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发威的“棕熊”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lu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意象对话疗法;子人格拆分技术;辅导个案
  一、案例背景
  刘××,男,15岁,系新温州人子女,家庭条件不错。父亲在本地一家私营企业任车间主管,身边有一群“小弟”,重江湖义气。2011年12月,刘××曾与一位女教师发生肢体冲突,教师的“坚持己见”和父亲的“拳脚相加”,让孩子的自尊心遭受了极大的伤害。
  当时我做了几次帮扶和追踪,孩子才逐渐从“冲突事件”中走出来,也正是在那几次帮扶过程中,我送给孩子一个雅号——“棕熊”。棕熊是力量的象征,用强大的力量捍卫自己的领土;是宁静的使者,对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绝不攻击,柔情似水。对于“棕熊”的雅号,刘××欣然接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孩子的父亲因江湖义气,参与群殴,身陷囹圄。
  二、案例分析
  一夜之间,父亲身陷囹圄的消息不胫而走,加之警局的办公人员隔三差五到家中盘查询问其他涉案人员的下落,事件最终闹得沸沸扬扬。这一“关键事件”在孩子刚刚愈合的“旧伤”上肆无忌惮地“撒盐”,最终,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孩子原本平静的心再次“波涛汹涌”。孩子变得更加自卑,更加敏感。对于他人的无心之处,他显得异常愤怒,总觉得对方瞧不起他,故意找茬,因此常常以暴制暴;而对于同学的善意提醒和教师的苦口婆心,他则显得漫不经心,给人一种破罐子破摔之感。我知道,这孩子本该很不错,只是他经历了太多不该他承受的磨难。父亲的“铁窗生涯”,母亲的“无可奈何”,使得个案缺失榜样,迷失自我。面对交往中的细小冲突,他用拳头说话,靠力量自我保护,最终形单影只,独自在一片黑暗的漩涡中任凭沉沦,随波逐流。
  三、案例辅导
  1.苹果意象——探寻“关键事件”的根源(第一次会谈)
  师:你最近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和我说说吗?
  生:……(抬头望了一眼,然后低头不语,头埋得很低。)
  师:这里有一张白纸和一支笔,请你在纸上画一筐苹果,好吗?(学生认真地画着苹果,似乎有所思,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师:你看着这一筐苹果,哪只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底下这个最大的苹果。(图上标画出此苹果。)
  师:嗯,很好,你闭上眼睛,仔细看看这个苹果。(分别询问苹果的颜色、形状、气味。)
  生:颜色鲜红光亮;外形很圆很圆;没有气味;很甜,很好吃。
  师:嗯,这是一个很好的苹果,你再仔细看看这个苹果,你喜欢
  它吗?
  生:以前很喜欢,但是最近不怎么喜欢了!这个大苹果的表面有一点烂了。(此时,孩子的眼皮无节奏地乱动。)
  师:嗯,你看得很清楚,这个苹果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烂的?
  生:一个月前,苹果树倒了,苹果很伤心,就开始烂了。
  师:嗯,苹果树倒了,的确让苹果很伤心。你觉得,周围的这些苹果可能会对这个有点烂的苹果说些
  什么?
  生:(呜咽)这个苹果很大,可惜烂了,我们离它远点。
  师:你听了,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很伤心,我和这个苹果一样,也烂了。(眼角再次泛起丝丝泪光。)
  师:嗯,请你很深情地看着这个苹果,捧着它说,“我知道,你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无条件地爱你,无条件地接纳你,无条件地以你
  为荣。”
  生:我知道,你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无条件地爱你,无条件地接纳你,无条件地以你为荣。(反复多次,声音嘶哑,泪光闪闪。)
  师:你接受了这个苹果,你爱着这个苹果,你发现它有什么变化吗?位置有变化吗?
  生:颜色变得更鲜艳,味道更甜,没有烂了,它跑到上面了,周围的苹果对它说,“你真大啊,可以和你做朋友吗?”
