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内容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从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学生的道德需要设置教育内容,体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从职业院校承担的道德教育使命入手,遵循育人规律,体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从创建和谐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素质要求入手,实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实效性与长远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道德价值体系内容建构
[作者简介]逯新英(1968- ),女,吉林公主岭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吉林松原138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区子课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BB06024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058-02
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建构是促进个体道德完善、提升学生道德生活质量、实现学校德育目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其内容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规避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中“泛政治化”“唯社会本位”“工具化”“功利化”等弊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从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学生的道德需要设置教育内容,体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都给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代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兴趣广泛,要求进步的政治意识越来越强烈,成才愿望高涨,初步具备了现代职业人的思想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由于成长于社会转型期,他们接受信息、知识、娱乐休闲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可以说,他们的道德现状喜忧参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思想动态方面表现为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理想追求淡化;在价值取向方面表现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观念偏移,急功近利,缺乏奉献精神;在行为特征方面表现为社会公德失范,基础文明素养较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诚信观念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审美心理浮躁等。
以上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凸显出他们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他们道德价值体系内容建构要根据他们的思想道德现状,认真研究其认知行为特点,结合其道德需要,因材施教,更好地体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人的道德需要,既指人们对于一定道德的需要,也指人的需要中的道德成分。结合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其特点,道德价值体系内容建构应注重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的出发点,做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人作为一种个体的独特存在,都有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的需要,都有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人只能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生活,是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一员,因而,任何人都有维护社会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个人的需要既表现为直接的个人需要,又表现为社会共同的需要。因此,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有必要在对个人的全部需要有一个清醒、完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个人的道德需要,不能只看到物质需要而忘记或淡化应有的道德需要。忘记了道德需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目标,一定不是一个健全的、高尚的目标。而一个永远不忘记自己道德需要、不放弃道德追求的人,才能是一个完整、真实而有价值的人。另一方面,每个人也有必要把个人的道德需要与他人、社会的道德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道德需要与他人、社会的道德需要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加以考虑。在道德上不仅要考虑自己需要什么,也要考虑他人和社会需要什么;不仅要考虑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也要考虑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无论对自己、他人还是社会,不仅要有道德上的愿望,还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奋斗的精神,通过与大多数人团结一致的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道德。
二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如背离社会主导道德、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道德价值理想追求荒废、传统美德被弱化、职业道德缺乏内涵等具体问题,建构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的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用确定性的价值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价值目标与追求,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
二、从职业院校承担的道德教育使命入手,遵循育人规律,体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人类需要的不单单是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更需要个体的道德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健康的生活从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心灵世界所决定的,人的健康和生活幸福只有灵魂世界的道德性上才有最后的定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当下的健康生活,就不仅是在解决人的道德问题,还是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健康问题、幸福问题。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不能在生活中表现出热情、善良、宽容、助人和大度的品质,不能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并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那这样的人就难以获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从世界范围来看,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直接面临着一个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局面。从我国社会状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社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多样化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汇合在一起,形成当前社会的“什锦”式道德价值大拼盘。而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及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道德教育失去了对学生行为的有效引导和约束。
针对上述道德局面及当前职业院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培养学生的具体规范协调起来,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的社会规范,对照道德价值标准进行道德思考、判断、选择、评价,进而在内心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尺度,不断将这一标准内化、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质,使道德行为成为自觉的、体现行为者自主意志的行为,应当是当前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
世界上的道德总是具体的,而具体的道德总是意味着人的行为要面对他人和社会,这种来源于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道德价值冲突,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资源。因为道德冲突对于学生体认社会文化的多元,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建构,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道德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探寻生存的意义,使其拥有健康的道德品质,拥有个体心灵的和谐、内心的充实与快乐,并获得与之相随的道德感、信仰感和价值感等,满足个体成为健康的人;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一些假设的情境式的两难问题,使学生在利害权衡中反省自身的道德观念,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要通过道德选择的训练、认知结构的改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及辨别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三、从创建和谐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素质要求入手,实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实效性与长远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28个字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个字,那就是“人”。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内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而个体的内心是否和谐又表征为个体的道德健康状况是否和谐,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个体的道德健康关系密切。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道义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与和谐社会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是共同道德追求的前提,也是人们精神自律的基础。
个体的道德健康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可能。人的德性是一种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它的特点是从人的善恶观念,也就是从一种内在尺度上把握现实世界。德性对世界的把握不仅表现在对善恶是非的识别上,更主要的还表现为对自我、他人、社会等的致善上。“能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本身就是道德健康的人的追求之所在,也是道德健康的人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究竟是什么给人的一生带来了意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既不能模仿也不能引进,它的意义来自于个人在与责任相联系的自由中运用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人类精神力量。一个健康的人不能永远只是关心他自己,而应把自己的兴趣集中在外部世界上,为他人的幸福谋福祉,在“与人为善”“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与人以为善”等“致善”行为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优良的家庭美德素养的高素质新公民的神圣使命。为此,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内容建构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为学生道德价值建构提供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三德”教育内容内化成个体的道德素质。所谓道德内化,实际上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进而成为道德健康的个体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讨论、道德法庭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德育是一个建构过程,是促进社会规范和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学校德育帮助学生建构道德价值体系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其自我需求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结果统一起来,以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
[参考文献]
[1]闫春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3).
[2]蒋乃平.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之一[J].职教通讯,2007(6).
