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背临.深度模仿.创意表达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qwjt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之一。自2000年开始,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一直采用“定点背临·深度模仿·创意表达”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背临与模仿
   背,就是背诵,就是熟读文章后,不看原文能把其复述出来。临,即为临摹,即以名家书画为蓝本,模仿学习。古代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他们都勤于临帖,善于临帖。由临摹走向创新,这是书法、绘画艺术的规律。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写作上的“背临”,就是要认真读范文、抄范文、背范文。读者待文章烂熟于胸后,离开原文,尽可能再现原文的内容、结构等。这样,反复揣摩,易于学到名家名作的长处。“背临”是为下一阶段的模仿奠定基础。
   作文模仿就是在背临的基础上,揣摩、体悟并掌握范文的行文思路、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借鉴文本的写法,重新构思自己文章的过程。
   二、序列背临
   所谓序列背临,就是围绕既定的高中三年(主要是高一和高二,高三侧重升格训练)作文训练的二十四个目标和任务,在学生动手作文前,教师首先精选三、四篇能够体现训练目标要义的精美范文(范文取自现代当代的名家名作,一般不选学生作文,以达到取法乎上的效果)。范文选出后,教师在范文后围绕确定的训练点作简要点评,帮学生指明背临的方向。学生反复阅读这几篇文章,熟读成诵。对文章中那些体现训练点的“亮点”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从而在名家名作的指引下,初步把握写作知识。
   比如围绕训练点——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我们选了丁立梅《母亲的心》、毕淑敏《青虫之爱》和陈军的《生活的浪花》三篇文章,针对“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教师做精要的点评,指导学生背临。限于篇幅,仅举一例。
   【名家走笔一】
  母亲的心
  文/丁立梅
  (选文略)
   【背临导航】同学们,让我们仔细品味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细节去渲染情感的吧。文章第二段写道:“她努力把这些东西搬到邮局柜台上,小心翼翼地询问”,这里的“努力”、“小心翼翼”两个词语,虽然朴实,表现出来的意义可非同一般,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形象,经这么一两个词一修饰,就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其实,在你的生活中,像这样的细节,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碰到,也许那时颤动了你的心灵,就让我们记下这些生活中的感动,写到你的作文中去吧。
   通过反复阅读这些精选范文,围绕“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妙处,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懂得可以撷取生活中的哪些细节写进作文中,在背临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关于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获得写作知识,体会写作方法是序列背临的主要目的。
   三、深度模仿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郭沫若也写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他们的话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做出好的文章,首先要博“模”群书,广集资料,大量积累,广拓思路。
   唐代著名的皎然和尚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语,就是模仿前人的句子;偷意,是模仿前人的意境;偷势,是模仿前人的风格气势。指导学生模仿作文,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仿句子。作家叶文玲回忆初中时写过一篇题为“一件不愉快的往事”的作文,文中申诉自己的“委屈”,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文章写道,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老师用红笔圈出,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准确。叶文玲说,那是她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段落和词句。毛泽东词“一唱雄鸡天下白”就是模仿了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仿句,可以移植传神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我所用;可以仿照句式,再造一个段落。仿句子是基础,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加训练。
   2.仿结构。所谓结构,实际上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无论什么文体,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都要选取恰当的结构或形式。记叙文的倒叙、插叙,叙述的角度,线索的安排,场面描写,伏笔照应,巧合误会,悬念对比等。议论文的总分式、对照式、并列式和层进式等,我们都可以在阅读范文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其中的妙处,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一般来说,理清文章的思路,就能窥到作文构思的全貌。如果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优秀文章的构思,结合教师的指导,必定能提高其谋篇布局的能力。仿结构是构思,但必须注意借他人的创意,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意。
   3.仿立意。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体会到作者表达的一种情感,揭示的某种哲理,体会到作者对真、善、美的渴求,对假、丑、恶的厌恶。名家名作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如他人透彻、准确,就可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了作品中思想内容,再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为依托,写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必定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学生模仿立意,不仅要深刻探究作品的意是什么,更要探究作者为什么会生成此意,以及此意是怎样生成的,进而在写作中更加灵活地迁移。
   深度模仿是让学生从范文中吸取营养,咀嚼、消化,掌握写作技能,从而激起学生创意表达的愿望。
   四、创意表达
   茅盾先生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过此一步,则本为向上的垫脚石‘模仿’就变为了绊脚石了。”①这些话把模仿的意义和局限说得一清二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也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②基于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模仿时,要从模仿的深度上做文章,以避免作文中因模仿而导致的“千人一面”的现象,最终达到创意表达的效果。在处理深度模仿和创意表达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
   1.把握标准。深度模仿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要取其所长;二是融会变化,做成自家一种手笔。有如“酿花为蜜,蜜成而不见花也,酿稻为酒,酒成而必去糟也。”模仿不同于抄袭。抄袭是窃取别人的文章成果。文章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均照抄无误,这是抄袭,是必须反对的,也是容易识别的。模仿也不是套用。套用是不考虑内容适合与否,硬将一个熟背的故事塞进规定题目的文章中,袭用前人现成的形式和内容。而模仿不同,它是取法乎文,是作文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手段 ,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因此,模仿时要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思想提炼,自己的语言表现。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出发,从自身认识出发,认同范文的思想高度,欣赏范文的表现形式,从而自觉地吸收范文的成功经验,扩大自己的体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的条件。模仿不能失去“自我”,模仿仅是一定意义上的借鉴,这是一个“标尺”,也是一个“底线”。
