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
——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这样夸孩子:“真懂事,像个小大人似的。”的确,小大人式的孩子容易讨家长的喜欢,但据某些“专家”说,这样的孩子容易在成长中出现心理问题,这
是事实吗?
“小大人”给我带来惊喜
林先生 40岁 教师
我女儿今年6岁,读幼儿园。一次放学回家,她忽然对我说:“爸爸,我以后要做自由职业者。”
我一听吓了一跳,心想以前开玩笑地问孩子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们家这个“小懒鬼”总是说长大以后什么也不想做,就想玩。我们听过一笑之后,心里总有些担心,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啊,孩子从小那么贪玩长大如何了得。可今天这孩子怎么会想到今后做什么,还想到从事现在的流行职业?问她为什么,她很认真地回答,自由职业有很多的私人时间,能让人更好地感受生活。我觉得更加诧异。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幼儿园玩“扮家家”,让每个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从事的是自由职业,看到母亲每天上班时间自由,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还把家安排得妥妥帖帖,每次都赢来亲朋好友的羡慕,于是就打算向她的母亲学习,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希望将来也能将工作和生活平衡好。
女儿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小大人,让我们感到惊喜。小孩子就是在这种似懂非懂中慢慢长大的。这样的成人话,我们听了很安慰,觉得女儿长大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关心的事情,而孩子的未来又是父母的希望所在,虽然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小的童年就体会成人世界的复杂,但也渴望孩子能快些成长起来,早早为自己定下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和奋斗。就这个意义而言,早熟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保持孩子的童真
姜女士 35岁 公司职员
孩子的成人化,有些是无伤大雅的,有些则是令人担忧的。比如,现在孩子都爱唱周杰伦的歌,我听女儿唱来朗朗上口,歌词引用古典诗词,并无不妥。现在有人担心小孩子唱成人歌曲,会把小孩子带坏,我觉得不尽然。古时候孩子就要背诵《诗经》,风雅颂里有许多涉及到爱情的诗篇。只要它们宣扬的是健康的爱情观,哪怕带有成人的色彩,孩子接触到了也不可怕。小孩子唱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并不会把小孩带坏。
女儿有时候说话,也会用一些大人的词汇。管姐姐们叫“美女”,管哥哥们叫“帅哥”。电视里面、大街上的人讲话都用这些词汇,小孩子模仿能力强,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马上就学会什么,女儿说他们几个好朋友之间都这么半开玩笑地称呼。
唱歌、流行词汇,都不过是表面上的模仿大人,问题不大。我最担心的是,女儿失去孩子独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刻意去模仿大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我看到电视里有些童星,不仅说话用的词语,跟大人一模一样,而且他们的语气、语调也在模仿成年人。更可怕的是他们说话的内容也很成人,一句话“不仅……而且……但是……”一板一眼,就是少年老成。
女儿尽管爱唱流行歌曲,但回来还是会问我,七夕牛郎织女会合的鹊桥,为什么是喜鹊搭成的桥,而不是麻雀搭成的?女儿可爱的想法,说明她还是和同年龄的孩子一样。如果有一天她对我的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没有异议,那我反而会生出担心来:她的想象力是不是被我们抹杀了?
“成熟”的孩子受欢迎
刘女士 32岁 会计
前些日子,我们在表姐家吃饭,庆祝他儿子过生日。表姐的儿子去年刚初二,但是言行举止已经透出一股“成熟”劲。她儿子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班级里的班干部,被誉为我们大家庭里的“希望之星”。我常常拿他作为我女儿的学习榜样,教育女儿要向大哥哥学习。
那天饭桌上表姐的儿子做事情、说话都一套一套的,看得我十分惊讶。男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敬酒的礼仪,虽然喝的是低度的啤酒,但是他的姿势、口中的祝酒辞都非常到位。
他告诉我们,老师之所以提拔他当班长,就是因为他做事情够稳重,想法比较成熟,既懂得与老师沟通,也懂得与下面的学生打成一片。我们跟他谈起现在的“超女超男”,他给我们的评价居然是“幼稚”二字。他说这些都是流行,一会儿就过去了,不是真正的经典。他比我女儿大三岁,女儿至今没有看过一部经典的名著,比起大哥哥来,真算得上“幼稚”了。
回想我们小时候,生活环境比较局限,不如现在的小孩子有那么开阔的视野,和学习锻炼的平台。表姐夫就说,他经常会带上儿子一起去参加一些大朋友的聚会、活动,目的就是让儿子开阔视野,多接触社会。
以前我始终觉得女儿太小,把她当小孩子看待,只让她看动画片,只带她去儿童乐园玩,所以女儿不够成熟,也不讨老师的喜欢。尽管表姐儿子的成熟有时候让人觉得有些“过”了,但是既然大家都很认同“成熟”的孩子,为了女儿的将来,我觉得是应该开始让她适当地多接触社会了。毕竟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过于幼稚,容易吃亏上当。孩子从小模仿一些成年人的做法,甚至沾染成年人的一些习气,对他们的行为处世是有益的,把棱角磨圆了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女儿爱扮“妈妈秀”
于女士30岁公务员
父母所组成的一个微型成人世界是小孩最早接触的成人世界。也许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成人世界里所有的男人们和女人们都是这样的。他们最早模仿成人秀的原型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了。
