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binw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但是新课标要求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育,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语文写作课堂更是如此,要在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而自由发挥写出好的文章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启发式教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时期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语言表达最天真无邪的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在写作课堂中大胆创造,如此一来,长期积累,便可以在写作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长期的探究总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外界新奇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感,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加以引导,进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将之应用到写作过程中去,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小学写作课堂的教学中,阅读相对来说是学生积累素材最快的一种方法。比如说教材中涉及的名人名言、古诗词等倘若都能应用于写作中,这些都是加分点。那么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将学过的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去。比如教师在讲授《慈母情深》这篇文章时,在给学生讲述完“我”向母亲要钱买书进而引发出“我”的惭愧和对母亲的敬爱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苦赚钱的母亲在作者要钱买书时毫不犹豫,在作者心疼她买成水果罐头数落之后却依然要凑钱买书,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慈母情深的情具体深在哪里,从而领悟到中国母亲的伟大之处,总是竭尽所能把最好的留给子女。在这样一个教学氛围中,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刻画这样一位仁慈善良母亲的时候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启发学生能不能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尝试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在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尽可能运用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增加文章可读性,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写作本来就是不断积累素材,学会应用素材的过程。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带领学生积累好的字句,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写作训练学会运用。教师的耐心启发引导,学生的不断积累和练习,长此以往,教师的课堂效率肯定会有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也就贯彻落实了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新理念。
  二、优秀作品探讨与分享启发作文教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领悟到做系統性总结带来的好处,也不善于在别人的文章中学习好的东西。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去指引、督促,那么之前掌握的写作技巧很可能会被遗忘。长期下去,写作训练只是量的一个积累,很难达到写作水平质的飞跃。因此,写作训练完成之后,教师应该举办优秀作品的分享与总结班会,引导学生在两者中寻找差距,进而向优秀作品看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将问题细化,比如优秀作品中的“优秀”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是用词比较精美呢,还是写作逻辑清晰,描写细致。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探讨,类比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写作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训练,从而慢慢地提高写作水平。 在优秀作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不断地切换思路,尝试运用不同的风格进行写作,进而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本领。
  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能否提高学生学习写作水平的关键。写作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欣赏发明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应用多媒体工具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教师讲授《秦兵马俑》的时候,除了对兵马俑的规模、历史地位、世界影响等介绍完之后,还要就文章进行分析,然后给学生以写作上的启示。比如文中采用了总分段式,开头和末尾前后对照,除此之外,文中还应用到了列数字、做比较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兵马俑的地位以及个性鲜明。这样,学生就在课堂学习中对写作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而慢慢理解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处处皆艺术,鼓励学生在写作课上多描写自己周围熟识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真情铸就文章。教师的耐心启发,学生的善于发现,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不断提高,从而渐渐地在写作课堂中对学生完成了启发式教学。
  四、结语
  启发式教学是老师在学生的脑海中洒下一粒种子,抛出一点“苗头”,学生通过这一点“苗头”逐渐成长,获得新的知识与方法。在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读写结合来激发学生想象力、优秀作品探讨与分享、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贯彻落实将启发式教学融入小学写作课堂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龙周金.谈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2]范幻.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刊),2009(8).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探究有效的教学措施。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能力培养上,老师需要采取科学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加强识字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巩固字词
【摘要】作文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但是纵观学生的语文作文创作成果,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够在写作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而缺少真情融合的作文是无法感動自己和他人的,进而降低了作文的整体质量。为了有效消除学生的这一作文创作缺陷,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文章创作的过程当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现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统一,抒发自己对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真情融合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个体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其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使用情景式教学法,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论解读  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
【摘要】在阅读过程中,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阅读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加强与文本的沟通、对话,提高阅读效率。批注式阅读是指使用特定的文字或者符号将自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感想等记录下来,这是一种主动探究式的阅读方式。《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建议中也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学的效果取决于良好的课堂氛围,而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如下建议: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情感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语文课堂教育的灵魂,它对语文课堂教学起着重大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师情感因素对语文课堂教学作用的浅析,突出情感的重要性和灵魂作用。  【关键词】
【摘要】套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赏析叙述类文本的模式鉴赏高中古诗词,本文对此以人教版必修3、4中的古诗词为例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叙事学;意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意图是将古诗词神秘而尊贵的面纱揭去,试图与普通中学生一道学习回答大纲、考纲下所设题目的本事,在这个层面上,对诗词抒情灵魂的虔诚必然要被搁置在象牙塔中了。限于篇幅,只对涉及问题粗浅而谈,在课题结
【摘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营造“书香”环境,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指导,保持  阅读兴趣;开展读书活动,巩固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方法;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摘要】近年来分层教学成为高中新课改中热门的教学方法,而作为分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分层作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阶段高中的生源中学生的成绩差距较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学习的兴趣、原有知识的基础也有所不同,如果对学生全部布置相同的作业,必定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差异越来越大,甚至压制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所以优化作业设置,是当前分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分层作业的必要性、实施
【摘要】“课改”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呼唤充满灵性的课堂教学语言。作为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入手,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就“如何立足课堂,训练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语言;课堂教学;实效性;激励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
【摘要】本文从外在形式、内在精神两大板块对相隔近一个世纪的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情意进行整合迁移,把一座座看似孤岛式的作品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快速地提高阅读迁移能力,还能把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底色,并外化为自己的写作。写作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校园文学创作的水准,绝不可能走闭门造车式的道路,必须要放眼世界,从模仿做起,循序渐进,终将会创作出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