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以来,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成为不良贷款曝光率最高的股份制银行之一。
6月,民生陷入赛维LDK(LDK.NYSE)破产疑云。赛维LDK上半年净亏损10亿元,资产负债率80%,负债总计211.6亿元。民生此前对赛维LDK共授信10亿元,目前已使用6.1亿元。
7月,民生卷入10多家上海钢贸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上海法院开庭公告显示,民生上海分行已将至少四家上海钢材贸易公司告上法庭。
8月,民生被曝出卷入熔盛重工(01101.HK)186亿元银行债务中。上半年熔盛重工在获得6.7亿元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仅勉强盈利2.2亿元,民生贷款面临风险。
还是8月,民生又与东方造船资金链断裂连在一起。东方造船目前已无力偿还银行的9亿元贷款,其中包括民生的5000万元。
截至8月底,三季度曝出的企业不良贷款中,民生几乎全部牵涉其中。民生净利润高增长的背后,是问题渐现的贷款质量。
贷款质量恶化
中报显示,民生银行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6.89%,这已经是民生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净利润同比35%以上的增速。民生银行利润的高增长主要依靠贷款业务。
过去两年,尽管民生银行发放的贷款及垫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但始终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截至2012年6月30日,民生利息收入贡献了营业收入的73.6%。
虽然一直以来中国的股份制银行都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盈利,但民生的贷款业务却仍被认为有些激进。“贷款审批很有效率,但这可能也是民生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一个原因。”某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这样评价。
事实上,民生的不良贷款率在股份制银行中一直偏高。截至2012年6月30日,民生不良贷款率0.69%,较年初上升6BP,如果加回上半年5.7亿元核销后,实际不良贷款率为0.73%;而同期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不良贷款率为0.56%,兴业银行(601166.SH)为0.40%,均低于民生银行。
当然,民生352.36%的拨备覆盖率和本期计提的57.12亿元贷款减值准备金足够覆盖潜在的不良贷款损失。问题是,民生的不良贷款增速能否及时刹住车。
民生上半年新增贷款980.36亿元,较2011年年底增加8.1%,该贷款增速与兴业(7.6%)和招行(8.7%)差距不大,但民生新增不良贷款余额89.76亿元,较年初增加19.06%,增速远超兴业的13.38%和招行的7.96%。
此外,民生逾期贷款增速也远超兴业和招行。民生逾期贷款余额168.49亿元,较年初上升63.21%。兴业逾期贷款由年初62.29亿元增加到85.06亿元,上升36.55%;招行从年初136.21亿元到188.34亿元,增长38.27%。民生中报披露,逾期贷款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逾期3个月内贷款上升231%所致。
逾期3个月内贷款的飙升,反映出民生着力打造的小微企业贷款已经出现问题。民生小微企业贷款在2012年上半年的不良率为0.39%,较2011年底上升25BP。
创新还是激进
不少分析师认为,小微企业和东部地区的资产质量压力导致民生银行不良率上升。中金研报显示,民生资产质量的压力主要来自小微企业贷款,上半年45%的新增不良贷款来自小微企业业务。
面临系统性风险,民生的风控表现相对兴业和招行较松,这使得民生“商贷通”风控模式再遭质疑。民生不良贷款大幅攀升的问题在于部分小微贷款过于依靠担保链上企业的“互保”和“联保”。中报显示,民生保证贷款占贷款余额的31.27%,高于招行的24.05%和兴业的23.19%。
《担保法》规定,保证贷款是指贷款人按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本息时,按规定承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而“互保”和“联保”就是保证贷款的一种变形。
民生银行的“商贷通”曾将“互保”和“联保”这一风控创新模式广泛应用和推广,在经济形势平稳时,该风控模式被普遍认为是“中小企业贷款的有益创新尝试”,但如今,不少商业银行开始觉得该模式过于激进。一国有大行苏州分行风控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该模式不能说不好,但如果过于激进地推广,要求大部分贷款都用它来保证,肯定会出问题。”
中国注册企业法律顾问刘兴成律师指出,企业互保、联保贷款名为担保贷款,实为没有担保的信用贷款,在经济下行时会出问题。《公司法》规定,商业银行发放公司互保、联保贷款,公司要承担债务连带责任。如果被担保公司还不上债务,参与互保、联保的公司必须替被担保公司还债,额外的债务或压垮保证人公司,导致保证人公司破产和倒闭。
民生的部分“商贷通”贷款的担保链上往往会通过“互保”和“联保”将产业链上十几家小微企业绑在一起,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该担保模式的劣势充分暴露。一旦掩盖的风险爆发,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贷款问题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还连带影响了担保链上规模较大的保证人公司,民生资产质量的恶化速度也就明显快于招行和兴业。
其实,民生的管理层也意识到“互保”和“联保”的局限性,不断在小微贷款风控上创新。中报披露,民生成立了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仿照商会形式,搭建全国性的小微企业交流、共享和协作平台。
据记者了解,该合作社不用抵押物,每家小微企业只需出10%-20%的资金,便能获得贷款,贷款额度最高150万元,高于“商贷通”的100万元;并且抛弃了“互保”和“联保”模式,客户只需要承担贷款额20%的“有限责任”,而不像“商贷通”那样可能承担自己贷款额3至5倍的风险,贷款企业不会被逼“跑路”。
城市商业合作社是民生风控的又一创新,与当初“互保”、“联保”相似,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同样受到了普遍好评,尤其对正处于贷款困难、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来说更是好消息。但合作社的创新能够抵御目前的系统性风险吗?
