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道路公共化的法律路径及业主权益保护分析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区道路公共化已成发展态势,然其正当法律路径还有待探讨,小区业主权益也成为政策推行的最大阻碍。因此要在分析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合理做法,构建适合我国的法律框架,切实保障业主权益,为政策推行排除障碍。
  关键词: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共地役权;小区道路公共化;补偿
  中图分类号:D922.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2-0071-01
  我国正大力推动小区道路公共化进程。根据我国土地制度,小区业主所享有的权益由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两种权益构成①,对于小区内的公共场所及设施而言,业主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实行小区道路公有化,目前主要有三种路径,其一以英美制度为借鉴的准征收理论;其二为在开放道路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之上设立公共地役权;其三为《物权法》148条规定的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制度。
  补偿的办法可类比征收补偿措施。在学者陈青鹤等关于试点小区的实践调查中,小区业主对于开放小区的担忧有安全、泊车、隐私保障问题等,而不仅是对金钱损失的担忧。在此情况下,政府的补偿也不应局限在货币形式,而应该与完善管理制度、增进服务技术等手段结合进行补偿,切实解决业主担忧。
  美国作为开放式街区的鼻祖,其开放社区道路的同时,在公共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社区发展方式。美国的开放式小区源于历史推动,自发形成,除居民生活安全等问题外,暂不涉及利益补偿问题;英国通过制定《街区保护法》来维护良好居住环境,到1971年城县规划法修改时,英国把街区保护法纳入城乡规划法的体系之中,作为城乡规划的街区保护制度而存在至今。借鉴欧美国家,将街区制上升到国家层面,保证后续措施的跟进,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让居民在享受街区制便利的同时,获得经济等方面的补偿,来平衡“私有财产”被“侵犯”的心理,也要保证居民对于私密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我国物权法中虽然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提前收回的制度,但小区道路公有化是为满足公共通行的需要,不需要也不能够完全收回小区业主的用益物权,故可不考虑该法律路径。对于理论界呼声很高的“准征收”制度,无论何种形式的征收,对象都应是所有权人,而小区业主并没有土地所有权,只享有用益物权,所以这种理论从本质上说很难站住脚。
  从现实来看,小区道路公共化后,小区业主为满足公共通行的需要必须忍受某种不利益。我国物权法中现有制度无法做出合理圆满的解释,但这种情况比较符合公共地役权理论。公共地役是为了公共利益或公众利益的需要使不动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容忍某种不利益或负担,因而使国家或公众取得一种要求相关不动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承担某种负担的权利。②这种理论在很多国家已经适用,我国一些单行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也有在因公共利益而划定的保护范围内对用益物权人权利进行限制的规定,体现了公共地役权的思想。而且公共地役权不是对权利的永久限制,而是随相应的公共利益消失而消失,这就让使用权人拥有对权利恢复圆满的期望。
  封闭式小区的开放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博弈的结果,应对业主权益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偿。
  补偿方案的设计应以业主权益的实际损失为基础。业主权益的损失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业主不再对小区道路排他性使用,小区开放带来安全、噪音等问题以及小区开放后房屋价值的下降。
  对于以上三种影响可以采用不同补偿方式。第一,排他性使用受到限制的背后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小区道路共有权受到约束③。在取得这两种权利时,业主支付的对价是包含在房价中的土地出让金和道路建设费用,因此可以用将两部分费用按比例折算,通过现金补偿。第二,小区开放后的安全和噪音问题可以通过设施补贴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如政府为低层住户修防盗窗、限制通过该路段车辆的型号和速度等。第三,房屋价值的损失,可以通过公估机构对两种状态下房屋市场价格的评估来确定,用现金补偿的方式弥补。
  此外,也可以实施税收减让、产权期限延长、车辆摇号优先等激励措施,以降低业主对小区开放的排斥感④。
  总之,小区道路公共化在满足公共通行需要的同时,也要在可借鉴的理论上构建适合中国的法律框架,同时兼顾业主利益,努力推动业主权益立法,对实际造成的损害依照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补偿,使政策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 注 释 ]
  ①梅夏英,高圣平.物权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6.
