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新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部分大学生理想淡化、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以解决大学生信仰迷失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仰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1、思想观念多元化,心理素质脆弱化。现代社会改革深化的高风险、社会矛盾的频发、社会意识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求职竞争的激烈,受腐败现象的影响,使大学生对人生的不确定和各种变数感到无能为力,对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感到迷茫彷徨。
2、价值取向和信仰的功利化。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等物质主义思想,很少反思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价值、自己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将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价值取向扭曲。
3、信仰的倾西方化和非理性化。大学生对西方的思想观点缺乏理性分析,总是凭感觉表面化地追逐潮流。非理性主义、非科学主义等思想正默默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喜歡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西方文化的出现与他们追求前卫、自由、个性的迫切要求不谋而合,而冷落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4、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使共产主义的实践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加上国门打开后各种思潮的涌入,近年来出现的腐败现象,让国人对一贯以为人民服务自诩的共产党产生了失望;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前的狐疑不定,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对共产主义信心不足。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原因
1、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着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育机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部分教师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念,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还迎合学生所谓的“兴趣点”,使信仰教育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忽略了教育的效果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面对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疏于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由困惑走向怀疑,甚至反感和排斥。
2、大学生自身不够成熟造成的阻碍。大学生自身表现出思想成熟度不高,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欠缺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对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了解和认识;理解停留在表面和理论层次,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政治态度和观点;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应用于学习、实践过程。
3、社会转型期的变革包含着弊端。市场经济强烈的趋利性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于民主法制、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相对滞后,存在“权利商品化”、“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社会现象。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其中也包括少数敌对势力乘机进行和平演变的思想。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的对策
1、充分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加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仰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学校各项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应侧重实际。应彻底改变一些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下,使基础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制定的各种现行政策混同的现象加以区分,并在内容安排上,不应将政策内容讲得过多,而应把重点放在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使得马克思理论能够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优秀大学生。
3、坚持“八荣八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更好的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领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1、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通过学习弥补知识结构的欠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2、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对所学的、所接触到的知识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真理,树立科学信仰,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理性的对待一些社会问题,由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3、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践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过程,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是紧密相联的,做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4、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高校育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基础武装大学生,使他们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牢固地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2、要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奋斗之中;3、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健康的法律心理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坚决维护国家利益;4、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断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用贴近生活的讲解替代传统的理论灌输;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不断加强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专业教师队伍。
5、我们要通过继续坚定不移地搞好国内的改革与建设,继续加强党风党纪建设,继续努力营造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加大正面舆论的宣传力度,继续大力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来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徐黄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与时俱进,思想教育研究.2006,(2)
[2]徐向秀、马庆林,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探索,2007.(1)
[3]于淑秀、张威,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和方法,科教文汇,2009.(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仰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1、思想观念多元化,心理素质脆弱化。现代社会改革深化的高风险、社会矛盾的频发、社会意识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求职竞争的激烈,受腐败现象的影响,使大学生对人生的不确定和各种变数感到无能为力,对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感到迷茫彷徨。
2、价值取向和信仰的功利化。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等物质主义思想,很少反思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价值、自己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将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价值取向扭曲。
3、信仰的倾西方化和非理性化。大学生对西方的思想观点缺乏理性分析,总是凭感觉表面化地追逐潮流。非理性主义、非科学主义等思想正默默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喜歡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西方文化的出现与他们追求前卫、自由、个性的迫切要求不谋而合,而冷落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4、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使共产主义的实践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加上国门打开后各种思潮的涌入,近年来出现的腐败现象,让国人对一贯以为人民服务自诩的共产党产生了失望;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前的狐疑不定,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对共产主义信心不足。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原因
1、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着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育机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部分教师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念,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还迎合学生所谓的“兴趣点”,使信仰教育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忽略了教育的效果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面对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疏于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由困惑走向怀疑,甚至反感和排斥。
2、大学生自身不够成熟造成的阻碍。大学生自身表现出思想成熟度不高,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欠缺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对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了解和认识;理解停留在表面和理论层次,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政治态度和观点;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应用于学习、实践过程。
3、社会转型期的变革包含着弊端。市场经济强烈的趋利性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于民主法制、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相对滞后,存在“权利商品化”、“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社会现象。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其中也包括少数敌对势力乘机进行和平演变的思想。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的对策
1、充分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加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仰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学校各项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应侧重实际。应彻底改变一些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下,使基础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制定的各种现行政策混同的现象加以区分,并在内容安排上,不应将政策内容讲得过多,而应把重点放在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使得马克思理论能够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优秀大学生。
3、坚持“八荣八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更好的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领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1、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通过学习弥补知识结构的欠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2、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对所学的、所接触到的知识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真理,树立科学信仰,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理性的对待一些社会问题,由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3、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践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过程,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是紧密相联的,做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4、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高校育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基础武装大学生,使他们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牢固地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2、要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奋斗之中;3、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健康的法律心理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坚决维护国家利益;4、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断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用贴近生活的讲解替代传统的理论灌输;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不断加强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专业教师队伍。
5、我们要通过继续坚定不移地搞好国内的改革与建设,继续加强党风党纪建设,继续努力营造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加大正面舆论的宣传力度,继续大力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来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徐黄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与时俱进,思想教育研究.2006,(2)
[2]徐向秀、马庆林,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探索,2007.(1)
[3]于淑秀、张威,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和方法,科教文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