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初中英语
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活动是听说读写的具体行为,是学生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可靠保证。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任何一项课堂活动,一旦离开了他们,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我们不能说活动就是听说读写。活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只有当这种行为具有鲜明的目的时才成为活动。
一、英语教学是语言实践,与活动密不可分
我们可以把活动理解为“活”与“动”。活,指活化(activate);动,指行动(act)。先活化后行动。活是第一位的,活了才能动,活动是为了掌握英语,英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经活化后的语言(activited language)。
(一)活动的要求。①把文字活化为话语;②把教材活化为实际生活;③把教学活化为交际。
(二)活动的形式。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即为语言能力的训练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按教学过程划分,英语活动可分为:①理解活动(Understanding);②操练活动(Drilling and Practicing);③模仿活动(Imitating);④模拟交际活动(Paracommunicating);⑤交际活动(Communicating).
(三)活动的特点。在英语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参与活动。所以,英语活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活,自己动,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发挥主体性,真正成为活动课的主人。
二、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
《大纲》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和 进行交际的能力差。因为,英语和汉语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形、音、意,是对信息的表达、储存、传递和加工,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初中生要传达某种信息,或者和别人进行思想交流时,一般总是先用母语进行思维,然后再将英语单词一个一个地套进去,这样表达出来的句子也就脱不了中国式英语的俗套。
英语活动课主要是以口语为主,它能使学生较快地培养用英语思维、表达思想和进行交际能力,因为口语在非正式场合下,是不用进行准备的,而这一特点正好不允许学生在参与活动时通过翻译来表达思想,理解对方的话语。
另外,英语活动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条路走到底。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主动否定这一方法,而去寻求另一方法的跨越。
三、教师在英语活动课中的作用
英语活动课的全过程应该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但并不是完全否定老师,那么老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导演角色。在开展每一堂英语活动课前,英语教师应当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分析所教课程与活动课联系,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以及在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每次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形式,活动参与的对象,以及活动后的评价方式,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总结成绩,指出不足。
(二)编剧角色。英语教师应当编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供学生们在活动课上使用。
(三)演员角色。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是用粗暴的行为树立自己的威信,更多的是靠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对学生的亲和力,那么如果在活动课中表演一个角色,既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又可以让学生对你的英语口语刮目相看,师生关系将会更融洽。
(四)观众角色。教师在活动课中应当仔细观察:是否每个学生都参加了,学生的准备是否充分,活动是否有创意,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评委角色。每次活动课结束时,教师都应当对学生的活动做一个公正的评价,如果是竞赛活动,还要给获胜者颁发奖品以资鼓励。
四、英语活动课的形式
(一)课堂内的活动。课堂内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英语课堂教学而开展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接龙、猜谜、猜人和物、绕口令、拼词游戏、改编课本、话剧表演等。
当然,课堂活动的形式还要很多,主要看教师如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使用,有趣的游戏可以将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
(二)课堂外的活动。《新课标》在谈论任务性教学时提到“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 生活中”。有计划的课堂外的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动口的手,动笔动脑的能力,寓教于乐。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很多。
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暂时忘记母语的空间,能将部分学生从消极学习英语的态度变到积极的态度上来。从课内活动到课外活动,活动课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为培养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初中英语
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活动是听说读写的具体行为,是学生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可靠保证。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任何一项课堂活动,一旦离开了他们,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我们不能说活动就是听说读写。活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只有当这种行为具有鲜明的目的时才成为活动。
一、英语教学是语言实践,与活动密不可分
我们可以把活动理解为“活”与“动”。活,指活化(activate);动,指行动(act)。先活化后行动。活是第一位的,活了才能动,活动是为了掌握英语,英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经活化后的语言(activited language)。
(一)活动的要求。①把文字活化为话语;②把教材活化为实际生活;③把教学活化为交际。
(二)活动的形式。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即为语言能力的训练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按教学过程划分,英语活动可分为:①理解活动(Understanding);②操练活动(Drilling and Practicing);③模仿活动(Imitating);④模拟交际活动(Paracommunicating);⑤交际活动(Communicating).
(三)活动的特点。在英语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参与活动。所以,英语活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活,自己动,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发挥主体性,真正成为活动课的主人。
二、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
《大纲》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和 进行交际的能力差。因为,英语和汉语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形、音、意,是对信息的表达、储存、传递和加工,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初中生要传达某种信息,或者和别人进行思想交流时,一般总是先用母语进行思维,然后再将英语单词一个一个地套进去,这样表达出来的句子也就脱不了中国式英语的俗套。
英语活动课主要是以口语为主,它能使学生较快地培养用英语思维、表达思想和进行交际能力,因为口语在非正式场合下,是不用进行准备的,而这一特点正好不允许学生在参与活动时通过翻译来表达思想,理解对方的话语。
另外,英语活动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条路走到底。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主动否定这一方法,而去寻求另一方法的跨越。
三、教师在英语活动课中的作用
英语活动课的全过程应该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但并不是完全否定老师,那么老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导演角色。在开展每一堂英语活动课前,英语教师应当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分析所教课程与活动课联系,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以及在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每次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形式,活动参与的对象,以及活动后的评价方式,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总结成绩,指出不足。
(二)编剧角色。英语教师应当编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供学生们在活动课上使用。
(三)演员角色。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是用粗暴的行为树立自己的威信,更多的是靠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对学生的亲和力,那么如果在活动课中表演一个角色,既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又可以让学生对你的英语口语刮目相看,师生关系将会更融洽。
(四)观众角色。教师在活动课中应当仔细观察:是否每个学生都参加了,学生的准备是否充分,活动是否有创意,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评委角色。每次活动课结束时,教师都应当对学生的活动做一个公正的评价,如果是竞赛活动,还要给获胜者颁发奖品以资鼓励。
四、英语活动课的形式
(一)课堂内的活动。课堂内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英语课堂教学而开展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接龙、猜谜、猜人和物、绕口令、拼词游戏、改编课本、话剧表演等。
当然,课堂活动的形式还要很多,主要看教师如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使用,有趣的游戏可以将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
(二)课堂外的活动。《新课标》在谈论任务性教学时提到“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 生活中”。有计划的课堂外的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动口的手,动笔动脑的能力,寓教于乐。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很多。
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暂时忘记母语的空间,能将部分学生从消极学习英语的态度变到积极的态度上来。从课内活动到课外活动,活动课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为培养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