我很爱洗手,稍微碰了一点东西,就要用洗手液反复洗手。女儿也瞄上了我这一点:挤上洗手液,手心搓好了再搓手背,再把每个手指挨个洗过,一定要把泡沫搓得淹没了两只小手才肯冲洗,嘴里一定会嘟囔着:“这样才会把细菌杀死,小朋友才不会肚子痛。”这个模仿秀不错啊,是个好习惯,可以尽量地减少细菌对我女儿的入侵。
还有一次下班刚推开家门,我就看到一幕景象:女儿头上戴着我的一顶红色太阳帽,肩上挎着一只我的大大的蓝色时装包,脚上踏着我的白色高跟鞋,手上还抱着一个布娃娃。看样子,女儿好像很着急很生气。我蹲下来问她怎么回事。她一边跺着脚,一边指着布娃娃对我说:“宝宝不让我上班啊,不上班就没有钱给宝宝买好吃的,急死我了。”我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被女儿缠着不能上班时候的我吗?或许是妈妈的表现让女儿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其实,女儿的成人模仿秀也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
“小大人”从哪里来
周梅教师
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之间交流的时间非常少,接触的群体都是大人,造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上的缺失。孩子们好奇心极强,而成人世界往往对年幼的儿童最具吸引力,不知不觉地就会效仿。比如说如穿西装、打领带、拍婚纱照等,很容易将孩子的言行纳入成人中,纳入的越深,孩子的某些行为就被贴上成人的标签,“小大人”从某种程度上是成人文化吞噬孩童文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只是一味地问孩子书看到哪了,考的怎么样了,只关心学习,时间一长,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我的话题父母最感兴趣的就是学习,我只要说学习的事,父母就感兴趣,时间一长他们就学会了揣摩父母心思,学会了迎合,同时,也对父母关起了向他们倾诉其它事情的大门。在家长高要求高标准的指导下,孩子总在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适应成人的要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童真。
——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这样夸孩子:“真懂事,像个小大人似的。”的确,小大人式的孩子容易讨家长的喜欢,但据某些“专家”说,这样的孩子容易在成长中出现心理问题,这
是事实吗?
“小大人”给我带来惊喜
林先生 40岁 教师
我女儿今年6岁,读幼儿园。一次放学回家,她忽然对我说:“爸爸,我以后要做自由职业者。”
我一听吓了一跳,心想以前开玩笑地问孩子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们家这个“小懒鬼”总是说长大以后什么也不想做,就想玩。我们听过一笑之后,心里总有些担心,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啊,孩子从小那么贪玩长大如何了得。可今天这孩子怎么会想到今后做什么,还想到从事现在的流行职业?问她为什么,她很认真地回答,自由职业有很多的私人时间,能让人更好地感受生活。我觉得更加诧异。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幼儿园玩“扮家家”,让每个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从事的是自由职业,看到母亲每天上班时间自由,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还把家安排得妥妥帖帖,每次都赢来亲朋好友的羡慕,于是就打算向她的母亲学习,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希望将来也能将工作和生活平衡好。
女儿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小大人,让我们感到惊喜。小孩子就是在这种似懂非懂中慢慢长大的。这样的成人话,我们听了很安慰,觉得女儿长大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关心的事情,而孩子的未来又是父母的希望所在,虽然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小的童年就体会成人世界的复杂,但也渴望孩子能快些成长起来,早早为自己定下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和奋斗。就这个意义而言,早熟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保持孩子的童真
姜女士 35岁 公司职员
孩子的成人化,有些是无伤大雅的,有些则是令人担忧的。比如,现在孩子都爱唱周杰伦的歌,我听女儿唱来朗朗上口,歌词引用古典诗词,并无不妥。现在有人担心小孩子唱成人歌曲,会把小孩子带坏,我觉得不尽然。古时候孩子就要背诵《诗经》,风雅颂里有许多涉及到爱情的诗篇。只要它们宣扬的是健康的爱情观,哪怕带有成人的色彩,孩子接触到了也不可怕。小孩子唱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并不会把小孩带坏。
女儿有时候说话,也会用一些大人的词汇。管姐姐们叫“美女”,管哥哥们叫“帅哥”。电视里面、大街上的人讲话都用这些词汇,小孩子模仿能力强,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马上就学会什么,女儿说他们几个好朋友之间都这么半开玩笑地称呼。
唱歌、流行词汇,都不过是表面上的模仿大人,问题不大。我最担心的是,女儿失去孩子独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刻意去模仿大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我看到电视里有些童星,不仅说话用的词语,跟大人一模一样,而且他们的语气、语调也在模仿成年人。更可怕的是他们说话的内容也很成人,一句话“不仅……而且……但是……”一板一眼,就是少年老成。
女儿尽管爱唱流行歌曲,但回来还是会问我,七夕牛郎织女会合的鹊桥,为什么是喜鹊搭成的桥,而不是麻雀搭成的?女儿可爱的想法,说明她还是和同年龄的孩子一样。如果有一天她对我的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没有异议,那我反而会生出担心来:她的想象力是不是被我们抹杀了?
