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显著特征常表现为:有明显的独立行走愿望,喜欢说“不”,已经完成了“宝宝”到“我”称谓的转变,常要求“我自己来”……这些都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产生,逐渐明白自己作为主体区别于其他客体而存在。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还将完成从一个由成人保护、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人”到能逐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遵守必要社会规则的“社会人”的转变。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我认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从培养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开始。只有在幼儿刚刚接触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最初阶段,引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认识自己,如:认识自己的体貌特征,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认识自己与同伴、集体的关系。才能为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基本的规则意识,为尽快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在班上已开展“我上幼儿园”“我的家”等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了“喜欢我自己”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性品质奠定基础。
目标:
1 认识自己的相貌特征,知道自己的名字。
2 初步了解男孩女孩的主要特征。
3 萌发自我认知、自我接纳的情感。
准备:
1 一个孩子形象的玩偶,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
2 男孩、女孩图片各一张,每个幼儿的大头贴各一张,多媒体显示仪。
3 熟悉儿歌《男孩女孩》及自创歌曲《喜欢我自己》(附后)的旋律。
过程:
1 照镜子,说自己。
师:请你用小镜子照照自己的脸,看看自己长得什么样子。
(引导幼儿交流自己所看到的脸部特征:脸上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等。)
师:你的眼睛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鼻子是高高的还是平平的?嘴巴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
师:你最喜欢自己脸上哪个地方呢?为什么?(引发幼儿对自己相貌的认同。)
师:咕噜咕噜转,咕噜咕噜转,请你指指点点,指出你的眼睛(鼻子、嘴巴)……
2 辨性别,分“你我”。
(分别出示男孩、女孩图片,引发幼儿讨论。)
师:照片上的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幼儿从发型、服饰等方面进行讨论与辨别,如:男孩短头发,女孩扎小辫;男孩穿短裤,女孩穿裙子……)
师:你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引导幼儿以儿歌的方式作答,体验自己显著的性别特征。如,女孩:我<你>是女孩子,梳着小辫子,穿着花裙子。男孩:我<你>是男孩子,剪着短头发,穿着小短裤。)
3 交朋友,说名字。
师(从屏风后面出示玩偶):小朋友,你们好!我叫王晓晓。我想和你们做朋友,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吧!(鼓励幼儿轮流大声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我有好听的名字叫×××,认识你们真高兴!”)
4 看照片,认同伴。
(教师逐一出示班上每个幼儿的大头贴照片,并将画面定格,引发交流。)
师:这是谁?他(她)叫什么名字?他和你的脸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幻灯中不同幼儿的面部特征和幼儿自己介绍的情况,师幼即兴创编歌词并共同整理:这是我的眼睛,大大(圆圆>的;这是我的嘴巴,小小的;这是我的辫子<头发>,长长<短短>的;这就是我呀,喜欢我自己。)
师:我们把今天创编的歌词填进老师谱好的那首好听的旋律《喜欢我自己》里,然后回去唱给爸爸妈妈听吧。
延伸活动:
填词后,引导幼儿唱一唱《喜欢我自己》。
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显著特征常表现为:有明显的独立行走愿望,喜欢说“不”,已经完成了“宝宝”到“我”称谓的转变,常要求“我自己来”……这些都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产生,逐渐明白自己作为主体区别于其他客体而存在。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还将完成从一个由成人保护、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人”到能逐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遵守必要社会规则的“社会人”的转变。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我认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从培养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开始。只有在幼儿刚刚接触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最初阶段,引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认识自己,如:认识自己的体貌特征,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认识自己与同伴、集体的关系。才能为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基本的规则意识,为尽快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在班上已开展“我上幼儿园”“我的家”等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了“喜欢我自己”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性品质奠定基础。
目标:
1 认识自己的相貌特征,知道自己的名字。
2 初步了解男孩女孩的主要特征。
3 萌发自我认知、自我接纳的情感。
准备:
1 一个孩子形象的玩偶,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
2 男孩、女孩图片各一张,每个幼儿的大头贴各一张,多媒体显示仪。
3 熟悉儿歌《男孩女孩》及自创歌曲《喜欢我自己》(附后)的旋律。
过程:
1 照镜子,说自己。
师:请你用小镜子照照自己的脸,看看自己长得什么样子。
(引导幼儿交流自己所看到的脸部特征:脸上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等。)
师:你的眼睛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鼻子是高高的还是平平的?嘴巴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
师:你最喜欢自己脸上哪个地方呢?为什么?(引发幼儿对自己相貌的认同。)
师:咕噜咕噜转,咕噜咕噜转,请你指指点点,指出你的眼睛(鼻子、嘴巴)……
2 辨性别,分“你我”。
(分别出示男孩、女孩图片,引发幼儿讨论。)
师:照片上的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幼儿从发型、服饰等方面进行讨论与辨别,如:男孩短头发,女孩扎小辫;男孩穿短裤,女孩穿裙子……)
师:你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引导幼儿以儿歌的方式作答,体验自己显著的性别特征。如,女孩:我<你>是女孩子,梳着小辫子,穿着花裙子。男孩:我<你>是男孩子,剪着短头发,穿着小短裤。)
3 交朋友,说名字。
师(从屏风后面出示玩偶):小朋友,你们好!我叫王晓晓。我想和你们做朋友,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吧!(鼓励幼儿轮流大声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我有好听的名字叫×××,认识你们真高兴!”)
4 看照片,认同伴。
(教师逐一出示班上每个幼儿的大头贴照片,并将画面定格,引发交流。)
师:这是谁?他(她)叫什么名字?他和你的脸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幻灯中不同幼儿的面部特征和幼儿自己介绍的情况,师幼即兴创编歌词并共同整理:这是我的眼睛,大大(圆圆>的;这是我的嘴巴,小小的;这是我的辫子<头发>,长长<短短>的;这就是我呀,喜欢我自己。)
师:我们把今天创编的歌词填进老师谱好的那首好听的旋律《喜欢我自己》里,然后回去唱给爸爸妈妈听吧。
延伸活动:
填词后,引导幼儿唱一唱《喜欢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