  这是我第一次用“苹果”意象为来访者做个案咨询,当来访者讲述“苹果树倒了之后,苹果就开始烂了”,我隐隐约约感受到这就是“关键事件”,苹果树倒塌之事可能象征着个案父亲的“身陷囹圄”事件。父亲的坐牢,带给孩子无尽的打击,拥有一个坐牢的父亲让孩子难以抬头,周围“苹果”的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更让孩子以为自己也是一个“烂了的苹果”。个案想改变现状,期待“苹果挪位”后良好的自我改变和融洽的同伴关系。因此,在此过程中,我并未深层次地挖掘“关键事件”的来龙去脉,只关注探寻困扰个案成长的“关键事件”。
  2.情绪意象——宣泄“关键事件”的消极情绪(第二次会谈)
  经过上周的“苹果意象”会谈之后,刘××有了一定的改变,尽可能和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偶尔也有“擦枪走火”的时候。当身边的同学无意讲到个案的父亲时,个案会眼里透出寒气。幸好,个案还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没有用拳头说话,多了一份自我克制的努力。然而,此时的刘××无异于一个接受各方言语垃圾的“垃圾桶”,承受着太多的消极情绪,如若不及时处理,总有一天会冲破极限,“火山”爆发,从而功亏一篑。下面是第二次会谈的摘要。
  师:最近一直困扰你的情绪是什么?
  生:(眉头紧锁)愤怒。
  师:嗯,请闭上眼睛,调整好自己的身体,找一种最舒服的姿势坐好。(引导来访者做放松训练。)
  师:很好,你感觉这种“愤怒”的情绪像一种什么东西?
  生:(深吸一口气,咬牙切齿)一把带着血迹的小刀。
  师:(倒吸一口冷气)嗯,一把带着血迹的小刀,你感受一下它可能在你的什么位置,对,仔细地感受这把小刀……
  生:在我心脏的位置,对,就在这个位置。
  师:小刀在你心脏的位置,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难受,很痛,刀扎得痛(面部表情有点扭曲),嗯,真的很难受,每天都要扎好几次!(哭泣)
  师:嗯,很痛,你仔细看看,小刀上的那些血迹是哪里来的?   生:(身体颤抖、眼皮极速眨动)那是被爸爸捅伤的那个人的血迹,那个人流了很多的血,我害怕极了……(老师紧握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面对)爸爸和其他几个人跑了,我从巷子里跑出来,喊路人抢救那个受伤的人;他得救了,爸爸跑了几天后,自首坐牢了,要坐三年牢。
  师:你爸爸肯定会为有你这么一个儿子骄傲的。
  生:这不可能,爸爸肯定恨死我了,我帮助了他的“敌人”。
  师:假如,那个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护,对你的爸爸来说会有什么不一样?
  生:(考虑片刻)我爸爸的情况会更糟,可能会被枪毙(恐惧地讲)。
  师:很好,你现在能看清你爸爸的表情吗?
  生:他在看着我笑,就像平时的笑容。
  师:你仔细看看你的爸爸,他可能会对你说些什么?
  生:(开心的神情)小子,好好听妈妈的话,照顾好妹妹,等我回来。
  师:很好,你爸爸的话,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样,照在你心脏的位置,你很舒服,此时,这把沾着丝丝血迹的小刀有什么变化吗?
  生:(满足状)小刀上的血迹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开心的笑脸……
  师:现在,这把小刀在哪里?你仔细找找看。
  生:我不知道它去哪里了,好像不在我的身体里了……我感觉身体里没有什么东西了,嗯,不见了。
  师:现在,心脏这个位置还有隐隐的痛楚吗?