可以注意到,民生的合作社改变了“商贷通”企业担保责任的性质,将企业的连带责任变为有限责任,即只需要承担贷款额的20%,而减小了因额外债务压垮企业的可能性。
然而,合作社的问题仍在于缺少抵押物,这一硬伤使其仍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一旦系统风险出现,多家小微企业如果同时还不上债务,民生同样会面临收不回贷款的风险。
金杜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律师坦言,民生合作社的规定是合法的,要求所有小微企业都有抵押或质押物不太现实,只要合作社在发展规模上保持谨慎,或是一个不错的风控手段。也就是说,无论是“互保”、“联保”,还是合作社,这类风控手段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不要过于激进,这需要考验银行管理层的经营战略。
有股份制银行人士指出,民生的合作社“没有经过试验,还是有些激进”。记者粗略统计发现,2012年2月以来,民生至少开办了61家合作社,月均近10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和多个行业。
6月,民生陷入赛维LDK(LDK.NYSE)破产疑云。赛维LDK上半年净亏损10亿元,资产负债率80%,负债总计211.6亿元。民生此前对赛维LDK共授信10亿元,目前已使用6.1亿元。
7月,民生卷入10多家上海钢贸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上海法院开庭公告显示,民生上海分行已将至少四家上海钢材贸易公司告上法庭。
8月,民生被曝出卷入熔盛重工(01101.HK)186亿元银行债务中。上半年熔盛重工在获得6.7亿元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仅勉强盈利2.2亿元,民生贷款面临风险。
还是8月,民生又与东方造船资金链断裂连在一起。东方造船目前已无力偿还银行的9亿元贷款,其中包括民生的5000万元。
截至8月底,三季度曝出的企业不良贷款中,民生几乎全部牵涉其中。民生净利润高增长的背后,是问题渐现的贷款质量。
贷款质量恶化
中报显示,民生银行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6.89%,这已经是民生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净利润同比35%以上的增速。民生银行利润的高增长主要依靠贷款业务。
过去两年,尽管民生银行发放的贷款及垫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但始终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截至2012年6月30日,民生利息收入贡献了营业收入的73.6%。
虽然一直以来中国的股份制银行都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盈利,但民生的贷款业务却仍被认为有些激进。“贷款审批很有效率,但这可能也是民生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一个原因。”某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这样评价。
事实上,民生的不良贷款率在股份制银行中一直偏高。截至2012年6月30日,民生不良贷款率0.69%,较年初上升6BP,如果加回上半年5.7亿元核销后,实际不良贷款率为0.73%;而同期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不良贷款率为0.56%,兴业银行(601166.SH)为0.40%,均低于民生银行。
当然,民生352.36%的拨备覆盖率和本期计提的57.12亿元贷款减值准备金足够覆盖潜在的不良贷款损失。问题是,民生的不良贷款增速能否及时刹住车。
民生上半年新增贷款980.36亿元,较2011年年底增加8.1%,该贷款增速与兴业(7.6%)和招行(8.7%)差距不大,但民生新增不良贷款余额89.76亿元,较年初增加19.06%,增速远超兴业的13.38%和招行的7.96%。
此外,民生逾期贷款增速也远超兴业和招行。民生逾期贷款余额168.49亿元,较年初上升63.21%。兴业逾期贷款由年初62.29亿元增加到85.06亿元,上升36.55%;招行从年初136.21亿元到188.34亿元,增长38.27%。民生中报披露,逾期贷款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逾期3个月内贷款上升231%所致。