[3]赵联.道德健康:和谐社会的根本诉求——兼论学校道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关键词]职业院校道德价值体系内容建构
[作者简介]逯新英(1968- ),女,吉林公主岭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吉林松原138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区子课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BB06024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058-02
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建构是促进个体道德完善、提升学生道德生活质量、实现学校德育目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其内容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规避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中“泛政治化”“唯社会本位”“工具化”“功利化”等弊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从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学生的道德需要设置教育内容,体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都给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代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兴趣广泛,要求进步的政治意识越来越强烈,成才愿望高涨,初步具备了现代职业人的思想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由于成长于社会转型期,他们接受信息、知识、娱乐休闲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可以说,他们的道德现状喜忧参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思想动态方面表现为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理想追求淡化;在价值取向方面表现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观念偏移,急功近利,缺乏奉献精神;在行为特征方面表现为社会公德失范,基础文明素养较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诚信观念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审美心理浮躁等。
以上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凸显出他们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他们道德价值体系内容建构要根据他们的思想道德现状,认真研究其认知行为特点,结合其道德需要,因材施教,更好地体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人的道德需要,既指人们对于一定道德的需要,也指人的需要中的道德成分。结合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其特点,道德价值体系内容建构应注重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的出发点,做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人作为一种个体的独特存在,都有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的需要,都有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人只能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生活,是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一员,因而,任何人都有维护社会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个人的需要既表现为直接的个人需要,又表现为社会共同的需要。因此,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有必要在对个人的全部需要有一个清醒、完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个人的道德需要,不能只看到物质需要而忘记或淡化应有的道德需要。忘记了道德需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目标,一定不是一个健全的、高尚的目标。而一个永远不忘记自己道德需要、不放弃道德追求的人,才能是一个完整、真实而有价值的人。另一方面,每个人也有必要把个人的道德需要与他人、社会的道德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道德需要与他人、社会的道德需要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加以考虑。在道德上不仅要考虑自己需要什么,也要考虑他人和社会需要什么;不仅要考虑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也要考虑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无论对自己、他人还是社会,不仅要有道德上的愿望,还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奋斗的精神,通过与大多数人团结一致的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道德。
二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如背离社会主导道德、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道德价值理想追求荒废、传统美德被弱化、职业道德缺乏内涵等具体问题,建构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的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用确定性的价值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价值目标与追求,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
二、从职业院校承担的道德教育使命入手,遵循育人规律,体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人类需要的不单单是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更需要个体的道德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健康的生活从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心灵世界所决定的,人的健康和生活幸福只有灵魂世界的道德性上才有最后的定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当下的健康生活,就不仅是在解决人的道德问题,还是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健康问题、幸福问题。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不能在生活中表现出热情、善良、宽容、助人和大度的品质,不能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并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那这样的人就难以获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从世界范围来看,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直接面临着一个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局面。从我国社会状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社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多样化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汇合在一起,形成当前社会的“什锦”式道德价值大拼盘。而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及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道德教育失去了对学生行为的有效引导和约束。
针对上述道德局面及当前职业院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培养学生的具体规范协调起来,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的社会规范,对照道德价值标准进行道德思考、判断、选择、评价,进而在内心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尺度,不断将这一标准内化、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质,使道德行为成为自觉的、体现行为者自主意志的行为,应当是当前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
世界上的道德总是具体的,而具体的道德总是意味着人的行为要面对他人和社会,这种来源于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道德价值冲突,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资源。因为道德冲突对于学生体认社会文化的多元,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建构,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道德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探寻生存的意义,使其拥有健康的道德品质,拥有个体心灵的和谐、内心的充实与快乐,并获得与之相随的道德感、信仰感和价值感等,满足个体成为健康的人;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一些假设的情境式的两难问题,使学生在利害权衡中反省自身的道德观念,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要通过道德选择的训练、认知结构的改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及辨别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三、从创建和谐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素质要求入手,实现道德价值体系内容的实效性与长远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28个字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个字,那就是“人”。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内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而个体的内心是否和谐又表征为个体的道德健康状况是否和谐,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个体的道德健康关系密切。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道义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与和谐社会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是共同道德追求的前提,也是人们精神自律的基础。
个体的道德健康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可能。人的德性是一种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它的特点是从人的善恶观念,也就是从一种内在尺度上把握现实世界。德性对世界的把握不仅表现在对善恶是非的识别上,更主要的还表现为对自我、他人、社会等的致善上。“能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本身就是道德健康的人的追求之所在,也是道德健康的人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究竟是什么给人的一生带来了意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既不能模仿也不能引进,它的意义来自于个人在与责任相联系的自由中运用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人类精神力量。一个健康的人不能永远只是关心他自己,而应把自己的兴趣集中在外部世界上,为他人的幸福谋福祉,在“与人为善”“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与人以为善”等“致善”行为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优良的家庭美德素养的高素质新公民的神圣使命。为此,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内容建构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为学生道德价值建构提供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三德”教育内容内化成个体的道德素质。所谓道德内化,实际上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进而成为道德健康的个体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讨论、道德法庭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德育是一个建构过程,是促进社会规范和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学校德育帮助学生建构道德价值体系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其自我需求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结果统一起来,以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
[参考文献]
[1]闫春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3).
[2]蒋乃平.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之一[J].职教通讯,2007(6).
[3]赵联.道德健康:和谐社会的根本诉求——兼论学校道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