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市从2013年以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更新德育理念,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在初中学校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切实提高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突出实践环节,完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立德先立师,我们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德育工作的支撑点,形成班主任牵头、全体教师参与、家委会协助、学生自省的全员育人机制,使教师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解决德育工作的责任和主体问题。(1)是坚持理念引领。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研讨活动,着力解决教育理念提升和认识提高问题、教师对教育的理想信念问题、德育推进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系等问题,引领教师在全员参与、全程推进、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树立共同的教育愿景,将立德树人内化为所有教师的自觉行动。(2)是坚持全员育人导师制。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指在保持现行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由全体任课教师担任导师,每名导师负责指导几名学生,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育人制度。为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各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独具特色的操作办法,如口镇中学建立了“四进”“五导”“六关注”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吴伯箫学校建立了课程、管理、生活三条育人工作线,形成科任教师分担、班主任整合的全员育人机制。(3)是坚持教研带动。围绕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专家引领和名师引领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关心的问题,
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我们提出“科科都是德育渠道,堂堂都是德育阵地”的目标,以深化道德与法治(思品)课改革为突破口,
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的德育结合点,切实发挥每一堂课的育人作用,不断探索学科德育工作的新路子,解决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问题。(1)是整合课程资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以道德与法治(思品)课为龙头,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及三级课程学科间、学科内部进行梳理整合,将道德与法治(思品)课教学、学科教学、学校課程、艺体活动、综合实践等进行整合,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校本课程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新德育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主选修,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如陈毅中学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三大主题和四大领域为基本框架,整合了“传统文化”、“安全教育”、“陈毅精神伴我成长”等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出了涵盖师生成长叙事、班级文化、毕业庆典等各具特色的德育课程,借助学科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德育、社会环境育人四个德育平台,使课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2)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推广“课前自主-课上合作-课后导行”的道德与法治(思品)课教学模式,强调实践与体验,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坚持文科以阅读为引领,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求善求美;理科以实践为引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求真求实。(3)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育人育心的双重目标。
在把课堂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同时,我们关注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的每一个流程,以文化建设为内涵,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习惯养成为目标,努力创设时时、处处、事事育人的学校氛围,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载体和平台。是以书香校园涵养学生精神家园。在全市着力推进书香校园工程,让书香浸润心田,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发育奠基。各学校采取校长、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学生分学段阅读等级考核、畅游书海竞赛、书香校园建设成果展示等措施,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单位:山东省莱芜市教育局教研室)
立德先立师,我们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德育工作的支撑点,形成班主任牵头、全体教师参与、家委会协助、学生自省的全员育人机制,使教师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解决德育工作的责任和主体问题。(1)是坚持理念引领。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研讨活动,着力解决教育理念提升和认识提高问题、教师对教育的理想信念问题、德育推进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系等问题,引领教师在全员参与、全程推进、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树立共同的教育愿景,将立德树人内化为所有教师的自觉行动。(2)是坚持全员育人导师制。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指在保持现行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由全体任课教师担任导师,每名导师负责指导几名学生,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育人制度。为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各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独具特色的操作办法,如口镇中学建立了“四进”“五导”“六关注”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吴伯箫学校建立了课程、管理、生活三条育人工作线,形成科任教师分担、班主任整合的全员育人机制。(3)是坚持教研带动。围绕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专家引领和名师引领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关心的问题,
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我们提出“科科都是德育渠道,堂堂都是德育阵地”的目标,以深化道德与法治(思品)课改革为突破口,
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的德育结合点,切实发挥每一堂课的育人作用,不断探索学科德育工作的新路子,解决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问题。(1)是整合课程资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以道德与法治(思品)课为龙头,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及三级课程学科间、学科内部进行梳理整合,将道德与法治(思品)课教学、学科教学、学校課程、艺体活动、综合实践等进行整合,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校本课程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新德育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主选修,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如陈毅中学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三大主题和四大领域为基本框架,整合了“传统文化”、“安全教育”、“陈毅精神伴我成长”等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出了涵盖师生成长叙事、班级文化、毕业庆典等各具特色的德育课程,借助学科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德育、社会环境育人四个德育平台,使课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2)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推广“课前自主-课上合作-课后导行”的道德与法治(思品)课教学模式,强调实践与体验,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坚持文科以阅读为引领,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求善求美;理科以实践为引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求真求实。(3)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育人育心的双重目标。
在把课堂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同时,我们关注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的每一个流程,以文化建设为内涵,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习惯养成为目标,努力创设时时、处处、事事育人的学校氛围,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载体和平台。是以书香校园涵养学生精神家园。在全市着力推进书香校园工程,让书香浸润心田,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发育奠基。各学校采取校长、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学生分学段阅读等级考核、畅游书海竞赛、书香校园建设成果展示等措施,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单位:山东省莱芜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