逾期3个月内贷款的飙升,反映出民生着力打造的小微企业贷款已经出现问题。民生小微企业贷款在2012年上半年的不良率为0.39%,较2011年底上升25BP。
创新还是激进
不少分析师认为,小微企业和东部地区的资产质量压力导致民生银行不良率上升。中金研报显示,民生资产质量的压力主要来自小微企业贷款,上半年45%的新增不良贷款来自小微企业业务。
面临系统性风险,民生的风控表现相对兴业和招行较松,这使得民生“商贷通”风控模式再遭质疑。民生不良贷款大幅攀升的问题在于部分小微贷款过于依靠担保链上企业的“互保”和“联保”。中报显示,民生保证贷款占贷款余额的31.27%,高于招行的24.05%和兴业的23.19%。
《担保法》规定,保证贷款是指贷款人按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本息时,按规定承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而“互保”和“联保”就是保证贷款的一种变形。
民生银行的“商贷通”曾将“互保”和“联保”这一风控创新模式广泛应用和推广,在经济形势平稳时,该风控模式被普遍认为是“中小企业贷款的有益创新尝试”,但如今,不少商业银行开始觉得该模式过于激进。一国有大行苏州分行风控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该模式不能说不好,但如果过于激进地推广,要求大部分贷款都用它来保证,肯定会出问题。”
中国注册企业法律顾问刘兴成律师指出,企业互保、联保贷款名为担保贷款,实为没有担保的信用贷款,在经济下行时会出问题。《公司法》规定,商业银行发放公司互保、联保贷款,公司要承担债务连带责任。如果被担保公司还不上债务,参与互保、联保的公司必须替被担保公司还债,额外的债务或压垮保证人公司,导致保证人公司破产和倒闭。
民生的部分“商贷通”贷款的担保链上往往会通过“互保”和“联保”将产业链上十几家小微企业绑在一起,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该担保模式的劣势充分暴露。一旦掩盖的风险爆发,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贷款问题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还连带影响了担保链上规模较大的保证人公司,民生资产质量的恶化速度也就明显快于招行和兴业。
其实,民生的管理层也意识到“互保”和“联保”的局限性,不断在小微贷款风控上创新。中报披露,民生成立了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仿照商会形式,搭建全国性的小微企业交流、共享和协作平台。
据记者了解,该合作社不用抵押物,每家小微企业只需出10%-20%的资金,便能获得贷款,贷款额度最高150万元,高于“商贷通”的100万元;并且抛弃了“互保”和“联保”模式,客户只需要承担贷款额20%的“有限责任”,而不像“商贷通”那样可能承担自己贷款额3至5倍的风险,贷款企业不会被逼“跑路”。
城市商业合作社是民生风控的又一创新,与当初“互保”、“联保”相似,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同样受到了普遍好评,尤其对正处于贷款困难、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来说更是好消息。但合作社的创新能够抵御目前的系统性风险吗?
可以注意到,民生的合作社改变了“商贷通”企业担保责任的性质,将企业的连带责任变为有限责任,即只需要承担贷款额的20%,而减小了因额外债务压垮企业的可能性。
然而,合作社的问题仍在于缺少抵押物,这一硬伤使其仍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一旦系统风险出现,多家小微企业如果同时还不上债务,民生同样会面临收不回贷款的风险。
金杜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律师坦言,民生合作社的规定是合法的,要求所有小微企业都有抵押或质押物不太现实,只要合作社在发展规模上保持谨慎,或是一个不错的风控手段。也就是说,无论是“互保”、“联保”,还是合作社,这类风控手段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不要过于激进,这需要考验银行管理层的经营战略。
有股份制银行人士指出,民生的合作社“没有经过试验,还是有些激进”。记者粗略统计发现,2012年2月以来,民生至少开办了61家合作社,月均近10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和多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