   2.打牢根基。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释放,它的前提是积累,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就不可能写出令人心动的佳作。为深度模仿奠基,首先要注重课外阅读,充实语言库存;其次要体验生活,充实情感库存;还要放眼世界,充实材料库存。
   我们可指导学生多写随笔。可以写自己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在形式上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驰骋自由的创作天空,体验习作的轻松和快乐。总之,引领学生体验生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3.注重思维。有了生活的积累,有了写作知识,但写作是一个立意和立意的语言秩序化(形式化)的过程,要达到最终目标,把隐性的、抽象的、随意的写作活动显性化,具体化、模式化,还必须借助写作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形式,那就是思维。正如语文教育家顾振彪所言:启动思维操作,是牵住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思维训练,这是深度模仿的原动力。
   因此,在指导学生深度模仿时,切不可忽视思维训练,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力求在模仿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习作在内容上见解深刻,在形式上“脱胎换骨”,最终由模仿走向创新。
   4.创新为本。任何事物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作文教学“始于模仿”,只是引领学生步入作文圣殿的先导,而模仿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创新。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后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 刻舟求剑。”通过语言、结构的模仿练习,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其创新思维的潜力也会得到挖掘。在进行新的创作时,就要鼓励他们丢掉“拐杖”,展示自己的创作个性。
   当代大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我者”自然免不了模仿,从模仿中悟出门道,掌握技法而后生。如一味模仿,始终只是在“嚼人家嚼过的馍”,就会完全丧失了自我,只能走“似我者”的死路了。无论怎样模仿,我们都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模仿的量变中产生质变,诞生一个个新的“这一个”。
   近十年的实践证明,我们采用“定点背临,深度模仿,创意表达”方法,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学有榜样,让老师教有依据,逐步引导学生将别人的写作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注释:
   ①茅盾:《大题小解》,《茅盾文集》第10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年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作者通联:江苏泰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专家徐林祥教授主编的《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以下简称《历史追问》)一书,是由山东教育出版社策划编写的语文教师成长丛书之一。该书是一部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的著作,其中包含着对古今语文教育思想发展脉络及其要义的剖析。  读《历史追问》,洋洋近四十万言,丝毫不觉其冗长,相反让读者产生一种轻松快适之感,我想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选取丰富而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考据之功细密,同时合
苏教版必修二新选了《说书人》一文。这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说书艺人说书及其离世的故事。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对这篇小说诠释的文章,或过于专业,或失于粗疏,或流于简约。下面笔者不揣浅陋,从五个角度对小说进行一番梳理,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一笔账目 课文中涉及到经济的一共有两处。一处在第一段的结尾:“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一处在第五段与第六段:“听书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国际阅读学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学阶段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将来的思想发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文学类作品
“语文”学科带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大多是用形象来传情达意的,“形象大于思想”的特性造成了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性。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就会造成语文学科试卷评判中的“橡皮筋现象”,即语文试卷评判过程中的伸缩性太强,同一张试卷不同的人评判,最后结果会有很大出入。  语文学科试卷本来就有这样的特点,假如,命题语言再不够规范,拿到试卷的考生不知该怎么下笔,答题只能凭感觉乱蒙;参考答案再不够科学,即使意思答对了也未
合作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成为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现实中,合作学习却常常处于颇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合作学习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特别在公开课上,经常会听到执教老师说“请大家合作完成”“几个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但另一方面,在教研活动中,合作学习又成为普遍
【案例背景】  三月下旬,本区某校高中语文组推选一位青年教师参加校级公开课评比。这位青年教师确定教学小说《守财奴》。他用了差不多一周时间查阅各方面的资料,最终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提交给全组教师评议,组内老师一致觉得不错。但是这位青年教师连续试教两次都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组内老师听课后又觉得提不出好的改进意见。于是,教研组长请我去听课诊断一下,迫切希望我能够指导改进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案例描述】 
拿起董旭午老师新著《真教语文 教真语文》,我眼前一亮,头脑中浮现出听过教过的许多课例。我在想,我教的是“真语文”吗?深入品读这本书,我更感觉到,“真语文”不是“生活 语文”,而是语文和生活的水乳交融,是基于生活,融入语文,是两者的交融共生,是既教文又立魂,是实实在在的归真返本。“真教”还是要讲究方法和艺术的。写作本文就是想通过董老师的一些生活化课堂教例,来与大家一起品鉴并分享其课堂导引艺术。  一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推行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的必然之举,并已经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一道旖旎的风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为师生提供了共舞的恢恢空间!  但笔者在长期的语文一线教学中,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很多阅读课堂的多元化个性解读,绝大部分依旧停留在对文本主要对象的解读上,文本解读的视野还不够宽广,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依旧在“戴着镣铐跳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这不能适应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的需要。语文课程资源除了课内教学资源,还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等课外学习资源。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正以惊人的速度不可阻挡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冲击着我们的用语习惯。如“正能量、高
在我看来,《背影》的主题表述,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篇人人都能读,人人都可能有不同感受,人人在自己的不同人生阶段都可能有不同感受的作品,到底给了人人怎样的启示和共鸣,并由此激发我们思考、追问和认定:人生不同的生存生活状态,该有怎样合理的面对。  这是困难的,但语文人还是应该努力去迈入这个堂奥,窥其精髓,把这不朽经典的“真味”、原味和美味发掘出来,奉献给世人。瞄准这样的理念和目标,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