  生:没有,心脏不痛了,感觉很舒服,有一种暖暖的感觉……
  第二次意象对话给我的震撼很大,我曾先入为主地以为,孩子的愤怒情绪来自同学之间的嘲笑和讽刺。随着会谈的深入,原来埋藏在孩子心中的那把“带着斑斑血迹的小刀”是孩子对自己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当个案讲述到捅人一幕而惊慌失措时,我曾始料不及,倒吸一口冷气。幸好,个案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过程虽一波三折,但个案最终挪移了那把“血迹斑斑的小刀”,收获了怡人的笑脸和内心的安宁。
  3.“子人格拆分”——整合“关键事件”的影响(第三次会谈)
  借助“情绪意象”的合理宣泄和整合,刘××近一周的表现确实让人欣喜,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变得愉快,学生也乐于接受他,而他自己也变得乐观、自信,放下了心中那个沉甸甸的包袱。尽管孩子已经在好转,但是,其内心深处却深藏着一份伤痛:父亲伟岸形象的轰然倒塌。为此,我打算再次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引导他自我发现,自我修复,自我成长。
  师:能说说你对爸爸的印象吗?
  生:他很严格,每当我做错事的时候,他都会狠狠地打我;但他也很疼我,我想要的合理的东西,他会尽可能给我;当我生病的时候,他也会很细心地照顾我,他是一个慈祥的爸爸。
  师:现在的印象呢?
  生:我不知道该怎样看待他,他很凶狠,拿刀的样子很可怕,我害怕他的样子。
  师:你很喜欢爸爸慈祥的一面,不喜欢甚至恐惧他伤人的一面,是这样吗?
  生: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他,他三年后回来,我会害怕见他。
  师:这的确很难面对,现在请闭上眼睛……(引导来访者做放松训练。)此时,你走在一条下坡的小路上,你看到了你最喜欢的一个人,慢慢地走近他,你看清他的面目了吗?(对话后学生呈现了一个穿着比较破旧但还整洁干净的车间工作服的四十来岁名叫“慈祥”的和蔼可亲的男性象。)
  师:好,我们继续往前走,前面有一个你最讨厌的人,你看清楚他的面目了吗?(对话后学生呈现了一个穿破旧衣服且有点血迹、头发遮脸、脸很脏的四十来岁叫“坏人”
  的象。)
  师:你仔细看着这两个人,此时,“慈祥”慢慢向“坏人”走近,你觉得“慈祥”会对“坏人”说些什么?
  生:他说,“我以前见过你,你以前不是这个样子的,你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本来也像你一样,穿着干净的衣服,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在车间里也算厉害的人,有一天,有个朋友说被人‘欺负’了,叫我一起去说说理。没有想到,我当了挡箭牌,对方攻击我,结果我一失手,伤了他,在沦落成现在这个样子。”
  师:“慈祥”拉着“坏人”的手,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对不起,我太迟才来聆听你的心声,太晚才明白你的心声”,“坏人”的眼睛有什么变化吗?
  生:他的眼神好像变得温柔了,没有原先的那种“凶光”,脸变得干净了,衣服好像也不破了,他现在和“慈祥”靠得很近,他们有说有笑。
  师:“慈祥”紧紧地抱着“坏人”说,“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原来你有一颗潜藏的很深的美好的心,我无条件地接纳你,无条件地爱你。”(师带着很深的爱,多次重复这段话。)
  师:仔细看着他们,你发现了
  什么?
