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穗发芽(简称PHS)是指小麦收获前遇到阴雨天气时,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穗发芽可严重劣化小麦籽粒品质,同时影响小麦储存及下年播种质量,给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西南麦区一直是小麦穗发芽的重发区,该区生产实践表明,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小麦穗发芽带来的损失。具体措施如下:
1. 适当选择较抗穗发芽品种 小麦发芽能力与籽粒的成熟度及休眠特性有关,因地制宜地选择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穗发芽带来的损失。2010年,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对西南地区58个小麦品种(系)1185份材料调查发现:58个小麦品种(系)中,22个红粒品系平均穗发芽率为13%,变幅为0~39%;36个白粒品系平均穗发芽率为28.0%,变幅为4%~62%,平均穗发芽达20.3%。由此可见,红皮小麦品种抗穗发芽能力相对强于白皮小麦品种。西南麦区在小麦收获期多连绵阴雨,如适当选用较抗穗发芽的红皮小麦品种即可以减轻或避免小麦穗发芽。
2. 调整小麦播期和收获期,避开连阴雨天气,减轻或避免穗发芽 西南麦区,小麦收获期与大春水稻的栽插时间重合,当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时,部分小麦因来不及收获或收获后未及时晒干而产生穗发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适当选择小麦早熟品种或适时早播,可将其收获时间与水稻栽插时间错开,使得农户有足够的时间抢收小麦,以减少小麦在田间穗发芽的机会。同理,适当选择小麦迟熟品种,可使其收获期延后而错开水稻栽插时间。这些措施都能使小麦在成熟后得到及时收获和晾晒,减少小麦穗发芽带来的损失。
3. 喷施化学调控剂是防止穗发芽简便、有效的手段 在小麦开花后的一段时期内喷施多效唑、穗萌抑制剂、“穗得安”等化学调控剂,对小麦穗发芽的抑制效果可达80%左右;而在小麦抽穗后的不同时期喷施,对穗发芽抑制率最高可达90%,且喷施化学调控剂后对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基本无影响:所以在小麦生产的中后期喷施化学调控剂是防止穗发芽的有力补救措施。但喷施化学调控剂对做种用的小麦有不利影响,不宜采用此项措施。
4. 合理运筹肥料,严防小麦倒伏 小麦倒伏后,麦穗处于高温、高湿的小环境条件下,穗发芽会加重发生,最严重可高达100%。故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应做到:配方施肥、科学用肥,防止肥料施用过迟、过多而造成贪青晚熟;适当稀植,增大其通风透气性和减少倒伏的风险;开春后,对旺长苗施用矮壮素等生化壮苗制剂降低植株高度,防止倒伏,这样可大大降低发生小麦穗发芽的概率。
5. 强化小麦生育后期的田间“降渍除湿”管理在临近小麦收获前要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清理低洼或沟系不全的田块,以确保排灌畅通,减少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小麦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穗发芽。同时,要合理安排各品种和各地块的收获顺序,对易穗发芽的白皮小麦品种,可优先收获,对收获后的植株应及时脱粒晾晒,以减少穗发芽的机会。
(作者联系地址:四川省内江市花园滩401号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邮编:641000)
1. 适当选择较抗穗发芽品种 小麦发芽能力与籽粒的成熟度及休眠特性有关,因地制宜地选择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穗发芽带来的损失。2010年,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对西南地区58个小麦品种(系)1185份材料调查发现:58个小麦品种(系)中,22个红粒品系平均穗发芽率为13%,变幅为0~39%;36个白粒品系平均穗发芽率为28.0%,变幅为4%~62%,平均穗发芽达20.3%。由此可见,红皮小麦品种抗穗发芽能力相对强于白皮小麦品种。西南麦区在小麦收获期多连绵阴雨,如适当选用较抗穗发芽的红皮小麦品种即可以减轻或避免小麦穗发芽。
2. 调整小麦播期和收获期,避开连阴雨天气,减轻或避免穗发芽 西南麦区,小麦收获期与大春水稻的栽插时间重合,当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时,部分小麦因来不及收获或收获后未及时晒干而产生穗发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适当选择小麦早熟品种或适时早播,可将其收获时间与水稻栽插时间错开,使得农户有足够的时间抢收小麦,以减少小麦在田间穗发芽的机会。同理,适当选择小麦迟熟品种,可使其收获期延后而错开水稻栽插时间。这些措施都能使小麦在成熟后得到及时收获和晾晒,减少小麦穗发芽带来的损失。
3. 喷施化学调控剂是防止穗发芽简便、有效的手段 在小麦开花后的一段时期内喷施多效唑、穗萌抑制剂、“穗得安”等化学调控剂,对小麦穗发芽的抑制效果可达80%左右;而在小麦抽穗后的不同时期喷施,对穗发芽抑制率最高可达90%,且喷施化学调控剂后对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基本无影响:所以在小麦生产的中后期喷施化学调控剂是防止穗发芽的有力补救措施。但喷施化学调控剂对做种用的小麦有不利影响,不宜采用此项措施。
4. 合理运筹肥料,严防小麦倒伏 小麦倒伏后,麦穗处于高温、高湿的小环境条件下,穗发芽会加重发生,最严重可高达100%。故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应做到:配方施肥、科学用肥,防止肥料施用过迟、过多而造成贪青晚熟;适当稀植,增大其通风透气性和减少倒伏的风险;开春后,对旺长苗施用矮壮素等生化壮苗制剂降低植株高度,防止倒伏,这样可大大降低发生小麦穗发芽的概率。
5. 强化小麦生育后期的田间“降渍除湿”管理在临近小麦收获前要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清理低洼或沟系不全的田块,以确保排灌畅通,减少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小麦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穗发芽。同时,要合理安排各品种和各地块的收获顺序,对易穗发芽的白皮小麦品种,可优先收获,对收获后的植株应及时脱粒晾晒,以减少穗发芽的机会。
(作者联系地址:四川省内江市花园滩401号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邮编:6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