  ②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M].法律出版社,2001.
  ③张卉林.论我国的所有权过度限制及立法改进[J].法学论坛,2013(3):51-52.
  ④张理.公共地役权在封闭小区开放中的适用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6(4):60.
  [ 参 考 文 献 ]
  [1]陈耀东,罗瑞芳.我国空间权制度法治化历程与问题探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耿卓.地役权的现代发展及其影响[J].环球法律评论,2013(6).
  [3]肖泽晟.公物的二元产权结构——公共地役权及其设立的視角[J].浙江学刊,2008(4).
其他文献
摘 要:乡村干部涉黑犯罪问题是我国刑事领域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对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一局面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刑事政策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在研究该问题时,需要把握我国刑事政策的宽严性,充分考虑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刑事政策的指引下,治理乡村干部涉黑犯罪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干部;涉黑犯罪;宽严相济  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摘 要:对于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含义的界定应当采取不法所有说的立场,具体表述为完全或部分剥夺原权利人对财产的所有权,并将该财产视作自己所有而进行利用、处分的心理。对“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时间的界定,应当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将以下三种情形视为成立犯罪:在合同签订之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在合同签订后,履行合同前形成了非法占有目的;在合同签订之后,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在“非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一方面,明确信息主体的权利,赋予其删除权;另一方面增加网络监管部门的义务,协调各部门法,形成一体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限制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行为。  关键词:个人信息权;网络服务商;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7-0068-01  作者简介:沈志刚(1994-),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法律硕士,江苏
[内容摘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作用并非回到“守夜人”角色,而是要在复杂环境下“有所为”。政府在动态环境变迁中,不断破除新结构经济学所提出的“紧约束条件”,成为高风险和突破性创新领域的催化剂、复杂经济环境中的引领者和协调者。浙江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充分地优势甄别、风险防控与短板弥补,政府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突出信息经济的引领与带动作用,破除生态约束,构筑多级增长点,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摘 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确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催生了职业打假现象。职业打假客观上打击了不法经营者,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其弊端。此外,司法实践对职业打假的认定也缺乏统一标准。本文通过说明依据消保法的职业打假现状、分析司法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消保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律规制建议。以期为消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职业打假;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与促进金融交易效率一直是金融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矛盾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尤为现实和迫切。《个人金融信息管理:隐私保护与金融交易》一书从微观角度阐明了数据产权界定,从宏观角度解决了隐私保护和金融交易的相容问题,并对中国金融发展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隐私;隐私保护;金融交易  中图分类号:TP309;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而这里的利益应是指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国家利益是制约、影响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制定对外政策和开展对外活动的根本因素。  关键词:国家利益;结盟;利益博弈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5-0261-01  作者简介:王琳(1991-),女,汉族,福建三明人,南昌
摘 要:“昆山反杀案”的热议为社会各界讨论正当防卫提供了一个契机,许多问题值得再次思考。司法实务对于正方防卫的谨慎适用,使其逐渐成为“休眠条款”,也与刑法“保护人民”的立法目的不符。究其原因是实务中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固化:一是对防卫人的高要求,以理性第三人要求防卫人做出最优选择;二是唯结果论,只要发生死伤结果便是防卫过当。正当防卫的正确适用不仅需要法学理论不断的发展,也需要司法人员在保持中立理性的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码影像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数码影像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但影像记录方式的内隐性与易修改性致使人们普遍对其证明力产生怀疑。从本质上来讲,符合诉讼证据特征的数码照片其证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若从技术规范层面和法律程序上加以限定,那么数码照片在刑事诉讼中其证明力就能得到有力保障。  关键词:数码照片;证明力;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D915.33 文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 ”时代020商业模式的迅速发展,新型用工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平台从业者名义上与APP平台捆绑,但是出现纠纷需要维权时,谁才是真正的“东家”。平台从业者与APP平台之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他们的权益该如何保护?本文将以网约美甲师为例,从劳动关系的认定为抓手进行分析,旨在为网络用工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台从业者;劳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