“成熟”的孩子受欢迎
刘女士 32岁 会计
前些日子,我们在表姐家吃饭,庆祝他儿子过生日。表姐的儿子去年刚初二,但是言行举止已经透出一股“成熟”劲。她儿子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班级里的班干部,被誉为我们大家庭里的“希望之星”。我常常拿他作为我女儿的学习榜样,教育女儿要向大哥哥学习。
那天饭桌上表姐的儿子做事情、说话都一套一套的,看得我十分惊讶。男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敬酒的礼仪,虽然喝的是低度的啤酒,但是他的姿势、口中的祝酒辞都非常到位。
他告诉我们,老师之所以提拔他当班长,就是因为他做事情够稳重,想法比较成熟,既懂得与老师沟通,也懂得与下面的学生打成一片。我们跟他谈起现在的“超女超男”,他给我们的评价居然是“幼稚”二字。他说这些都是流行,一会儿就过去了,不是真正的经典。他比我女儿大三岁,女儿至今没有看过一部经典的名著,比起大哥哥来,真算得上“幼稚”了。
回想我们小时候,生活环境比较局限,不如现在的小孩子有那么开阔的视野,和学习锻炼的平台。表姐夫就说,他经常会带上儿子一起去参加一些大朋友的聚会、活动,目的就是让儿子开阔视野,多接触社会。
以前我始终觉得女儿太小,把她当小孩子看待,只让她看动画片,只带她去儿童乐园玩,所以女儿不够成熟,也不讨老师的喜欢。尽管表姐儿子的成熟有时候让人觉得有些“过”了,但是既然大家都很认同“成熟”的孩子,为了女儿的将来,我觉得是应该开始让她适当地多接触社会了。毕竟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过于幼稚,容易吃亏上当。孩子从小模仿一些成年人的做法,甚至沾染成年人的一些习气,对他们的行为处世是有益的,把棱角磨圆了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女儿爱扮“妈妈秀”
于女士30岁公务员
父母所组成的一个微型成人世界是小孩最早接触的成人世界。也许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成人世界里所有的男人们和女人们都是这样的。他们最早模仿成人秀的原型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了。
我很爱洗手,稍微碰了一点东西,就要用洗手液反复洗手。女儿也瞄上了我这一点:挤上洗手液,手心搓好了再搓手背,再把每个手指挨个洗过,一定要把泡沫搓得淹没了两只小手才肯冲洗,嘴里一定会嘟囔着:“这样才会把细菌杀死,小朋友才不会肚子痛。”这个模仿秀不错啊,是个好习惯,可以尽量地减少细菌对我女儿的入侵。
还有一次下班刚推开家门,我就看到一幕景象:女儿头上戴着我的一顶红色太阳帽,肩上挎着一只我的大大的蓝色时装包,脚上踏着我的白色高跟鞋,手上还抱着一个布娃娃。看样子,女儿好像很着急很生气。我蹲下来问她怎么回事。她一边跺着脚,一边指着布娃娃对我说:“宝宝不让我上班啊,不上班就没有钱给宝宝买好吃的,急死我了。”我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被女儿缠着不能上班时候的我吗?或许是妈妈的表现让女儿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其实,女儿的成人模仿秀也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
“小大人”从哪里来
周梅教师
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之间交流的时间非常少,接触的群体都是大人,造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上的缺失。孩子们好奇心极强,而成人世界往往对年幼的儿童最具吸引力,不知不觉地就会效仿。比如说如穿西装、打领带、拍婚纱照等,很容易将孩子的言行纳入成人中,纳入的越深,孩子的某些行为就被贴上成人的标签,“小大人”从某种程度上是成人文化吞噬孩童文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只是一味地问孩子书看到哪了,考的怎么样了,只关心学习,时间一长,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我的话题父母最感兴趣的就是学习,我只要说学习的事,父母就感兴趣,时间一长他们就学会了揣摩父母心思,学会了迎合,同时,也对父母关起了向他们倾诉其它事情的大门。在家长高要求高标准的指导下,孩子总在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适应成人的要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童真。