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122-02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主张“德育为先”的思想,陶行知也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应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猜谜、游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中。在学习《燕子专列》这篇文章时,我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谈对燕子的认识,为学生能走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作好铺垫,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纷纷、冒着、踏着、顶着、踏着”等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并让他们表演:此时的你就是一个瑞士的居民,为救护燕子而焦急万分。果然,学生的兴致很高,很快进入角色,朗诵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问:“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因为燕子是益鸟,我们要保护它呀”“因为燕子和我们是好朋友”“人和动物应该和睦相处”……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立即进行引导:“是呀!你们看,瑞士政府,下命令救助这些遇到困难的燕子,居民们又自发组织冒着寒冷的天气去寻找濒临灭亡的燕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小女孩也加入了寻找燕子的队伍。现在,如果你就是那只被救的燕子,你会对人们说点什么呢?”学生们纷纷答道:“谢谢你们,善良的人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明年我一定要多捉害虫,保护你们的庄稼”“你们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
通过入情入境的角色朗读,老师的巧妙引导,文本为学生所渗透的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教育就与语文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寓道于文,使语文教学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目的。
二、讲究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获得品德升华
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并仔细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把握好渗透的关键时机。在渗透德育内容时,一定要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渗透方法,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品德熏陶。小學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如:《小鹰学飞》《狐假虎威》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从情感上体验文中角色,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还有一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如:《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都描写了祖国秀丽无比的自然景观。通过此类文章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事物,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在教学《有趣的发现》《问银河》时,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挂图,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形为有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渗透,才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真正发挥出教材内容的作用。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用博大精深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应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上街打扫街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参观禁毒图片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等等。
四、运用习作训练的特殊功能,突出思想品德培养
学生可以在日记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班上曾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她性格内向,学习一般,以前几乎不和任何人交往交流,就连做操都不动弹,总是呆呆的站在原地,任凭你怎么说就是不动,孩子们都喊她“木头人”。后来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想要走进她的内心,效果都不太理想。今年,我考虑到她的数学不错,让她做了数学组长。后来在一次工作小结中她写道:别人都说我笨,可老师却让我做了组长,我真高兴啊!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决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在文章后面写下了这几个字:老师相信,你会成为班级小明星的。事实证明,我的批语奏效了。从不发言的她,那天竟然举起了手。尽管她的声音很小,但还是得到了同学们自发响起的掌声。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还要在作文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学生。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一声叮嘱,会帮助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可见,作文教学也同样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责任。
总之,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要适时、适度、适宜,不能多说,不能少说。多说了成了政治说教,学生烦了;少说了,不到火候,作用不大。要适时、适宜,点到为止。德育教育不能大水漫灌,疾风骤雨;也不能长期干旱,一年不给水。要渗透,就像雨水渗透泥土,时间长,持续不断,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主张“德育为先”的思想,陶行知也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应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猜谜、游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中。在学习《燕子专列》这篇文章时,我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谈对燕子的认识,为学生能走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作好铺垫,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纷纷、冒着、踏着、顶着、踏着”等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并让他们表演:此时的你就是一个瑞士的居民,为救护燕子而焦急万分。果然,学生的兴致很高,很快进入角色,朗诵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问:“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因为燕子是益鸟,我们要保护它呀”“因为燕子和我们是好朋友”“人和动物应该和睦相处”……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立即进行引导:“是呀!你们看,瑞士政府,下命令救助这些遇到困难的燕子,居民们又自发组织冒着寒冷的天气去寻找濒临灭亡的燕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小女孩也加入了寻找燕子的队伍。现在,如果你就是那只被救的燕子,你会对人们说点什么呢?”学生们纷纷答道:“谢谢你们,善良的人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明年我一定要多捉害虫,保护你们的庄稼”“你们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
通过入情入境的角色朗读,老师的巧妙引导,文本为学生所渗透的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教育就与语文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寓道于文,使语文教学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目的。
二、讲究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获得品德升华
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并仔细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把握好渗透的关键时机。在渗透德育内容时,一定要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渗透方法,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品德熏陶。小學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如:《小鹰学飞》《狐假虎威》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从情感上体验文中角色,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还有一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如:《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都描写了祖国秀丽无比的自然景观。通过此类文章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事物,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在教学《有趣的发现》《问银河》时,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挂图,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形为有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渗透,才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真正发挥出教材内容的作用。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用博大精深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应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上街打扫街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参观禁毒图片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等等。
四、运用习作训练的特殊功能,突出思想品德培养
学生可以在日记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班上曾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她性格内向,学习一般,以前几乎不和任何人交往交流,就连做操都不动弹,总是呆呆的站在原地,任凭你怎么说就是不动,孩子们都喊她“木头人”。后来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想要走进她的内心,效果都不太理想。今年,我考虑到她的数学不错,让她做了数学组长。后来在一次工作小结中她写道:别人都说我笨,可老师却让我做了组长,我真高兴啊!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决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在文章后面写下了这几个字:老师相信,你会成为班级小明星的。事实证明,我的批语奏效了。从不发言的她,那天竟然举起了手。尽管她的声音很小,但还是得到了同学们自发响起的掌声。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还要在作文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学生。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一声叮嘱,会帮助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可见,作文教学也同样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责任。
总之,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要适时、适度、适宜,不能多说,不能少说。多说了成了政治说教,学生烦了;少说了,不到火候,作用不大。要适时、适宜,点到为止。德育教育不能大水漫灌,疾风骤雨;也不能长期干旱,一年不给水。要渗透,就像雨水渗透泥土,时间长,持续不断,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