  生:(惊奇)他们很开心很灿烂地笑在一起,融合在一起……
  用“子人格拆分”技术来整合意象,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说实话,我心里一直没有底,因为它需要较强的“功力”。所幸,我的个案对我十分信赖,完全敞开心扉,我才能有效帮助来访者厘清意象,帮助其在心目中重新树立起父亲的那种“慈祥、积极”的形象,给他提供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意象对话疗法有助于唤醒来访者自身潜在的能量,引导来访者自我整合和疗愈。经过几次“意象”对话的会谈,来访者有机会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机会看清自己曾经那个“微烂”的苹果,有机会慢慢除去心中那把泛着“淡淡血迹”的小刀,有机会慢慢看清那个穿着破旧、目露凶光的“坏人”,有机会看到“坏人”慢慢转变成那个曾经似曾相识的“慈祥”。一次次的意象,一次次的整合,我欣喜地看到一只逐渐变得乐观、勇敢、与人为善的“棕熊”,欣喜地看到这只“棕熊”正慢慢地远离那一道黑暗的深渊,正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
  意象对话疗法博大精深,咨询师唯有潜下心来,用真心贴近来访者,才能看到来访者那朵绚丽的玫瑰花尽情绽放,也只有这样,咨询师才能让自己心中的那朵玫瑰花永远绽放,只因它绽放。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经济开发区沙城二小,温州,3250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来访者是一位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女生,父母长期高压的教育方式,使她形成了追求完美的个性,在高考压力下,她的焦虑情绪不断循环放大,导致了学习低效,引发成绩的下滑。辅导老师采用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SFBT),把学生视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采取“解决—建构”的方法,通过“目标设定”“寻找例外,发展正向资源”“正向回馈”“家庭作业”等步骤,激发学生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缓解焦虑,正视压力,以平
〔关键词〕高中生;死亡焦虑;死亡意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8-0044-03  【活动理念】  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是对即将到来的或终将到来的死亡这一事实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虽然大部分人都没有体验过明显的死亡恐惧与焦虑,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件可以诱发死亡焦虑,如丧失挚爱的亲人
【编者按】2012年12月14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随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发了这一消息。新修订的《纲要》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新修订的《纲要》将成为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为了领会新
〔摘要〕本文是一例哀伤辅导的案例报告。来访者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一年前左右自从父亲因事故身亡后,他开始敏感多疑,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极大。咨询师使用沙盘疗法,配合空椅技术处理居丧危机,对来访者压抑许久的哀伤情绪进行疏导。通过五次咨询,来访者的行为问题有了明显改善,压抑的哀伤情绪得到了疏导,能更好地接纳逝者的离去,调整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哀伤;辅导;居丧危机;沙盘疗法  〔中图分类号〕G4
〔关键词〕自我概念偏差;单亲家庭;辅导案例  一、来访者情况  小唐,男,13岁,初一某班学生,中等身材,五官端正,性格细腻敏感,平时住校,每周五回家。小唐是家里的独子,来自离异家庭,母亲一人带着他生活。母亲是某事业单位的清洁工,家庭生活清贫,人际交往简单。当事人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也很少提及自己的父亲。当事人也不敢提问太多关于父亲的信息。  二、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当事人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觉
〔摘要〕小北(来访者),女,高一开学一周后想转学,每次去上学都肚子痛、恶心想吐,在学校感到很痛苦。在家,这些症状都会消失。来访者对于现在就读的学校很排斥,恐惧去上学。心理教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鼓励来访者接纳自己的惧学想法及不适的感觉,与惧学想法和平共处,充分挖掘来访者的积极资源,引导其朝着自己的价值方向去努力和行动。  〔关键词〕接纳承诺疗法;恐惧上学;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
关键词:自控力;自我管理;意志力;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41-04  【设计理念】  1.理论基础  自控力是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正确控制。自控力既是一个人成熟度的体现,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在《自控力》一书中深入剖析了人们为何会在诱惑前屈服,怎样才能抵挡住诱惑,以及培养自
〔摘要〕心理投射图卡是根据心理投射原理而设计的测试图卡,珍爱卡是其中一种,它可以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意识、潜意识,并能给予有启发性的建议。这是一则因曾受他人欺凌、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引发情绪焦虑和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珍爱卡投射测验来打破咨询沉默,引导学生改变不合理认知,调整情绪状态,进而练习人际交往技巧,走出人际孤独。基本上达到了咨询目标。  〔关键词〕心理投射;珍爱卡;
〔摘要〕初一女生小林对未知物体存在过度焦虑,出现任何不确定是什么的小物体时,她会一直追问这是什么?不弄清楚不罢休。咨询中将小林的焦虑具体化后,她表示担心不明物体会给家人带来伤害。使用意象对话技术,让小林将不明物体具象化,并在想象中找到应对方法,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未知物体焦虑;初中生;意象对话技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
孙玉伟,籍贯安徽合肥,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心理健康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广州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骨干教师。  2011年本科畢业于安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并考上江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在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咨询报社编辑部任责任编辑一年;在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财经学院任心理联络员两年,负责指导三个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