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充满情趣的孩子一路同行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最具诗情画意的事业,因而教师要用天空般宽容的心胸、明镜般赏识的眼睛,去解读学生无穷的诗意,这样才会在平凡中创造出更多的精彩。”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动力,我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爱心第一,宽严相济”的人文理念;在教学中形成了“激情、阳光、扎实、和谐”的教学风格,以及“追求和孩子们一起诗意栖居”的教育信念。
  班主任工作的确时时都在流淌着诗情画意的美丽,面对班级可爱的孩子们,在他们每天都绽放的一抹抹新绿、吐露的一丝丝娇艳、散发的一缕缕幽香中,我会收获一种快乐的满足,这种快乐和满足是难以言传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很清楚:当我们的教育能够关怀学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欣喜地收获教育的幸福。这时,对于幸福教育的班主任老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爱心演绎精彩
  
  在班主任工作中,为了孩子能幸福成长,我们都在演绎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爱。简单平凡的爱并不惊天动地,却书写着我的快乐,书写着我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愉悦。我在细细聆听一年四季的故事,在细细欣赏随之荡起微笑的涟漪。
  那一次考试,有一个孩子虽然只考了63.5分,却时时在感动着我。
  六年级重新分班后,我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他叫马安升。从上几学期的成绩看,他的确是与众不同——每次的大考、小考,他的语文、数学学习成绩加起来总分绝对不超过20分。
  经过观察,我发现马安升不喜欢与同学交往,下课后经常寂寞地坐在座位上,脸上无任何表情;偶一抬头,那眼神中充满了忧郁。平时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他也毫无兴趣,给人一种略带沧桑的成熟感,与他10来岁的年龄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使他在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中显得有些另类。
  一次课间的偶然交谈,使我对这个孩子有了与众不同的感情。记得那是一天的课间操后,马安升正好和我走了迎面,从他那会说话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十分不好意思,低声低气地说:“老师,您……您好。”声音结巴而低沉。我马上说:“马安升,你真有礼貌,老师真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我用手摸了摸他的头。这时,他刚张开口想说话,却又咽了回去。我又说:“马安升,老师最喜欢和你这样有礼貌的孩子谈话了,说说吧,没关系的。”马安升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我,我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慢吞吞地说道:“老师,我是班里最差的孩子,我谁都不如,我也不想学习了,上学期期末我只考了9分,我很恨自己……”此时,他的眼圈已经红了。我仿佛听到了一个孩子失意的呐喊,我动情地说:“谁说你不如别人?在我的眼里,你可是班里最有礼貌的孩子,我十分喜欢你!”他听后,如释重负,高兴地走开了。
  说也巧,恰好课间操后的这节课是我的课,课堂上,我发现:一抹掩饰不住的笑意在马安升脸上升起,当我俩目光相对时,他竟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
  此后,他每天总把作业写得工工整整交给我,这对于一个从不交作业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不容易,我被他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动着。上课听讲很认真,回答问题也积极了,更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在单元考试中分别以43分、51分、53.5分、60.5分的成绩给了全班同学和老师一个惊喜。之后,他又以期中考试63.5分、期末考试74.5分的成绩赢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让马安升快乐了,这掌声也让马安升对学习更有兴趣了,这掌声让马安升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了足够的信心。
  马安升因此出了名,先后得到了《北京现代教育报》、《山东教育》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必须是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那幼小的心灵。给学生一个赞扬,给他们一个被别人认可的机会,使其重新认识自我,赏识自我,这便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中,点燃追求进步的火把。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求人人成绩优异,但求个个都在进步”的教育理念还真得用脑去思,用心去想,用行动去诠释!
  
  共建精神家园
  
  班级应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家园。在这个温馨的园地里,班主任应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共同来丰富它、美化它。
  在我们班,很多事都是学生说了算:班名学生自己取,班规自己定,班风自己拟,阵地自己建,活动自己搞。走进教室,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面墙,每一寸空间,都闪烁着学生们独特的创造性。比如,教室的墙壁上被学生们设计了很多专栏,“橄榄果”,是大家品味喜悦的园地;“擂台赛”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拓创新的舞台:“精彩长廊”,是学生敞开心扉、益智怡情的空间。在这样优美、温馨的环境里,时时感到心旷神怡。
  同时,我们开展了书香班级建设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通过“我读书,我快乐”读书节活动,让课外书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纵览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读书沙龙、美文诵读、读书交流会、跳蚤书市、成果展览、书市展销……一项项充满个性与活力的班级活动,让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同时,也更加热爱班集体。
  
