础。当前要在水利工程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农村饮用水和重点企业用水规划。规划中,要明确提出不同区域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要加快多元化、多层次水源工程的建设,重点要加快大中型水源规划建设与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加强中小型水库、塘堰、渠系三大设施的建设与修复,特别是60~70年代修建的工程,恢复原有水资源存量配套的灌溉面积,做到工程水能蓄得起,干旱来临时放得出,群众受得了益,从而减少灾害对农业和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同时,结合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公有私营、协会管理、私有私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建管形式,形成多层次水源工程网络体系。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想方设法延长干旱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变被动为主动,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
三、拓展服务范围,把抗旱服务由农业向整个国民经济领域服务转变
严重的干旱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水资源的短缺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在工业及乡镇等各领域,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城镇供水的影响显得十分突出。2006年以来全县39个乡镇就有30个乡镇严重缺乏饮用水。对此,抗旱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变单目标为多目标,把抗旱减灾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统筹考虑。要加强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水源水质的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各行各业的用水需要。目前,由于水资源的相对短缺,在现有供水条件下,要保证城乡供水安全和工农业用水需要,必须走开源节流的路子。对于蓬安县来说,水资源承载力的边界是可以扩大的。可以通过实施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嘉陵江纵贯蓬安县境内11个乡镇,一方面要大力新建各种提灌设施,将原有渠系修复,保证在大旱之年能迅速把水提到两岸,另一方面,要建立优良的管理运行机制,让在干旱来临能即时把嘉陵江水提得上来,老百姓用得起,用得放心,保证嘉陵江两岸群众用水需求。再者,要把已损毁的水利工程配套渠系即时修复或重建,保证现有工程水能顺利地流向农田,流向急需水源的地方。
节流方面,要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是用水大户,必须走节水、高效、生态农业之路。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做到既节水又增收。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步伐。重点搞好田间灌溉工程配套和渠道防渗,改进地面灌溉条件,适当发展喷灌和滴灌。对缺水乡镇要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发展,着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服务业。同时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减少废水、污水排放。特别限制污水企业在蓬安县的落户,发挥水费价格杠杆调节作用,通过科技进步促进节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限制不合理用水,利用经济手段鼓励节水。
四、加强水污染防治,实现单纯注重水量向注重水量水质转变
近年来,一些乡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将一些水污染企业引进本地,加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造成水资源污染加剧。部分乡镇甚至身在“水乡”却“望水兴叹”。要解决蓬安干旱缺水问题,必须将防治水污染和治理水土流失结合起来,全面取缔肥水养鱼,还所有水利工程一库清水,切实保护水环境,实现水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控制为主的战略转移,全面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污染排放单位的审核和监管。把水资源保护与加强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与安全用水结合起来。
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开展抗旱工作
长期以来,加强领导,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蓬安县在开展抗旱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依法抗旱的重大意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抗旱也不例外。我国已经加入WTO,抗旱工作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来规范。同时,利用经济、技术手段推动抗旱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必将大大提高我县抗旱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总之,要以水法和抗旱条例的实施为动力,进一步更新观念,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更加有效地组织开展抗旱减灾,促进蓬安抗旱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