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参与有效性的因素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途径,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堂;学生参与;有效性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经过仔细的观察与深入的分析,笔者以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参与的量,而忽略了参与的质,即参与的有效性。如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上下功夫。
一、影响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认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钻研,主动阅读有关书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有时在教师的要求下勉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忐忑、太多的尴尬,其结果往往是磕碹碰碰、草草收场。这样的参与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因此对参与产生恐惧。这有何实效可言呢?
(二)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只是盲目机械地参与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面对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各种需要其亲身参与、体验的活动、游戏、操练等,表现得无所适从,缺乏对活动实质的把握,缺乏独立的思维活动,只是盲目地跟从、模仿,只会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机械地“游荡”于活动间。这样的参与,其有效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雷同,使参与显得乏味
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折射出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淡薄、创新能力的欠缺。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是令人乏味生厌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可以想像的,参与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四)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梯度,使参与显得尴尬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能满足不同层面学生需求的、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功参与的教学活动。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往往出现教学活动缺乏挑战性或曲高和寡的局面,进而使学生的参与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最终影响参与的有效性。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途径
(一)努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保证,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是成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有效性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可小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兴奋点,使日常的教学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三)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节奏多变的教学活动,且活动的指向明确,受众面广。
如在七年级阶段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八年级时则多些“相陪相伴”式的活动(如pair work,group work, chain drill等),九年级时则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可多些,让每位学生在能力所及范围内饶有兴致地、目的明确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变得乐于参与、渴望参与。如,在教学外研版九年级上册Module 6 Save our world Unit 2 How to be green?时,让学生观看两段有关环境的对比录像后,设置自由讨论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话题,可以自由选择与同桌讨论或参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如下:
(l)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do you enjoy? Why?
(2)Do you think the environment in Liantan is good enough?
What about the environment in our school?
(3)Do you think 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ould you like to do your best?
(4)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it more beautiful?
語题刚出现,学生就激动不已,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十分钟后的交流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列举了校园及各乡镇城区里存在的种种污染现象及其危害。当回答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时,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进行了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精心设计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存在不同看法并引发争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呢?
【关键词】英语课堂;学生参与;有效性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经过仔细的观察与深入的分析,笔者以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参与的量,而忽略了参与的质,即参与的有效性。如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上下功夫。
一、影响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认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钻研,主动阅读有关书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有时在教师的要求下勉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忐忑、太多的尴尬,其结果往往是磕碹碰碰、草草收场。这样的参与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因此对参与产生恐惧。这有何实效可言呢?
(二)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只是盲目机械地参与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面对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各种需要其亲身参与、体验的活动、游戏、操练等,表现得无所适从,缺乏对活动实质的把握,缺乏独立的思维活动,只是盲目地跟从、模仿,只会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机械地“游荡”于活动间。这样的参与,其有效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雷同,使参与显得乏味
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折射出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淡薄、创新能力的欠缺。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是令人乏味生厌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可以想像的,参与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四)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梯度,使参与显得尴尬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能满足不同层面学生需求的、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功参与的教学活动。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往往出现教学活动缺乏挑战性或曲高和寡的局面,进而使学生的参与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最终影响参与的有效性。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途径
(一)努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保证,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是成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有效性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可小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兴奋点,使日常的教学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三)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节奏多变的教学活动,且活动的指向明确,受众面广。
如在七年级阶段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八年级时则多些“相陪相伴”式的活动(如pair work,group work, chain drill等),九年级时则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可多些,让每位学生在能力所及范围内饶有兴致地、目的明确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变得乐于参与、渴望参与。如,在教学外研版九年级上册Module 6 Save our world Unit 2 How to be green?时,让学生观看两段有关环境的对比录像后,设置自由讨论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话题,可以自由选择与同桌讨论或参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如下:
(l)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do you enjoy? Why?
(2)Do you think the environment in Liantan is good enough?
What about the environment in our school?
(3)Do you think 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ould you like to do your best?
(4)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it more beautiful?
語题刚出现,学生就激动不已,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十分钟后的交流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列举了校园及各乡镇城区里存在的种种污染现象及其危害。当回答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时,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进行了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精心设计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存在不同看法并引发争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