  关注智慧生成
  
  班主任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全新的。教育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经常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只要处理得当,时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有一天,语文课快下课的时候,我们学校喂养的一只爱心鸽从窗外飞进了教室,在同学们头上飞来飞去。这时,绝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都投向鸽子了。此时,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温和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只鸽子为什么在你们头上飞来飞去吗?”同学们都面面相觑。我接着说:“这是鸽恋花,因为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呀,作为祖国的花朵,相信你们在课堂上一定会好好听讲的。”同学们听了,都甜蜜地笑了,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听课上。
  下课后,我看着教室里的鸽子,便借题发挥:“同学们,你们说鸽子对人们有利,还是有害?”教室里发出“有利”、“有害”的争论声。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鸽子,全班同学在我的指导下,成立了以最热爱小动物的李阳为组长的“研究鸽子小组”,查阅有关资料,调查访问,观察、研究鸽子的生活习性,写研究记录……我要求这一切都放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进行。
  两个星期后,李阳将整理好的研究记录交给了我。于是,我提议这周的课外活动就让“研究鸽子小组”当众汇报研究结果,进一步掀起“鸽子研究热”。当“研究小组”的成员在活动课上宣读各自的研究记录时,班里的气氛活跃而热烈。
  这次活动后,同学们对鸽子的特点及各方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对深入研究一些周围的昆虫、小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学生们都是在长知识的年龄,好奇心重,爱玩、爱动,如果能适当地引导,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教育效果。
  现在看来,新课标提出“当教,育过程中发生意外的事件时,教师不应采取训斥、讽刺等手段,而应恰如其分地借题发挥,进行正面引导”的理念还真得好好琢磨。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悬着一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对于新课标的许多理念,我们不光要听见、看见,还需要自己认真去“做”。
  我结合“课堂上的鸽子”这个案例,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手段:学生哪一方面取得成绩时,颁发“报喜鸽到我家”证书;需要和家长进行沟通时,则颁发“报喜鸽联络卡”,收到显著效果。另外,改革操行评语,采取多元评价手段。通过积极探索开展“五语连心”式的评语活动,变班主任老师一人写评语为学生自己、好朋友、任课老师、班主任、家长共同参与评语。分为“我心中的自己”、“来自己朋友的勉励”、“任课老师眼中的我”、“班主任老师对我说”、“家长的期盼”五部分。“五语连心”式评语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评价内容、领域的挖掘和开拓,使学生评价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从个人走向了集体,从校内走向了校外。
  一个个创新“动作”,让孩子们更加信任老师,身心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更加热爱班级和校园。
  
  追求过程育人
  
  随着当班主任年头的增加,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自信。然而请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能仅凭经验和直觉去判断学生,要多一份耐心和细心,把教育的过程拉长。
  记得还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班长匆匆闯进,说教室里出事了。我随后来到教室,只见李丽放声大哭,桌子旁边到处是书,书包被扔在一旁。几个同学一起指着一个男生说:“是王刚干的。”
  王刚被我带到了办公室,站在办公桌前。
  “是你把李丽的书包扔到地上的吗?”我问。
  “是。”他头也不抬,眼皮也不眨。
  “你为什么扔李丽的书包?”
  “是。”他答非所问。
  一连几个问题他都用“是”来回答。再这样问下去,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此时,我压住了心中的怒火,保持沉默。放学铃响了,我对他说:“你先回家吃午饭吧,这件事等你消了气,我们再心平气和地谈。”他抬起头疑惑地看了看我,走出了办公室。
  半大的小伙子,两手不停地在衣服上蹭来蹭去,显得很难为情——我班的王刚同学像这样局促不安地站在我面前,已经不止一次了。但他每次都很诚实,如实“交代”自己犯下的“错误”。可是今天他为什么总是答非所问呢?理智告诉我:还是把这件事先放在一边吧。
  又过了几天,学校准备举行拔河比赛。王刚走到我身边说:“老师,我想给参加拔河比赛的同学每人一块巧克力糖吃,让他们更有力气。”我说:“很好,你哪来那么多巧克力糖?”王刚说:“是爸爸朋友给我买的。”
  第二天在拔河比赛开始前,王刚真的拿来一大包巧克力糖。参加拔河比赛的同学每人也真的吃了一块。还别说,王刚一鼓劲,同学们斗志高涨,拔河比赛超水平发挥,取得了好成绩。
  拔河比赛后,在总结会上,我表扬了王刚乐于助人,一心为集体着想的好品德。对此,他也很高兴。
  有一天,他突然问我:“老师,扔书包那件事你为什么总不提呢?其实,我根本不是故意的,我路过李丽的座位时,一不小心,碰掉了她的书包,别的同学都怪罪我,只要是坏事,他们都说是我做的。我一气之下,把书本给扔了。老师,你相信我的话吗?”王刚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
  我诚恳地告诉他:“我相信你。谁也不会故意犯错误,何况你还是个孩子。不过,要想让同学尊敬你,就应该像今天一样,用实际行动去赢取。我想你一定知道该怎么做。”
  他听了,如释重负,连蹦带跳地跑走了,事后特别向李丽道了歉。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是不会奏效的,只有‘润物细无声’方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的确是这样。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很多:如果我当时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势必使他陷入最难堪的境地;如果我当时指出他撒谎,他定会无言以对。可是,又谈何教育的效果呢?
  其实,当教师就意味着真诚与奉献,教师心中需有一轮永恒的太阳。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挚爱、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
  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新课标》提出的——充满情感的教育。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会让学生走向成功,才会开启学生的心灵门扉,才会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因而,我们时时都要想着:给一片阳光,让他(她)灿烂。
  其实,班级就是师生精神世界的发祥地,是至纯至真的所在。它的地基集聚着生命源头的灵性和坚固;它的色彩浸染着初履人生的纯洁和鲜亮;它的风格展现着生活童话的灵慧和瑰丽。
  徜徉在优美的校园,我们回望昨天的喧闹与忙碌;我们回味昨天的收获与喜悦……我们还要并肩前进,用爱心和激情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值得我们一生回味的教育旅途。
  我更会在绿意盎然、散发幽香的工作中,时刻寻找那份充实,时刻寻找那份宁静,时刻回眸欣赏自己走过的串串足迹!循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享受诗意的教育幸福!我会和充满情趣的孩子们一路欢歌笑语,一路执著同行!
其他文献
3月22日 雨  坐在理发椅上,听理发师的剪刀“嚓嚓”地在发间游走,心里的疼惜无法遏止。年轻的理发师轻描淡写:头发嘛,剪了还会长。我还他以苦笑。我该怎样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述说与头发有关的心底的纠结?而男人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女子的长发情怀。剪刀落处,分明是那些与青春有关与爱情有关的逝水年华。  男惜须,女爱发。许是天性吧。小时候,头发黄黄的,梳两根麻花辫,活像干豆角。总是望着邻家姐姐两条油黑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