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想像、逻辑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成长进步出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数学情感、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成效,让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同步发展,同频共振。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水平;情感教育;教学成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议题,选择探究内容,把握学习重点,因需施教、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大胆质疑,认真习题,让学生在读懂教材,学会方法的同时,不断激发学习情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情引趣,培养学生数学情感
在数学学习中,小学生往往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确定,在学习是不求上进,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上课时情绪消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映迟缓;课后作业拖拉,敷衍应付,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抄袭现象;考试违反考试纪律,有作弊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综合小学生的情感爱好、学习情绪、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意识,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新知,探求新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的关心关爱、关切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体会成长。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从一个新颖别致的角度,选择一个富有趣味的问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测量生活中的圆,然后根据各自测量的物品、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这个问题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个跃跃欲试,寻找身边物品,主动进行探讨,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解题技巧。
二、教会方法,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教学是一门学问,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经验,给学生创造数学活动的机会,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运用激励、启发、引导等方式,采取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乐于接受学习环境,感受数学学习的新意,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在讲清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书本,理解课本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在讲解“梯形的面积”时,我指导学生剪出两个一样的梯形,再让学生把其中的一个梯形旋转180度,把两个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再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清楚了公式的来源。在学生计算时,我在课堂上巡回解答学生的提问,让学生融会贯通,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熟悉解题思路、获得数学经验。
三、分层施教,引导学生共同发展
小学生因为感知事物、认知水平、领悟能力等个体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逻辑思维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有的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强一点、有的接受能力相对弱一点,老师要根据这些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组织组织教学活动,依据能力、特点的不同,指导不同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学习方法,通过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在数学活动中,笔者遵循“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一般生吃得了”这一原则,摒弃“一锅端,大锅饭”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知识层面上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人人肩上有压力,个个身上有动力”,让基础差的学生做得了,中等成绩的学生做得好,优秀成绩的学生做得巧,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互相交流,一起探究,让好、中、差一起发展,携手前进。让每一位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四、组织探究,指导学生深钻细研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让学生自由、开放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才能更好的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设问、在探究中质疑、在探究中解决,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体验思考的方式方法,掌握学用数学的价值。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课本,标记重、难点内容,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探求知识的发生过程,拓宽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放大数学学习的效用。如:在讲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我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进行自学,然后再进行讨论,引出如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这样移动小数点?”让学生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弄清道理,把疑问记录下来,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梳理悬疑、集中解决。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五、激励评价,鼓励学生成长进步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成长进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激活学习动力。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和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目光、亲和的笑容、满意的点头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关注、关切,在肯定学生取得进步、取得成绩的同时,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没能理解题意、没能掌握要领,所得出的错误的结论、肤浅的论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点拨、分析,让学生及时改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成长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水平;情感教育;教学成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议题,选择探究内容,把握学习重点,因需施教、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大胆质疑,认真习题,让学生在读懂教材,学会方法的同时,不断激发学习情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情引趣,培养学生数学情感
在数学学习中,小学生往往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确定,在学习是不求上进,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上课时情绪消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映迟缓;课后作业拖拉,敷衍应付,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抄袭现象;考试违反考试纪律,有作弊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综合小学生的情感爱好、学习情绪、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意识,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新知,探求新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的关心关爱、关切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体会成长。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从一个新颖别致的角度,选择一个富有趣味的问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测量生活中的圆,然后根据各自测量的物品、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这个问题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个跃跃欲试,寻找身边物品,主动进行探讨,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解题技巧。
二、教会方法,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教学是一门学问,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经验,给学生创造数学活动的机会,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运用激励、启发、引导等方式,采取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乐于接受学习环境,感受数学学习的新意,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在讲清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书本,理解课本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在讲解“梯形的面积”时,我指导学生剪出两个一样的梯形,再让学生把其中的一个梯形旋转180度,把两个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再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清楚了公式的来源。在学生计算时,我在课堂上巡回解答学生的提问,让学生融会贯通,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熟悉解题思路、获得数学经验。
三、分层施教,引导学生共同发展
小学生因为感知事物、认知水平、领悟能力等个体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逻辑思维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有的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强一点、有的接受能力相对弱一点,老师要根据这些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组织组织教学活动,依据能力、特点的不同,指导不同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学习方法,通过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在数学活动中,笔者遵循“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一般生吃得了”这一原则,摒弃“一锅端,大锅饭”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知识层面上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人人肩上有压力,个个身上有动力”,让基础差的学生做得了,中等成绩的学生做得好,优秀成绩的学生做得巧,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互相交流,一起探究,让好、中、差一起发展,携手前进。让每一位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四、组织探究,指导学生深钻细研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让学生自由、开放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才能更好的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设问、在探究中质疑、在探究中解决,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体验思考的方式方法,掌握学用数学的价值。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课本,标记重、难点内容,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探求知识的发生过程,拓宽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放大数学学习的效用。如:在讲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我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进行自学,然后再进行讨论,引出如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这样移动小数点?”让学生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弄清道理,把疑问记录下来,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梳理悬疑、集中解决。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五、激励评价,鼓励学生成长进步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成长进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激活学习动力。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和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目光、亲和的笑容、满意的点头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关注、关切,在肯定学生取得进步、取得成绩的同时,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没能理解题意、没能掌握要领,所得出的错误的结论、肤浅的论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点拨、分析,让学生及时改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成长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